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27 12:42:00瀏覽7|回應0|推薦0 | |
隨著唐、回紇聯兵討平史朝義,「安史之亂」正式告一段落。 以下我們嘗試交代一下「安史之亂」是如何結束的。 展開討伐,收復洛陽 代宗寶應元年 (公元七六二年) 十月,戊辰,唐、回紇聯軍自陝州出發,展開對史朝義的征討。 當時,大軍兵分三路: (1) 僕固懷恩與回紇左殺為前鋒,郭英乂、魚朝恩殿後,自澠池入。 (2) 李抱玉自河陽入。 (3) 李光弼自陳留入。 至於雍王李适,則留守陝州。 戊辰,諸軍發陝州,僕固懷恩與回紇左殺為前鋒,陝西節度使郭英乂、神策觀軍容使魚朝恩為殿,自澠池入;潞澤節度使李抱玉自河陽入;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自陳留入;雍王留陝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辛未,懷恩等軍至同軌。 辛未,懷恩等軍於同軌。(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史朝義驟聞官軍將至,與諸將商討對策。阿史那承慶建議:「如果唐室只派漢人兵馬前來,我們應該盡力與之決戰。如果唐軍是與回紇兵一同前來,因回紇兵鋒銳不可當,我們宜退守河陽以避之」。朝義不從。 史朝義聞官軍將至,謀於諸將。阿史那承慶曰:「唐若獨與漢兵來,宜悉眾與戰;若與回紇俱來,其鋒不可當,宜退守河陽以避之。」朝義不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唐、回紇聯軍不久進至洛陽北郊,分兵攻取懷州,奪得勝利。 壬申,官軍至洛陽北郊,分兵取懷州;癸酉,拔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懷恩又用計摧毀叛軍之防線,大破叛軍。 乙亥,官軍陳於橫水。賊眾數萬,立柵自固,懷恩陳於西原以當之。遣驍騎及回紇並南山出柵東北,表裡合擊,大破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儘管史朝義一度率領精兵十萬前來救援,魚朝恩動搖他不得。 朝義悉其精兵十萬救之,陳於昭覺寺,官軍驟擊之,殺傷甚眾,而賊陳不動;魚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戰,賊雖多死者,陳亦如初。(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其終敵不過馬璘之威猛無懼、唐軍之乘虛而入,大敗而回。 鎮西節度使馬璘曰:「事急矣!」遂單騎奮擊,奪賊兩牌,突入萬眾中。賊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賊眾大敗。(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尤有進者,史朝義轉戰石榴園、老君廟,又敗。人馬互相踐踏,填滿了尚書谷,六萬餘人被殺,二萬人被唐室俘虜。面對接連的軍事失利,朝義只好「落荒而逃」,率領數百輕騎東走。 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賊又敗;人馬相蹂踐,填尚書谷,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朝義將輕騎數百東走。(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史朝義兵敗外逃,東都洛陽、河陽由是得以光復。僕固懷恩乘勝追擊,派遣兒子僕固瑒、朔方兵馬使高輔成率領步騎萬餘人追逐朝義,於鄭州再次將他擊敗。 懷恩進克東京及河陽城,獲其中書令許叔冀、王胄等,制釋之。懷恩留回紇可汗營於河陽,使其子右廂兵馬使瑒及朔方兵馬使高輔成帥步騎萬餘乘勝逐朝義,至鄭州,再戰皆捷。(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走投無路的史朝義,打算進入汴州,卻遭到陳留節度使張獻誠拒絕。朝義後來改奔濮州,獻誠不久降唐。 朝義至汴州,其陳留節度使張獻誠閉門拒之;朝義奔濮州,獻誠開門出降。(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肆行殺掠,洛陽受劫 洛陽雖被收復,其不久即陷入劫難之中。 回紇入洛陽時,「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 (十日為一旬) 不滅」。 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其又搶掠了大量寶貨。 回紇悉置所掠寶貨於河陽,留其將安恪守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令人扼腕的是,朔方、神策軍竟以洛陽、鄭州、汴州、汝州為安史叛軍的根據地,所過大肆虜掠,三月乃止。 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通鑑》記載劫後洛陽的狀況曰: 比屋蕩盡,士民皆衣紙。(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這絕對是實情,並無誇大失實。 持續敗北,將領降唐 史朝義逃奔濮州後,始終未能擺脫不利的戰況。 僕固懷思不久追敗朝義於衞州。 (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十一月) 朝義自濮州北渡河,懷恩進攻滑州,拔之,追敗朝義於衞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田承嗣 (史朝義之部將) 等領兵四萬餘人與朝義會師,卻被僕固瑒擊破,長驅至昌樂東。 朝義睢陽節度使田承嗣等將兵四萬餘人與朝義合,復來拒戰;僕固瑒擊破之,長驅至昌樂東。(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朝義率領魏州兵來戰,又敗走。 朝義帥魏州兵來戰,又敗走。(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朝義戰事失利的情況尚見於以下文字: (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十一月) 史朝義走至貝州,與其大將薛忠義等兩節度合,僕固瑒追之至臨清。朝義自衡水引兵三萬還攻之,瑒設伏擊走之。回紇又至,官軍益振,遂逐之;大戰于下博東南,賊大敗,積尸擁流而下,朝義奔莫州。懷恩都知兵馬使薛兼訓、兵馬使郝庭玉與田神功、辛雲京會於下博,進圍朝義於莫州,青淄節度使侯希逸繼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 史朝義屢出戰,皆敗,田承嗣說朝義,令親往幽州發兵,還救莫州,承嗣自請留守莫州。朝義從之,選精騎五千自北門犯圍而出。朝義既去,承嗣即以城降,送朝義母、妻、子於官軍。於是僕固瑒、侯希逸、薛兼訓等帥眾三萬追之,及於歸義,與戰,朝義敗走。(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接連的軍事挫敗,彷彿預示著「安史陣營」大勢而去。安史叛將由是相繼降唐,以保存一己之地位與利益。其中包括: 薛嵩、張忠志。 (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十一月) 於是鄴郡節度使薛嵩以相、衞、洺、邢四州降于陳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恆陽節度使張忠志以趙、恆、深、定、易五州降于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嵩,楚玉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田承嗣、李懷仙。 (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 史朝義屢出戰,皆敗,田承嗣說朝義,令親往幽州發兵,還救莫州,承嗣自請留守莫州。朝義從之,選精騎五千自北門犯圍而出。朝義既去,承嗣即以城降,送朝義母、妻、子於官軍。(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時朝義范陽節度使李懷仙已因中使駱奉仙請降......(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張忠志後來被代宗起用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恆、趙、深、定、易五州,賜姓李,名寶臣。 丁酉,以張忠志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恆、趙、深、定、易五州,賜姓李,名寶臣。(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契丹人王武俊為其智囊。 初,辛雲京引兵將出井陘,常山裨將王武俊說寶臣曰:「今河東兵精銳,出境遠鬬,不可敵也。且吾以寡當眾,以曲遇直,戰則必離,守則必潰,公其圖之。」寶臣乃撤守備,舉五州來降。及復為節度使,以武俊之策為善,擢為先鋒兵馬使。武俊,本契丹也,初名沒諾干。(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至於田承嗣、李懷仙,二人在結束「安史之亂」上貢獻最大,變相是「安史之亂」的終止者。倘若沒有承嗣誘使朝義往幽州求救兵 / 沒有懷仙安排李抱忠鎮守范陽,史朝義未必會走投無路,自縊而死。 (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 史朝義屢出戰,皆敗,田承嗣說朝義,令親往幽州發兵,還救莫州,承嗣自請留守莫州。朝義從之,選精騎五千自北門犯圍而出。(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時朝義范陽節度使李懷仙已因中使駱奉仙請降,遣兵馬使李抱忠將兵三千鎮范陽縣,朝義至范陽,不得入。官軍將至,朝義遣人諭抱忠以大軍留莫州、輕騎來發兵救援之意,因責以君臣之義,抱忠對曰:「天不祚燕,唐室復興。今既歸唐矣,豈可更為反覆,獨不愧三軍邪!大丈夫恥以詭計相圖,願早擇去就以謀自全。且田承嗣必已叛矣,不然,官軍何以得至此!」朝義大懼,曰:「吾朝來未食,獨不能以一餐相餉乎!」抱忠乃令人設食於城東。於是范陽人在朝義麾下者,並拜辭而去,朝義涕泣而已,獨與胡騎數百既食而去。東奔廣陽,廣陽不受;欲北入奚、契丹,至溫泉柵,李懷仙兵追及之;朝義窮蹙,縊於林中,懷仙取其首以獻。僕固懷恩與諸軍皆還。(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結語 代宗廣德元年 (公元七六三年) 正月,甲辰,史朝義的首級傳至京師。 甲辰,朝義首至京師。(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 「安史之亂」自玄宗天寶十四年 (公元七五五年) 十一月爆發,至代宗廣德元年年初結束,歷時共八年。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