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24 09:36:59瀏覽700|回應0|推薦8 | |
第二節 荀子的政治主張 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說,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1]」,善是後天人為教育而得到的,所以非常強調學習的重要,他在《儒效》中說: 「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聖人者人之積也。[2]」 荀子認為情和欲都出自人的天性,是不學而能的,所以「情不可免」、「欲不可去」。他還主張人性就是惡,會饑欲飽、寒欲暖、勞欲休;會好利、嫉妒、喜歡聲色等,都是人性,順任人性發展,就會出現暴亂,所以要以禮樂加以節制和引導,調節人的性情,控制人的慾望。 荀子以性惡論為基礎,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政治上主張「尊君」、「隆禮」。他認為禮在調節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中起重要作用,承認今勝於古,所以除了主張治國要用王道或禮義教化,要以德服人,也認為有必要採用刑罰。在治國方面,荀子是禮法兼用,王霸並重。但君主不可依自身的利益來施行刑罰或發動戰爭,而是必須受禮的約束,要名正而言順。荀子本人雖然是因「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而著書立論,但其學說多少有合於當世,屈就現實之處,所以比孟子更受當權者重視。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