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09 00:29:35瀏覽1506|回應14|推薦44 | |
(小確幸的樣子?) 萌國多神話(myth),最近又冒出一個新的:“小確幸”。我們似乎正在見證一個新紀元新物種的生長茁壯。我不能不呼籲大家要以嚴肅的學術態度對待之,是不是該做一個案研究? 首先什麼是“小確幸”? 有嗎?其語義不詳,可是十分流行,因為媒體人幾乎天天寫用這三個字。似乎才幾個星期,萌國人就相信世界上真的有這個東西(還是植物?還是哲學?還是“屁話”?) 神話說,“小確幸”是人的一種價值,可欲的,且應該追求的東西。(拜託不要問我,這人,是全人類,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還是萌國人?) 神話說,人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時,要的就是這個東西。(等同大麻?K他命?純正麻辣鍋湯底?) 神話說,萌國的政客與官員皆認同,“小確幸”是普世價值,比“拼經濟”更能贏得選票與人民支持。 之前,(也是流行字,如“PK”,“糾結”等。可是,之,介系辭,是什麼之前呢?)萌國的政策價值指標是“fu”(別問我是那國話,我pretty sure,不是英文。不然就是台灣英文教育徹底失敗的指標。) 政府做好做對的,是“有感”。萌國人要罵政府,罵總統時是因為他們“無感”該罵。 (小確幸)之前,另外一個價值指標是:民怨。 任何人(當然由媒體或民嘴代言)的不滿,都是“民怨”。“民怨”的特色是摸不到,猜不透,如地震無預測性,可是又不似地震,可以測量分級。民怨大大小小,不大不小,都是“民怨”。若問:不知大小級數,怎麼輕重排序?優先處理?答:“民怨”都重要。(如果還不明白,請問問嫁給老頭幾十年的怨婦的“怨”。) 有了新神話,現在政策好壞的指標,是“小確幸”?有就好,沒有就不好。(註:有的時候,有也不好,沒有也好。到底,好不好,嗯,要問發明人!) 如前述,媒體人天天寫用這“小確幸”三個字,在日日見光度,置入性行銷的結果,極可能由神話,演化成現實與真理。我們有幸見證歷史與神跡,更要有科學家與史學家的精神與態度,記載這個比同聖經的creation。 台灣聽說大學很多,多的要關門了,又聽說成立了科技部。我們能不能請學者專家,以科技整合團隊態度,與科學的方式,探討一些問題,給這個嶄新的(至少對我而言)的神話,這個新玩意,這個新東西,做一個案研究,並詳加記載,免得後人又要為修改“課綱”打架,或同爭論228事件“真相”,甚至族群分裂。 首先,請下個定義吧?“小確幸”的起源演進?與後現代化,或是後質訊era有關嗎? 如果是抽象概念,有操作性定義嗎?(例,沸點是攝氏100度。小確幸,是飯後一支煙?) 它與施政滿意度的區別為何?12趴還是9趴,可測量嗎?它與放假天數,最低工資的關係何在? “小確幸”是短期施政方針,還是騙選票?(好奇怪,選舉年才出現?)還是國家下一個十年發展計劃目標?(台灣不搞這了嗎?如是,我刪。) “小確幸”要破三嗎?還是小於三時,才需要?“四小龍”確信可以再由大明王朝復活嗎? 可能最重要的,能做一個田野調查,看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東西”嗎? 神話,就是不存在的,可是十分流行的東西。當萌國的媒體致力於製造神話,可能把“第四權”的神聖使命,當文創事業在辦吧? 媒體只神,不聖,可能是比“小確幸”還十分可怕的怪獸。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