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巴問題初了解〈4〉: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一〉
2009/08/28 15:01:35瀏覽668|回應0|推薦1

一、上帝的子民 

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仇怨,可謂悠悠千載。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遠祖其實同源,是兩個同父異母兄弟衍生的後代,是希伯來人的子裔。據記載,四千多年前,有古代聖人之稱的阿伯拉罕(Abrahan),按照中東傳統,娶妻時,連妻子的婢女也一併娶為妾侍。阿伯拉罕娶了撒拉(Satah)為妻,撒拉的婢女夏嘉(Hagar)則為妾侍。夏嘉先懷孕,為阿伯拉罕生了第一個兒子——以實瑪利(Ishmeal)。後來,撒拉也懷孕,為阿伯拉罕生了次子,名為以撒(Isaac)。由於次子以撒為正室所生,卻經常受到比他年長的以實瑪利揶揄及欺負,於是,撒拉便下令夏嘉帶同以實瑪利離開,遷到巴蘭礦野,即阿拉伯半島居住。這個以實瑪利就是後來阿拉伯人的祖先。其後,以撒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名以素(Esau),是以東人的祖先,即今日的約旦人;次子名為雅各(Jacob),又名「以色列」,即今日以色列人的祖先,猶太人的根源。因此,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本是同根生。
   
以色列的祖先雅各,因飢荒移居到埃及,後來被當地的埃及人壓迫,變成奴隸。最後由摩西(Moses)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進入迦南地,亦即今日巴勒斯坦,定居了一千多年。後來,羅馬帝國揮軍入侵,攻陷了巴勒斯坦。猶太人沒有屈服,負隅頑抗,結果被羅馬軍大舉鎮壓,公元70年,羅馬提多將軍(Titus)攻陷耶路撒冷,將猶人趕盡殺絕。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猶太人在公元132年再作反,再被纖滅。羅馬大帝哈德里安(Hadrian)下令永遠不准猶人人回國。從此猶太人便流落世界各地,浮萍般流離失所一千八百年。

二、十九世紀末復國運動 

在十九世紀末,大部分猶太人寄居於東歐及中歐,並一直受到當地人的岐視。1880年代,只有十餘萬猶太人居住在巴勒斯坦,並集中於耶路撒冷、薩法德及太巴列等幾個猶太人聚居的城市。1891年,在猶太復國主義領袖赫茨爾領導下,於瑞士巴爾塞舉行第一次猶太人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大會的決議宣布,「猶太復國主義的目標,就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從此,以色列人力圖在巴勒斯坦建國。
   
過去千年來,猶太人在歐洲及美洲等地發展,這些猶太人很多成為出色商人。為了在巴勒斯坦建國,他們為猶太復國主義者提供資金,還建立了巴勒斯坦銀行,為復國活動提供經費,並鼓動以色列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當時,雖然成效不大,但卻開展了猶太人復國的第一步,也是在中東地區埋下一個火藥庫的根源。從歷史看,猶太人的確是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之一,曾建立了猶太國及以色列國。後來巴勒斯坦先後遭亞述、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羅馬等古代帝國所征服。在羅馬統治其間,超過一百萬猶太人被殺。但猶太人強悍不屈的精神,幾度反抗。公元132年,羅馬提多將軍攻陷耶路撒冷,羅馬大帝哈德里安下令,永遠不准猶人回來,並將最後一批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於是猶太人便被迫流落海外。當猶太人被趕走後,四周的部落相繼遷入巴勒斯坦這塊肥沃富裕的土地,即是後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巴勒斯坦納入阿拉伯帝國的版圖。經過幾番帝國的更迭,從十六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巴勒斯坦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屬地。這一千多年來,阿拉伯人一直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並與少數居位巴勒斯坦猶太人和平相處。由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徒都視耶路撒冷為聖城,結果亦為日後的土地紛爭,添上宗教狂熱的執著,寧死不屈,視死如歸。

三、英國人混水摸魚 

巴勒斯坦位處海灣地區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之中,從地圖上看,展露出一條狹長地帶。相對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來說,又顯得弱細無依。早於十九世紀初,英國及法國等西方國家向中東殖民。英國佔領了塞浦路斯、蘇丹、南也門及波斯灣沿岸諸酋長國;法國則佔領了阿爾及利亞、突尼斯、並同西班牙一起瓜分了摩洛哥;意大利佔據了利比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英國將埃及收為自己的「保護國」。英法兩國更佔領了在法律上仍屬奧斯曼帝國的伊拉克、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事實上,英國一早就想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吞下巴勒斯坦這塊地方。
   
另一方面,英國覷準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可作為她在中東殖民策略的有用工具,可以說,利用猶太復國的機會,重新瓜分中東的政治利益;而美國的猶太人亦積極鼓動政府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由於猶太人信奉舊約聖經,相信經文所示的復國預言,所以,一千八百年來保持了自己種族的血統和文化,準備有朝一日復國。

四、落難的猶太人 

流落各地的猶太人其實也不好過,因為無根無國,很自然受到欺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希特拉就曾屠殺逾百萬猶太人。從十九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猶太人有幾次向巴勒斯坦移民潮。第一次發生於1882年至1903年,在巴勒斯坦興建了二十個猶太人村落。1904年,大批居於沙俄的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到1904年,居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增加了三、四萬,亦即轂數達六萬餘人。移民初期,他們主要定居於離港口海灣三十五公里範圍內,其餘多在北沙倫平原及東加利利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末期,英國猶太人成立了「英國巴勒斯坦委員會」,提議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地,並在此建立猶太人的家園;美國猶太人社團亦成立了「緊急委員會」,全力支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一時之間,英美兩國及猶太復國主義者,互相各取所需。強國想藉此「混水摸魚」;復國者則盼望早日在巴勒斯坦重建家園,甚至不惜與虎謀皮,甘願為強國所驅策。
    1917年,英國軍隊打敗奧斯曼帝國,佔領了巴勒斯坦。112日,英國政府取得了美國的共識後,外相阿瑟.貝爾福(Arthur Belford) 致函該國猶太人復國主義領袖羅富齊爵士,告訴他:「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並將盡一切努力,力促其成。然而必須理解,絕不應使巴勒斯坦現有非猶太團體的公民權利及宗教權力,或任何國家內的猶太人所享有的權利和政治地位受到損害。」這就是著名的「貝福爾宣言」。英國政府透過這封「個人函件」,向外宣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至於表示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絕不應損朗居於此地的阿拉伯人的權利云云,只是例行的外交詞令,言不由衷。當一牽涉到國家利益,這句話根本已拋到九宵雲外。甚至在開始時,連自己寫出來都感到可笑。
   
在巴勒斯坦居住了很多世代的阿拉伯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了一千年了。倘若猶太人回來建國,勢必引發衝突。貝爾福宣言有真正重視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利益嗎?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26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