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蔣中正反共
2016/05/18 04:20:00瀏覽16|回應0|推薦0
蔣中正躋身近代史舞台,始於奉陳其美命令暗殺陶成章。陶曾聯合章太炎列出孫中山罪狀,蔣的行動因而贏得孫信任。

1922 年,粵系軍閥陳炯明叛變,包圍身在永豐艦的孫 (當時宋慶齡也在艦上)。孫拍發電報「事緊急,盼速來」求救,蔣二話不說前往救援,在連番炮轟下助孫脫險。所謂「患難見真情」,孫自此引蔣為心腹。

蔣曾在日本接受現代軍事訓練,適逢孫有意建立軍校、培訓革命武裝,蔣遂順理成章出任黃埔軍校校長,時為 1924 年。

不過,蔣中正是一介武夫,加上追隨孫的日子不長,孫對汪兆銘 (別號精衛)、廖仲愷等人始終比較信任。這時孫深受俄國「十月革命」刺激,思想開始左傾,汪、廖等人無不受其影響,唯蔣例外。赴蘇考察又加深了蔣對蘇共的認識和疑慮,其卒之萌生「反共」念頭,至死不改。

1926 -28 年率領國民革命軍北伐是蔣中正一生最大成就。然而,他同時注意到,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在軍校內大肆宣揚馬列主義 (聲勢幾乎蓋過三民主義)、招收學生入共產黨。蔣只好與汪兆銘 (廖仲愷已於 1925 年遭暗殺。胡漢民被懷疑是幕後主謀,一度遭拘留,後出國蘇聯。至於宋慶齡、廖仲愷夫人何香凝,俱站到了汪的一邊) 分道揚鑣,毅然下令清黨,此乃「寧 (指南京國民政府) 漢 (指武漢國民政府) 分裂」的由來。

儘管寧漢不久復合,蔣中正「反共」之心依舊,變的是汪兆銘。北伐完成,蔣苦惱於削減軍費開支、推動現代化建設。可是,他對中共坐大極為憂慮,致使國軍先後五次圍剿蘇區。礙於朱德、毛澤東等人的游擊戰術,以及丘陵地帶掩護,接受正規陸軍訓練的國軍無功而還。

三十年代以後,民間抗日呼聲日益高漲,蔣的好兄弟張學良 (張在東北易幟令蔣兵不血刃完成北伐統一,蔣對張一直敬重) 於 1936 年發動「西安事變」反對「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蔣卒之被迫以有限兵力正面迎擊日軍,放棄剿共。

蔣中正深知出兵抗日等於自尋死路,故他堅持「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奈何事與願違,日本狼子野心,國府精銳盡數毀在八年抗戰中,尤以「淞滬會戰」之死傷最為慘烈。

竊謂蔣中正應該盡早放棄上海以減少傷亡,彼不知他一心一意打跨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之狂想。又有謂蔣下令花園口決堤斷送人命無數,其實他旨在利用洪水氾濫阻止日軍西進。

最要命是東北三省竟被蘇聯佔據,日本先進軍械盡數落入中共手中,蔣中正預視到「赤色中國」來臨,就是無法阻止!

國府遷台後,蔣中正時刻不忘「反攻大陸」。中共「大躍進」失敗,餓莩遍野,神州悲鳴,蔣暗中籌備「國光計劃」,圖謀恢復。可惜軍力不足,計劃擱置。蔣唯有將滿腔鬱結化成「反攻跳棋」,聊以自遣,臨終則留下手書「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