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消費博物館﹖從消費概念對博物館提出反思(3)
2007/09/01 11:21:17瀏覽318|回應0|推薦1
作者﹕Florence Ko

*如果讀者想引用本文章﹐請註明出處。若想全文刊登﹐請聯絡讀者﹐謝謝。

文化研究對於消費的觀點

如果要以文化與符號象徵的概念來了解消費這一概念﹐文化研究的基本派別的認知﹐不可漏缺。對於文化分析的風格及對後繼學子的影響﹐大致分成兩大路徑﹕(1)1960年與1970年代期間﹐興起於英國伯明罕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其以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的語意為文化分析原則﹔(2)另一則是後結構主義的文化分析﹐強調多元意義與個別/個體的歡愉﹐例如致力於研究流行文化對於生活﹐愉悅以及日常流行媒介對消費文化的重要性。兩路徑並非是以時間順序分佈流傳﹐而是對於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產生不同的影響力。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結構主義經由理性地分析﹐透過涵蓋性的以及普世性原則的狀況﹐來解釋世界以及人類的行動。這是結構主義的優勢﹐可是也是後結構主義批判的地方。後結構主義則是<藐視>結構主義所主張的秩序與穩定性﹐而是強調細節﹐變遷與不穩定性的問題。強調的是意義的問題﹐而非系統的確定性(附加說明﹕可以從語言秩序以及符號意義兩方面來明確了解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不同觀點。) 後結構主義學者興趣於大眾媒體﹐全球化﹐以及新表達形式與文化認同等議題。而本文所焦距的重點在於﹕Baudrillard對消費概念的分析與詮釋。後繼學者將其文風歸類為後結構主義的文化分析。

Baudrillard對於消費的獨特理論

Jean Baudrillard對於消費一概念﹐於1968年出版的物體系(Le Systeme des objects,1968,trans. 1996) 以及1970 消費社會(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可以看出他對於消費觀點的詮釋與其他學者的不同。我們無法忽視Baudrillard撰寫此書與出版此書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西方社會﹐特別是他所處的法國﹐面臨的是﹕冷戰--也就是國際安全危機。可是物質生活首次達到人類歷史的鼎盛時期﹐西方受教育人數第一次達到高峰﹐人民政治參與度開放﹐勞工首次享有最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多數人有餘錢做休閒生活。企業與經濟學者為刺激經濟發展﹐鼓勵消費﹐不斷生產發明各種消費的產品﹐種類繁多﹐從物質到精神休閒文化等領域﹐皆可消費。因此﹐整個社會活力積極投入消費活動的行列。群眾消費力強﹐大型購物中心出現﹐簽帳卡營運也在此時期誕生。因此﹐面對社會劇烈的變動﹐物質文化生活的氾濫﹐資本主義蔓延擴張﹐他認為(或者說是面對當代社會的一種反思)﹐人﹐這個主體面對著物的現代世界﹐已經不自覺地為各種物件所迷惑﹐以及被物件控制了感官﹐知覺﹐思想與行為。因此Baudrillard主張﹕消費是物與物之間的積極關係﹐而這關係卻奠定了整個文化系統。他認為﹐消費不再只是物件的交換與耗用﹐而是將事物組織成符號意義的結構。消費不是指個體做了些什麼﹐然後從中獲得愉快﹐滿足與快感﹔而是一種強施壓於個體的外在結構。如果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產品必須要成為符號。因此﹐為我們所消費的﹐不再是商品本身的物質部份﹐而是商品所表達/傳遞的符號意義。他更進一步指出﹐由物/商品轉化成為系統的符號地位﹐也就表示了人類的關係也同時轉化為一種消費和被消費的關係﹐而符號是消費與行動的中介。

Baudrillard認為的<消費>指是什麼﹖簡單地說﹕在現代社會裡﹐消費就是整個社會文化結構。在他兩本著作﹕物體系消費社會裡﹐我們可以將他認為的消費簡要地歸納出幾個特點。消費是﹕(1)以盛大的場面展示出諸多物件的方式﹐來傳達出一種意義的規律﹔(2) 消費就是系統﹐或是符碼﹐是表意﹔(3) 消費也是操縱表意的一種規律﹔(4) 消費像是種語言﹐是種溝通系統。(5) 消費是交換系統。(6) 消費也是種道德規範﹐它就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系﹔(7) 消費也是種社會的功能﹔(8) 甚至消費本身就是結構性的組織﹔(9) 消費是集體現象﹔(10) 消費是區別個體差異的產物﹐(11) 消費是將流行資訊組合的過程流傳出去﹔(12) 消費本身就是種隔離與標示個體性的行動﹐(13) 消費也是種無意識的約束﹐這種約束同時來自符號系統與政治經濟體系。(14) 最重要的是﹕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成為可消費的對象。總而言之﹐歸納出的一個結論﹕消費如同水﹐滲透入現代社會的層層關係﹐人類可從水獲得所需﹐獲得愉悅﹐可卻也為水所困住﹐脫離不了消費的任何分子。

如果依照

Baudrillard對於消費的觀點﹕整個社會文化就是<消費> ﹐那麼我們可以回頭來反思文化體系的殿堂﹕博物館。以及研究整個博物館現象的代表學科博物館學研究(museum studies) 所表意的<消費>概念為何﹐對於博物館人/或是即將成為博物館人﹐對於博物館消費/者消費博物館的概念為何﹐從中可以得到何種啟發﹐反省與改革的動力。

問題總結﹕

因此﹐針對這個觀點出發﹐在這裡先提出幾個基本性概念問題﹕

博物館在消費的結構裡﹐是如何形成消費與被消費的關係﹖

博物館是如何為人所消費﹖

博物館是如何製造消費﹖

博物館是如何被複製﹐創造﹐再利用與再消費的循環過程裡立足生存﹖

我們為什麼需要消費博物館﹖

如果要回答上述問題﹐就得先從博物館的文化歷史脈絡裡了解﹕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定位的歷史轉變﹐博物館的當代社會功能﹐博物館與政治經濟的關係﹐博物館如何為人所需求與使用等的觀點著手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Peet, Richard: 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 London: Blackwell. 2003. 中文翻譯﹕現代地理思想。王志弘等翻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

Lewis, Jeff: 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 London: Sage. 中文翻譯﹕文化研究的基礎。邱誌勇﹐許夢芸翻譯。台北﹕韋伯出版。

Ritzer, George and Goodman, Douglas(2004):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6th. N.Y.: NcGraw Hill.

Keynes, John Maynard :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Maynard_Keynes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nuamuseum&aid=120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