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11 10:34:13瀏覽11|回應0|推薦0 | |
從第十七屆學生會開始,甚至是更久之前,師大的學生就已經有一小部分人,把四六事件的歷史撈回來進行解讀與認識,舉辦活動、講座、影展、戲劇等等,試圖讓校內學生對於這一份歷史有更多的認識。我覺得這樣的努力有其意義存在,特別是在當前台灣高等教育快速市場化的趨勢之下,透過進入左翼學生運動的歷史,可能會有進一步啟蒙的作用。 在三一八之後,我觀察到四六的歷史論述漸漸開始被吸納進某種以學校為單位的反對論述裡;而這股反對論述,則是來自於反黨國威權論述的派生。進一步的徵兆,也許可以看成是四六事件之後緊接著將要舉辦鄭南榕紀念活動,而這在過去的師大是從未有過的事情。不論鄭南榕的主張到底被解讀成爭取「言論自由」,或是被打造成爭取「台灣獨立」,四月七日的「殉道日」會被引進師大,我以為都是相當徵候性地在說明:關於四六事件論述的運用,已經不再是過去單純要求地翻案,更是跳躍地接合了時髦的反黨國與獨立論述。 還原四六的歷史情境,顯 然是處在台海兩岸尚有互通聲息的時刻。對於當時的台灣人而言,二二八只能談得上是民變,不但沒有澆熄反抗的火苗,反而讓左翼運動與組織蔓延的更快更猛。在當時的語境裡,國民黨與共產黨、台灣與大陸在概念上仍然是相通連的,當時的人們採取的政治分析姿態,不會直接把國民黨等同於台灣、共產黨掛鉤上大陸:整個大陸都還在爭議中的內戰狀態,那就是當時的政治氛圍。「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則是當時第三世界人民運動的共同盼望。 ■? 全文請見苦勞網 說回現在的師大。雖然學生會年年都辦四六週,校內異議性社團也時不時提及四六事件,但我以為,這件事情能夠操作的方式、能夠給我們的啟發,應該 遠超過統獨爭議的「多元立場」。雖然,我對所謂的立場多元也很有疑義:當有人雙手捧著「多元」來推銷各式各樣的立場時,事實上那是代表著,他對於這件事情的理解也就停留在由「多元」所派生的尊重與包容話語之下。換言之,多元是對更進一步理解的擋箭牌,多元的修辭學在還沒有開始被使用之前,就已經開始自我取消了。 與其把統獨編列為「多元」的一環,也許更該注意到這些論述的爭執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鬥爭的痕跡。 文/張宗坤(台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學生) 不過,事實雖然已經形成了歷史,但歷史本身又被當下的行動者給選取著使用。我 們可能得對歷史的詮釋有更高的警覺性,特別質疑那些聲稱是「真實」的部分。我們往往以為中性的辭彙就能夠切詞達意地傳遞真實,但辭彙的運用、語序的構成、結構的設計卻早已被細密的權力部署給籠罩。換言之,任何的歷史記載都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被質疑。 那麼,要談論四六事件,至少該從初步釐清四六事件的背景脈絡開始講起。
6305FACB683DABC7 |
|
( 在地生活|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