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紫蘭散文導讀》之一 抒情與記敘散文 ∕陳清揚
2025/03/24 12:32:04瀏覽191|回應0|推薦3

《張紫蘭散文導讀》之一  抒情與記敘散文
∕陳清揚

前言

“散文”這文體,相較於新詩和小說、戲劇,門檻較低。許多初次涉獵文學創作的青年,多半會選擇散文當作敲門磚。紫蘭在私訊裡告訴筆者,散文是她最成熟的文體,信手拈來無師自通。紫蘭在《自序:散文》裡說道︰

    散文,是與生命幾乎對等的東西!

  它穿梭了人生,在我的人生中流浪數十年,相伴相隨;我攜帶著它,激動了,領悟了,發呆著,沈默著,不停前行,文字不停走出來,每日期待更深刻的文學出現。

   因為我要走出去,所以我寫散文。我的能力是長年的,我已經中年了。人總是頓悟在前人的血淚中,我也傳承了命運,用散文寫作數十年,不求聞達,只求一一過來,有意義的哲學人生,有意義的今生今世。

筆者同樣也是從散文入手,中學時代就在中央和青年戰士報副刊發表散文。散文不需要講究修辭表現技巧和形式設計,這是新詩的主要演出方式﹔散文雖然也注重起承轉合這些篇章布局,但是不強調敘事軸線,以及轉折、衝突和懸念等張力情節,那些是小說和戲劇的精華所在。

初讀張紫蘭的散文,感覺回到半個世紀前,看到那個「多愁善感」,坐在檯燈下對著稿紙絞腦汁的小文青(我自己)。在後續的論文裡,筆者將依照散文的六大類型,逐一進行論述。抒情和記敘散文合併成一章﹔議論散文篇目較多,單獨成一章﹔描寫、哲理和遊記散文共成一章。
(一)
抒情散文(情感核心)

(二)記敘散文(故事核心)

(三)議論散文(思想觀點)

(四)描寫散文(風景散文)

(五)哲理散文(禪意散文)
(六)遊記散文(旅遊核心)

壹 抒情散文(情感核心)

1. 《永遠》

2. 《故鄉》

3. 《心中自有山海》

4. 《祖母之死》

5. 《時間盡頭》

6. 《那祖父母的女兒》

7. 《從容》

8. 《燦爛》

9. 《剎那的勇敢》

10. 《所有樂曲都純熟》

11. 《普通人》

12. 《自然》

13. 《愛恨》

14. 《天地無言》

15. 《人裡面的自然》

一、抒情散文的定義與特色

(一)、抒情散文的定義

抒情散文是一種以個人情感為核心,融合敘事、描寫與議論的散文體裁。它通過細膩的語言和豐富的意象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與人生體悟,往往帶有詩意與哲理性,並以情感的流動貫穿全文。

與一般的記敘散文不同,抒情散文不以完整敘事為主,而是透過意象、感受和思想的交錯來展現情感,帶領讀者進入一種共鳴的氛圍。因此,抒情散文常見於個人回憶、自然感悟、人生哲思、愛情親情書寫等主題。

(二)、抒情散文的特徵

1情感表達濃烈且自然流露

抒情散文以情感為核心,通過具體的事物或場景來激發內心的感受。

這種情感可以是懷舊、鄉愁、愛戀、悲傷、希望等,往往帶有深沉的人生體悟。

例如,在寫親人離世時,可能會透過一個熟悉的場景來牽引記憶,使讀者感受到作者的悲痛與懷念。

2以個人體驗出發,蘊含普遍性

抒情散文雖然是個人情感的流露,但往往能觸及普遍的人生經驗,讓讀者產生共鳴。

3語言富有詩意與音樂感

句式靈活,有時短句表達強烈情感,有時長句鋪陳細膩意境,形成節奏感。

文字中常運用押韻、疊字、排比等修辭,使語言更具韻律美。

4. 善於運用意象和象徵

作者常透過自然景物、事物、色彩、聲音等來隱喻情感,形成豐富的象徵意義。

這些意象能使散文更加耐人尋味,讓讀者從表層文字延伸到更深層的意涵。

5結構自由,重視情感流動

相較於記敘散文的時間順序,抒情散文的結構較自由,可能是片段式回憶、意象拼貼,甚至採用意識流的方式呈現。散文的起承轉合並不拘泥於固定形式,而是隨著情感的流動來展開。

6常帶有哲思與人生感悟

抒情散文不僅表達情感,還常蘊含人生哲理,如對時間、愛、死亡、存在等問題的思索。

總結

抒情散文是一種情感表達濃厚、語言富詩意、結構自由、帶有象徵與哲思的散文形式。它透過個人經驗出發,捕捉瞬間的感受,讓讀者在細膩的描寫與哲理思考中產生共鳴,是文學中最能觸動心靈的一種表現形式。

二、張紫蘭的抒情散文特色

張紫蘭抒情散文的特色分析

依據提供的文本,我整理出張紫蘭抒情散文的幾個特色:

(一)、情感核心與生命哲思

張紫蘭的散文以深刻的情感為核心,往往帶有個人回憶與生命體悟,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例如:

《永遠》 探討時間與永恆,透過哲學與文學意象,表現人類對「不朽」的渴望。

《故鄉》 充滿鄉愁,將故鄉的回憶、變遷與個人情感交織,形成詩意的敘述。

《時間盡頭》 以祖父母的逝世為題,深入剖析生命與死亡的對話,展現個人對親情與命運的理解。

(二)、象徵與隱喻

張紫蘭的文字善於使用象徵與隱喻,使文章富有詩意與哲學深度:

《祖母之死》 透過各種細節,如夢境、母親形象、宗教意象等,象徵對親人的懷念與生命的無常。

《天地無言》 以天地、樹海、舞蹈等自然意象,象徵人生與命運的流轉。

《人裡面的自然》 以「魔鬼」作為象徵,表現人性中的缺陷與掙扎。

(三)、時間與記憶的流動

張紫蘭的散文擅長捕捉時間的流動,以及回憶如何塑造個人:

《從容》 透過時間的積累,展現個人如何從年少到成熟,學會生命的從容。

《剎那的勇敢》 探討人在短暫時刻中的勇氣與選擇,時間的瞬間感成為文章的核心。

《那祖父母的女兒》 以時間的推移描繪祖父母的影響,透過回憶建構敘事。

(四)、哲學與人生觀

張紫蘭的散文富含哲學思考,試圖透過文字探究人生的意義:

《所有樂曲都純熟》 以音樂為象徵,討論人生的成熟與內在秩序。

《普通人》 思考「普通」與「偉大」的界線,顯示作者對人性的深入觀察。

《愛恨》 反思文學與社會的關係,探討對台灣的複雜情感。

(五)、詩意與語言的張力

張紫蘭的散文語言具詩意,善用排比、反覆、對比等手法:

《燦爛》 以簡短的語句與強烈的詩性節奏,展現生命的激情與創作的力量。

《剎那的勇敢》 以跳躍性的片段組成,營造出詩意與哲思交融的美感。

《人裡面的自然》 以富有節奏感的短句與對話式敘述,展現生命的哲理。


結論

張紫蘭的抒情散文展現出豐富的情感、象徵與哲學思考,透過詩性的語言與細膩的敘述,探索生命、記憶與人性的深層意義。
三、張紫蘭抒情散文的修辭表現技巧與形式設計

根據檔案內容,張紫蘭的抒情散文在修辭與形式設計上展現出獨特的風格,以下進行分析與整理:

(一)、修辭表現技巧

張紫蘭的散文運用多種修辭技巧,使其文字更具詩意與哲思。

1象徵與隱喻

她經常使用象徵與隱喻,使情感與哲理更具層次感:

《永遠》:「在身體的深處,死亡和生命正在吵架。」── 生命與死亡擬人化,象徵人生的終極對抗。

《祖母之死》:「我的靈魂即將浪跡天涯,以風的笑痕為導航。」── 以風象徵自由與靈魂的漂泊。

2通感

透過不同感官的交錯來營造氛圍:

《故鄉》:「有一條路,一走過去就模糊,暈了顏色。」── 以視覺的「模糊」來表現記憶的流逝。

《剎那的勇敢》:「創作的語言,即將來自內在的省思,像花一樣爆發。」── 文字的誕生比喻為花的綻放,將抽象概念具象化。

3擬人與擬物

透過擬人賦予事物生命感:

《天地無言》:「天地無言,天空與樹海,看一種存在,存在於你我之間,不說的,不勉強的語言。」── 天地被擬人化,象徵沉默卻充滿啟示的自然。

《燦爛》:「文字走動了,走動了,成為今生的封面。」── 讓文字「行走」,突顯創作的流動性。

4反覆與排比

反覆句式與排比強調主題並增強語感:

《剎那的勇敢》:「我只是普通人,芸芸眾生愛恨嗔癡,說不完的平庸,以及剎那的勇敢。」── 以反覆表現人的平凡與短暫的勇敢。

《從容》:「從容像一場舞蹈,滑入城市的臉,雨點啊雨點,你是誰的容顏?你是誰的脾性?」── 透過排比與設問增強語言的韻律感。

5省略與留白

有時她省略部分內容,讓讀者自行補足情感:

《祖母之死》:「這些細事,使我想到兩人相依為命的可貴,也因為曾經擁有妳的愛,而感到幸運。」── 省略祖母的直接描寫,讓情感更為深邃。

《心中自有山海》:「我怕河水隨時會進來。我一點都不喜歡山和海,我覺得景物無情。」── 讓「景物無情」的具體原因隱藏,增添內在情感的空間。

(二)、形式設計

張紫蘭的散文形式靈活,時常突破傳統散文的敘事方式,展現出詩化的特質。

1詩化的分節結構

她的散文往往採用詩歌般的短句與分節結構:

《祖母之死》 以「1-20」分節,每節獨立而又彼此關聯,使整體呈現出詩的節奏感。

《剎那的勇敢》 以短小的段落組成,每段幾乎是獨立的哲思碎片。

2片段式敘述

不同於傳統散文的線性敘事,她常採用片段組合:

《時間盡頭》 由祖父與祖母的不同視角交錯敘述,使得回憶與現實並行。

《那祖父母的女兒》 以「一、二、三……」的方式組織,讓記憶與思索交錯呈現。

3對話與內心獨白

內心獨白與對話式句型增強情感張力:

《永遠》:「在身體的深處,死亡和生命正在吵架。」── 透過內在對話呈現哲思。

《燦爛》:「妳悲憫窮人,敬重在上者。我悲憫在上者,敬愛窮人。」── 以對話方式表達價值觀的對立。

4具象化與場景跳躍

她擅長透過場景切換來強化意境:

《故鄉》:「有一條路,一走過去就模糊,暈了顏色。」── 以視覺意象切入。

《剎那的勇敢》:「內在貧窮的人,才會認為語言是個問題。」── 直接跳入思考層面,形成意境上的轉換。

5交錯時空與意識流

她的散文不受線性時間限制,時常以回憶、夢境、哲思交錯:

《祖母之死》:夢境與現實交錯,形成層次豐富的回憶。

《普通人》:「偉大的人,他首先瞭解自己不是那麼偉大,不是那麼重要。」── 直接進入哲學層次,打破傳統敘事。

結論

張紫蘭的抒情散文在修辭與形式設計上展現出詩意與哲學思辨的融合。她透過象徵、通感、擬人、排比、對話、片段敘述等手法,使文章更具層次感。而她的非線性敘事、內心獨白、詩化段落、意識流等形式設計,則讓散文跳脫傳統,達到抒情與思辨並行的美學效果。
四、張紫蘭抒情散文中發人省思的亮句
以下為張紫蘭散文中最具哲思與省思價值的亮句,筆者並加以解讀:

(一)、關於「永恆」與「時間」

1、「在身體的深處,死亡和生命正在吵架。」(《永遠》)

解讀:這句話以擬人的方式呈現生命與死亡的對抗,暗示生命的脆弱與時間的無情。同時,它揭示了人類對「永恆」的執著與抗拒死亡的內在矛盾。

2、「對於必然面對死亡的人類來說,『永遠』最後可能僅僅成為那麼一張難忘的照片。」(《永遠》)

解讀:這句話道出了人類對時間流逝的無奈,當一切都將消逝,唯一能留下的可能只是影像與回憶。

3、「時間以色筆將它們細細描繪,然後再惡作劇的,全數拭去。」(《故鄉》)

解讀:這句話形象地展現了時間的無情,它讓記憶鮮明,又讓一切最終變得模糊。

(二)、關於「人生的選擇與勇氣」

1、「創作的語言,即將來自內在的省思,像花一樣爆發。」(《剎那的勇敢》)

解讀:以「花的爆發」比喻創作的靈感與內在覺醒,表現出藝術創作的瞬間與強烈生命力。

2、「我只是普通人,芸芸眾生愛恨嗔癡,說不完的平庸,以及剎那的勇敢。」(《剎那的勇敢》)

 解讀:這句話描寫了人性的矛盾與掙扎,平凡與勇敢並存,突顯了人類在關鍵時刻的勇氣。

3、「嬌,幾個月沒聯絡,我以為妳怎麼了,我幻想著……我用盡全力說話,一整夜,妳真的全聽懂了,我也全聽懂了。」(《剎那的勇敢》)

 解讀:這句話呈現了友情與人際間的深刻理解,表達出對話與情感交流的珍貴。

(三)、關於「人與世界的關係」

1、「天地無言,天空與樹海,看一種存在,存在於你我之間,不說的,不勉強的語言。」(《天地無言》)

解讀:這句話強調自然的靜默與包容,表現出人類對世界的敬畏與體悟。

2、「故鄉是宇宙深處至美的回聲,故鄉是人居住的那個星球。」(《故鄉》)

解讀:這句話擴大了「故鄉」的概念,不僅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是心靈深處的歸屬。

3、「她誰都不要得罪,結果誰都得罪了。」(《人裡面的自然》)

解讀:這句話點出「討好所有人」的矛盾,暗示了人際關係中難以避免的衝突與誤解。

(四)、關於「愛與人際關係」

1、「偉大的人,他首先瞭解自己不是那麼偉大,不是那麼重要。」(《普通人》)

解讀:這句話反映了一種真正的謙遜,指出偉大來自於對自身的清醒認識,而非自負。

2、「你錯了。我只要在小小的世界和小小的普通裡。」(《普通人》)

解讀:強調了知足與平凡的價值,否定了外在虛榮對人生的真正意義。

3、「妳悲憫窮人,敬重在上者。我悲憫在上者,敬愛窮人。」(《燦爛》)

解讀:這句話透過對比展現不同的人生價值觀,也帶出對社會階級的獨特觀察。

(五)、關於「自我與內心世界」

1、「我是最不想離家的人,卻居住異鄉。」(《人裡面的自然》)

解讀:這句話表達了一種現代人矛盾的心境,即使嚮往安定,卻仍漂泊異鄉,暗示了人與家鄉的距離感。

2、「語言與生活、語言與思想之間的緊密關係,一個人若能一輩子使用自己的母語,那是十分幸運的。」(《祖母之死》)

解讀:這句話道出了語言與文化認同的關聯,提醒人們珍惜自身的語言與文化背景。

3、「是否妳曾經崇拜一種角色……那麼一個女人如果希冀成為另一個生命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妳一定不要忘記選擇『母親』的演出。」(《祖母之死》)

解讀:這句話體現了「母親」的角色至關重要,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人生價值的選擇。

結論

張紫蘭的亮句充滿哲思與情感張力,涵蓋生命的無常、愛與孤獨、故鄉的意義、人生的選擇等深層議題。她的語言簡潔而富詩意,時常在平凡的語句中透露出深邃的智慧與人生的真理。

貳、記敘散文(故事核心)
《小公主》

《圍城》

《台北流浪記》

《乖的人》

《戶口名簿校正》

《時間》

《神話》

《作品的命運》

《作家生平》

《好想愛上永不毀滅的自己》

一、記敘散文的定義和特色
(一)記敘散文的定義

記敘散文是一種以敘事為主的散文類型,透過描述人物、事件、場景等元素,呈現生活經驗與情感思考。它不同於一般小說,雖然有故事性,但通常不以完整的情節結構為重,而是以個人觀察、記憶與體悟為核心,強調真實性、主觀性與抒情性。

(二)記敘散文的特色

(1)以人物或事件為核心

透過敘述具體的人物或事件來展開故事,刻畫人生經歷、情感變化或社會現象。

例如描述某個重要的遭遇、一次旅行、一段難忘的經歷,或是一個有象徵意義的事件。

(2)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記敘散文往往帶有作者的主觀視角,作者可能是故事的參與者或旁觀者,但無論如何,都會融入自身的感受與觀點。

這種主觀性使得記敘散文既不同於純粹客觀的報導,也不同於以幻想為主的小說。

(3)故事性與抒情性的結合

A故事性:通常圍繞著一個核心事件發展,但不像小說那樣強調情節的曲折與高潮,而是較為隨性、自然地鋪陳故事。

B抒情性:透過記敘事件表達情感與思考,常以富有詩意的語言來描寫內心世界。

(4)時間結構靈活

不一定遵循線性敘述(按時間順序發展),可能會使用倒敘、插敘、片段式敘述等方式,根據情感與思想的流動來安排內容。

例如,散文可能從某個當下的感觸出發,再回憶過去的故事,或透過不同的時空對比來強調主題。

(5)語言具有文學性

記敘散文的語言不僅僅是敘述故事,更會運用象徵、比喻、通感、對比等修辭手法,使內容更具詩意和藝術感染力。

舉例:

普通記敘:「她站在街角,等待計程車。」

文學式記敘:「夜色裡,她獨自站在街角,像一枚遲遲不落的葉子,在等待不知通往何方的車。」

(6)內涵具有思考與哲理

記敘散文往往超越單純的事件描述,進一步探討人生的意義、社會現象、自我認同、時間與記憶等議題。

作者會在故事中嵌入對命運、愛情、成長、死亡等主題的思索,使作品具有深度。

3記敘散文的類型

根據主題與表達方式的不同,記敘散文可進一步分類為:

(1)人物記敘散文:聚焦於某個人物的經歷,如《作家生平》。

(2)事件記敘散文:以某件特定事件為主軸,如《戶口名簿校正》。

(3)旅行記敘散文:透過旅途經歷探討人生,如《巴黎追逐》《台北流浪記》。

(4)回憶記敘散文:回溯個人過往,如《時間》。

(5)哲思記敘散文:透過故事表達深刻思考,如《神話》《好想愛上永不毀滅的自己》。

總結

記敘散文介於小說與抒情散文之間,兼具故事性、抒情性與思辨性,透過靈活的敘事方式,讓讀者在閱讀事件與人物時,能夠感受到更深層的情感共鳴與哲理啟發。
二、張紫蘭記敘散文的特色分析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融合了個人經歷、時代氛圍、人生哲思與文學性表現,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透過她的文字,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色:

(一)、以個人經驗貫穿時代記憶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往往帶有自傳色彩,並透過自身的成長經歷映射時代的變遷。例如:

《台北流浪記》 描寫自己從小鎮來到台北的成長過程,從寫作夢想到職場現實,展現了台灣文學青年的共同處境。

《戶口名簿校正》 以祖父母的離世為背景,透過戶口名簿的更動來象徵時間與生命的無常。

特色分析:

個人視角與時代連結——以「個人敘事」表現「時代記憶」,使讀者感受到個體如何被時代洪流推動。

家族與社會的關聯性——透過家庭變遷、遷徙經驗,折射社會環境與文化變遷。

(二)、以流浪與回歸建構人生哲學

「流浪」與「回歸」是張紫蘭散文中的重要母題,象徵人生的漂泊與歸屬。例如:

《台北流浪記》:「我是無聲無息的流浪者,參與了時代的青春,都市喊住我,我回答:『我存在,台北也駐足。』」

《故鄉》:「故鄉是宇宙深處至美的回聲,故鄉是人居住的那個星球。」

特色分析:

流浪象徵人生探索——透過城市與鄉村的對比,表現個體如何在現代化社會尋找自我。

回歸代表內心皈依——故鄉不只是地理位置,更是心靈的安放之所,形成一種「心理地理學」的概念。

(三)、哲思與詩意並行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不僅記錄事件,更常帶有哲學性的思考與詩意。例如:

《時間》:「時間是神,主宰一切高貴與破碎,神態似王。」

《圍城》:「這條路走不出去了,自從我背叛了我的庸碌。」

特色分析:

散文詩化——語言濃縮且具音樂性,富有詩的韻律與象徵意象。

敘事哲理化——在事件敘述中融入深層思考,使散文超越單純的記錄,具有更強的思想深度。

(四)、敘事碎片化與內心獨白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常採用片段式敘事,跳脫線性時間,並加入大量內心獨白。例如:

《圍城》 透過斷裂的句子表現困境與自省:「滿山滿野……包圍一個人類的靈魂。」

《小公主》 以跳躍的意識流寫法,從童年夢想轉入成人世界的現實。

特色分析:

非線性敘事——片段式的回憶與現實交錯,使文章更具層次感與文學性。

內心獨白強烈——許多篇章宛如日記,呈現深刻的個人反思與情感流動。

(五)、象徵與隱喻的運用

張紫蘭擅長透過象徵與隱喻,賦予記敘散文更深層的意涵。例如:

《神話》:「神話裡的英雄有時超現實,給予我們一個大驚駭或大美。」

這裡的「神話」象徵人類對理想與超越現實的渴望。

《時間》:「時間進行著我的生命,走著,跑著,都存在呢,存在於每一寸呼吸裡。」

時間被擬人化,象徵人生的流動與不可掌控。

特色分析:

以物象表現抽象概念——如「時間」、「流浪」、「故鄉」等,都透過具體的隱喻來深化主題。

將現實與象徵結合——使散文不僅是日常記錄,更具有藝術層次與哲理思考。

結論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融合個人經歷、時代變遷、人生哲思與詩意表達,展現出獨特的敘事風格。她的作品:

1既有自傳式的細膩情感,又有 對社會與人生的深刻思索。

2透過流浪與回歸的對照,探討 現代人內心的漂泊與歸屬感。

3採用片段式敘述與內心獨白,讓文章充滿詩意與哲理。

4運用象徵與隱喻,使得散文更具層次與藝術性。

這些特點,使她的記敘散文不僅具有真實的人生感悟,也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
三、張紫蘭記敘散文的修辭表現技巧與形式設計

根據張紫蘭的記敘散文作品,她的文章展現出獨特的修辭手法與結構設計,兼具詩意與哲理,以下為詳細分析:

(一)、修辭表現技巧

張紫蘭擅長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散文更具文學性與情感張力。

1象徵與隱喻

她的文字常透過象徵來賦予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意象:

《小公主》:「有人踮著腳尖,站立『夢』的邊緣淡淡輕笑,像堅持一種芭蕾舞的立姿……」

解讀:芭蕾舞的立姿象徵對夢想的執著,站在「夢的邊緣」暗示青春時光的短暫與追夢的掙扎。

《圍城》:「呼嘯的捲風中。我俯身拾撿前行之人殘餘的夢與天真,還有我的。」

解讀:捲風象徵混亂與人生的不確定性,而「殘餘的夢與天真」則表現對理想破滅的嘆息。

2擬人與擬物

她的散文經常賦予無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性,增強情感表達:

《時間》:「時間是神,主宰一切高貴與破碎,神態似王。」

解讀:時間被擬人化為王者,掌控一切,顯示出作者對時間不可逆轉的敬畏與思考。

《戶口名簿校正》:「你在戶口名簿上畫下『歲月』和『死亡』吧,先生。」

👉 解讀:歲月與死亡被具象化,表現生命的無常與時間的殘酷。

3反覆與排比

透過反覆與排比強化語言節奏與情感:

《乖的人》:「乖的人,有乖的人的命。不乖的人,有他的天賦和淒厲。」

解讀:這句話藉由對比與反覆強調兩種人生選擇,展現順從與叛逆的不同命運。

《好想愛上永不毀滅的自己》:「我們渴望成功,並不代表我們真的想要成功。我們享受過程,並不代表人生要的是過程。」

解讀:透過相似句式的排列,強調人生的矛盾與對自我價值的思考。

4通感

她的散文運用通感,使不同感官交融:

《小公主》:「眉邊再繪一朵雲,唇緣再笑一綠彩華。」

解讀:「雲」與「彩華」通常是視覺意象,卻與眉毛和笑容相結合,增添畫面感與情緒流動。

5省略與留白

透過省略部分敘述,讓讀者自行填補意涵:

《圍城》:「這條路走不出去了,自從我背叛了我的庸碌。」

解讀:未明言「庸碌」指的是什麼,使讀者自行思索主人公的內心矛盾與人生選擇。

(二)、形式設計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在結構與篇章安排上別具特色,展現出詩化、片段化與非線性敘事。

1詩化散文

她的散文具有強烈的詩意,許多句子甚至可直接視為詩:

《時間》:「給你一生的時間,讓你成為一個『人』。」

解讀:以短句開頭,帶有詩歌般的哲思,讓讀者深思「時間」與「成為自己」的意義。

《圍城》 以短小的詩意段落呈現:

「滿山滿野……包圍一個人類的靈魂。」

「呼嘯的捲風中。我俯身拾撿前行之人殘餘的夢與天真,還有我的。」

解讀:這種句式具有詩的凝練與象徵性,讀起來帶有節奏感與強烈的畫面感。

2片段式敘事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常非線性發展,而是透過片段拼接,營造出時間交錯與思維跳躍的效果:

《台北流浪記》 透過記憶碎片串聯:

「十幾歲的時候,我經常寫妥台北的收信地址……」

「多年後,我獲得一家報社的文學獎佳作……」

「現在我來台北二十年了,住在城市裡……」

解讀:沒有明確的時間順序,而是透過不同時期的回憶拼接,形成記憶流動的感覺。

3內心獨白與思辨

她的散文充滿自問自答與哲理思考:

《圍城》:「先前來時,曾經堅持什麼?我只好盤坐原地思想。」

解讀:以自問方式強化內心矛盾,使文章充滿思辨色彩。

《時間》:「時間直似潑墨一般,揮灑自由來去。只有一個傻子,追求真實一切,到底永樂。」

解讀:透過哲理性的內心獨白,表現出對人生與時間的探索。

4交錯時空與意識流

她的文章時常跳脫線性時間,形成夢幻般的敘事效果:

《小公主》 由回憶與現實交錯:

「親愛的公主,我們都已長成,猶記得照片裡的童年。」

「少年時光的她去了紐約,流浪的心很美,只可惜徹底淹沒了妳我。」

解讀:透過時間的對照,展現童年夢想與成人現實的落差。


結論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展現出獨特的修辭與形式設計,兼具詩意與哲理思考:

1修辭方面:

(1)象徵與隱喻 使文章更具深度。

(2)擬人與擬物 賦予抽象概念生命力。

(3)通感、反覆與排比 增強語言的節奏感與表現力。

(4)省略與留白 讓讀者自行補足意涵。

2形式設計方面:

(1)詩化散文 使文章更具音樂性與畫面感。

(2)片段式敘事 突破線性時間,營造記憶流動。

(3)內心獨白與思辨 使文章充滿哲學意味。

(4)交錯時空與意識流 營造夢幻與現實交錯的美感。

這些特點,使她的記敘散文不僅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也展現出深厚的文學藝術價值。
四、張紫蘭記敘散文中發人省思的亮句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充滿哲理思考與詩意表達,以下整理出作品中最具省思價值的亮句,並加以解讀:

(一)、關於人生與成長

1、「有人踮著腳尖,站立『夢』的邊緣淡淡輕笑,像堅持一種芭蕾舞的立姿……」(《小公主》)

解讀:這句話運用芭蕾舞者的形象,象徵夢想的脆弱和平衡的艱難,展現追夢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掙扎。

2、「人的一生年少最真,然而多情的我們要走今生長長的路,險途不少。」(《小公主》)

解讀:這句話點出了青春的純真與成長的挑戰,提醒人們珍惜年少時光,但也須具備面對未來困難的勇氣。

3、「這個世界教他開始,卻沒有教他如何結束。所以他一直流浪。」(《乖的人》)

解讀:道出現代人在社會中的迷失與徬徨,揭示「開始容易,結束困難」的人生現實。

4、「等我再長大一點,我已提著行李,前往台北求學、工作。」(《台北流浪記》)

解讀:描寫青春時期對未來的憧憬與奮鬥,體現現代年輕人對夢想與城市生活的渴望。

(二)、關於時間與人生的選擇

1、「給你一生的時間,讓你成為一個『人』。你喜歡這樣的安排嗎?」(《時間》)

解讀:這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反思,提醒人們應善用時間,讓自己成為真正有價值的人。

2、「時間是神,主宰一切高貴與破碎,神態似王。」(《時間》)

解讀:時間被擬人化為王者,象徵它的不可違抗,提醒人們時間的流逝無法阻擋。

3.「我以為我們會牽著手忽兒跌進時間的大洪流裡,抓不住對方,迷失一切。」(《時間》)

解讀:這句話呈現時間的無情,表達人在時光長河中無法掌控關係與命運的無奈。

4、「風滾遠了,留下追求智慧而輕笑柔軟的人人。」(《小公主》)

解讀:風象徵時間與變遷,智慧則是人最終留下的收穫,提醒人們學會從容面對人生。

(三)、關於夢想與藝術

1、「最美的光陰在青年,他們擁有光澤飽滿的肌膚;最智慧的光陰在中年,他們的生命一一安頓。」(《小公主》)

解讀:透過對比,描述青春的美麗與中年的沉穩,提醒人們不同人生階段的價值。

2、「這條路走不出去了,自從我背叛了我的庸碌。」(《圍城》)

解讀:這句話展現了追求藝術與理想的代價,反映在現實社會中堅持夢想的困難。

3、「文章、一篇文學能不能永恆流傳,那是它的『命運』,作者不必癡癡倚靠作品。」(《作品的命運》)

解讀:強調文學的價值不應由外界評價決定,提醒創作者專注於創作本身,而非追求名利。

(四)、關於家庭與故鄉

1、「故鄉是宇宙深處至美的回聲,故鄉是人居住的那個星球。」(《台北流浪記》)

解讀:將故鄉比喻為「宇宙深處至美的回聲」,表現出離鄉遊子對故鄉的深深思念與歸屬感。

2、「你在戶口名簿上畫下『歲月』和『死亡』吧,先生。」(《戶口名簿校正》) 解讀:這句話透過戶口名簿的改動來象徵生命的流逝與死亡的不可避免,帶有濃厚的哀思。

3、「我的袓父張清華,我的袓母藍阿琴,他們的名字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消失了;可是我,我是他們兩人的作品之一。」(《戶口名簿校正》)

解讀:展現生命的傳承,即使祖父母已逝,後代仍延續著他們的生命印記。

(五)、關於自我與存在

1、「我們渴望成功,並不代表我們真的想要成功。我們享受過程,並不代表人生要的是過程。我們只是好想愛上自己,永不毀滅。」(《好想愛上永不毀滅的自己》)

解讀:這句話深刻地表現出人類對自我價值的探索,提醒我們成功與過程的真正意義,最終指向對自身的認同與接納。

2、「了解作家生平,不見得能了解他作品的內涵。就好像一個遊歷全世界的人,不見得比一個終生在小鄉村努力工作的農人深刻。」(《作家生平》)

解讀:質疑外在經歷與內在深度的關聯,提醒我們不要以表象衡量一個人的智慧與成就。

結論

張紫蘭的記敘散文以深邃的哲思與詩意的語言,探討 人生、夢想、時間、故鄉、自我存在 等主題。她的亮句往往簡潔而富有力量,能讓讀者在細細品味之後,產生深刻的共鳴與思考。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zvioletchang&aid=18207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