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5 00:17:09瀏覽581|回應0|推薦1 | |
2008-12-10 前言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第一波衝擊,沖倒了中國沿海的一大批出口加工廠。美國金融危機已經進入了實體經濟階段,世界進入了自八十年代以來第一次全球同步的經濟深度衰退。美國經濟像自由落體一樣向下滑,世界經濟正在螺旋式下降。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的深度和長度已經並且將繼續大大超過許多人的預期。 世界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第二衝擊波正在襲來。這一次衝擊,將直襲中國經濟的核心產業,包括金融產業。假如處理不當,中國有可能成為下一輪經濟風暴的中心,甚至引發中國的經濟危機,甚至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這是中國實行走出去的出口導向戰略以來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經濟大衰退。中國經濟的抗衝擊能力,中國經濟的安全性,中國經濟的自我穩定能力都將接受嚴峻的考驗。 迄今為止,中國成功的把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降低到最小限度。雖然有許多出口加工廠倒閉,中國的核心產業幾乎沒有受到金融風暴的衝擊。但是,隨著金融風暴的深化,隨著世界經濟衰退的發展,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越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這場危機潛在的威脅。 但是,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人認真分析中國經濟結構內在的隱患。人們在大聲呼叫狼來了的時候,沒有認識到狼就潛伏在我們身邊,潛伏在我們自身的經濟結構之中。中國經濟具有嚴重的結構性危機,假如處理不當,中國有可能成為下一輪經濟風暴的中心。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危機在過去為高速增長的出口所掩蓋。這場金融危機將把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危機演繹出來。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危機在那裡? 1。全球化和生產過剩。下一輪世界經濟衰退的衝擊波將主要落在對世界市場過份依賴的經濟體身上。世界範圍內的生產過剩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假如經濟危機深化,這些國家將是下一輪經濟風暴的中心,世界GDP蛋糕的萎縮,有相當大一部分將來自於這樣的經濟體。遺憾的是,由於幾十年的全球化進程,中國經濟相對於內需而言有大約40%的生產過剩。這種生產過剩使中國有可能成為這樣一個國家。 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從經濟總量上看就是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其實質就是生產過剩。隨著金融風暴進入實體經濟階段,世界總需求的急劇萎縮或停滯,世界範圍內生產過剩的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難以解決。最後將通過對過剩生產能力的摧毀來解決。傳統的經濟危機是這樣,21世紀的經濟危機也將是這樣。 有人把當前的這場世界經濟衰退描述的過份複雜。其實經濟危機的過程非常簡單。經濟危機就是市場經濟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來擠壓生產過剩從而達到新的均衡的過程。當前這種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衰退就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壓縮過剩生產能力的過程。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個國家都會受到經濟衰退的衝擊。但是,世界範圍內的這種擠壓生產過剩的過程對不同國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它對那些外貿依存度較小,較為獨立自主自足的經濟體的衝擊比較小;而對那些過份依賴海外市場,出口在GDP中所占份額較高的國家的衝擊就比較大。而且對外依存度越高這種衝擊就越大。這類國家在世界總需求萎縮或停滯的情況下,經濟困難就比較多,生產能力受到的打擊就比較大,失業就比較高,倒閉的企業就比較多。就有可能成為經濟衰退擠壓的中心。假如不及早因應,處理不好,社會成本就會比較大。 經濟衰退就是世界經濟的重新洗牌。洗牌的結果是每個國家在世界GDP中的份額將發生變化。有些國家在世界GDP中的份額將上升,而另一些國家則將下降。所以,假如經濟危機深化,那些生產過剩問題嚴重的國家將是下一輪經濟風暴的中心。下一步經濟危機的衝擊波將主要落在對世界市場過份依賴的經濟體身上。世界GDP蛋糕的萎縮,有相當大一部分將來自於這樣的經濟體! 遺憾的是,我們中國可能就是這樣的國家。中國實施了幾十年的出口導向戰略。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經濟創造了舉世注目的輝煌。這幾十年中,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依稀顯現出依靠海外市場發展經濟的全球化戰略。這個戰略軌跡中,中國經濟排名持續上升,出口高速增長,出口在GDP中的比例越來越高。2007年中國對外出口幾乎達到GDP的40%。這40%的出口奠定了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廠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是最全球化的經濟,是最開放的經濟。但是當我們把我們的產品輸往世界各個市場的時候時,我們對世界市場的依存度變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大,我們把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權越來越多的交給了世界市場的手中。世界市場成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世界市場的許多風吹草動對我們的經濟都有較大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中,開拓和堅守我們的世界市場成了我們的一項重要考慮。 中國的這種對外依存度遠遠高於世界許多國家,包括美國。美國是一個相當開放的經濟體,又是新自由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推手。其出口占GDP的份額在過去十幾年中增長十分緩慢。從1992年的不到10%上升到2007年的大約12%。可以說中國經濟是世界上對外依存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 許多專家學反復論證,40%的出口,並不代表對外依存度高。他們認為,一個國家的對外依存度要以進出口餘額來衡量。這種觀點似乎忽視了基本的經濟常識。你可以把一個國家想像為一家工廠。假定你這家工廠每年進貨90萬,加工生產出的產品價值100萬。你這家工廠需要多大的市場容量?是這10萬的餘額?不是,你需要100萬的市場容量來消化你的生產能力。中國經濟必須為這40%的出口尋求海外市場!海外市場的萎縮和停滯,會帶來這這40%的萎縮和;而這40%的萎縮和停滯,就有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的萎縮和停滯,甚至給中國經濟帶來災難。這就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隱患。 中國經濟這種對海外市場的高度依賴性的實質是什麼?是國內生產過剩。這40%的出口表明中國經濟的總供給極大超過了內部的總需求,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生產過剩。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生產過剩。和任何生產過剩一樣,中國的生產過剩也是相對的。相對與中國內在的消費能力而言,相對於中國的收入分配而言,相對於國內消費萎縮而言,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生產過剩。 這種嚴重的生產過剩,這種依靠海外市場來消化生產過剩的經濟結構,使中國經濟面臨艱難的局面。它有可能會在世界經濟衰退受到痛苦的擠壓。這場世界性經濟衰退可能會以一種較為痛苦的方式將這種結構危機演繹出來,中國經濟的過剩產能將可能受到嚴重的衝擊,將有許多的失業,需少的工廠倒閉!。一國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GDP的40%面臨危機的擠壓時,整個經濟體必將要承受巨大壓力。 假如世界經濟進一步惡化,世界範圍內擠壓生產過剩的過程進一步加劇,中國經濟將可能會被捲入經濟風暴的中心。金融危機擠壓資產泡沫的過程將會演變為擠壓中國生產過剩的過程,變成擠壓中國GDP這塊蛋糕的過程。這種擠壓過程將會從擠壓40%的生產過剩,傳播到擠壓整個經濟體。到那個時候,金融海嘯將直接衝擊中國經濟的整體。所以,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經濟持續衰退最大的受害者! 2。市場萎縮和市場多樣化。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產生的巨大生產過剩,使中國過度依賴出口市場。然而在世界經濟同步衰退的條件下,中國面臨出口市場嚴重萎縮的困境。假如世界經濟進一步惡化,市場多樣化戰略在世界經濟同步萎縮的今天不可能為中國打開出口市場不振的困境。沒有一個國家會不顧自己的國家利益而打開自己的市場為中國經濟解困。假如世界經濟滑入大蕭條許多國家有可能重新拾起保護主義。不僅如此,中國出口市場面臨長期停滯的困境。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把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交給海外市場,交給別人的市場和市場准入。金融危機發展到今天,世界經濟進入嚴重衰退。世界經濟衰退意味著世界總需求相對萎縮,世界市場在相對萎縮。具體的講,美國市場在急劇收縮,歐洲市場在急劇收縮,世界其他市場在急劇收縮。依靠別人的市場發展經濟的出口導向戰略,或全球化戰略,在世界市場全面收縮或停滯的今天將面臨嚴峻的挑戰。這場經濟危機,讓我們告別了過去世界市場和出口需求高速增長的時期。 讓我們看看出口市場現狀。中國的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美國市場的形式十分嚴峻。以2001年為例,美國發生了相對而言非常輕微的經濟危機,當年美國貨物進口降低了6.4%。今天的情況嚴重多了。估計美國進口將下降12-20%左右。美國市場不足,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出口市場的多樣化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大出口市場,其一是美國,其二是歐洲。歐洲市場的情況,不會比美國市場好。其他市場呢?其他市場規模小,潛力不大。這是一場世界範圍的經濟衰退,每個國家都面臨相似的市場問題。那一個國家會打開國門為中國解困?當然,中國外匯儲備豐富,也可以通過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進口貸款的方式來推銷中國產品。但是,就40%的GDP這個總量而言,那只是杯水車薪。中國出口業的深度萎縮已成定局。中國將有大批的出口企業倒閉,大量的失業。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人民幣貶值的方式來增強我們的出口競爭力。但是,貨幣貶值程度是有限的。大幅度的貨幣貶值,有可能導致其他國家競爭性的貨幣貶值。而且大幅度的貨幣貶值,有可能導致其他國家保護主義的上升。 中國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實際上是世界經濟的一個火車頭。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出口的高度增長,推動了中國進口的增長。在中國經濟增長放慢的情況下,中國面臨進口下降。這對中國的出口國面臨嚴重的市場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希望對方穩定從中國的進口不太現實。 更為嚴重的是,假如美國在所有的反危機措施都失效而進入大蕭條,美國極有可能重新拾起保護主義,限制進口,通過刺激國內生產的方式來提高就業和消費。對美國這樣一個資本充裕的國家而言,解決供給不住相對而言是一件容易的事。假如,這種情況發生,將是對中國經濟的巨大打擊!不僅美國有可能這樣,世界其他國家也可能這樣。為了國家利益而保護自己的市場,在別無選擇時將會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假如你留心觀察,你會發行,這樣的信號已經出現。 不僅如此,這場經濟危機後美國將告別GDP高速增長,進口高速增長的時期。中國產品的美國市場出口市場面臨長期的機構性壓力。危機以後的美國將進入一個信用杠杆倍數下降,信用相對萎縮,政府干預增加,資本受到多種節制的新經濟模式。美國將進入一個GDP增長長期放慢的時期。美國GDP的增長在90年代以前的長期趨勢線是2-2.5%。90年代以後跳躍到3-3.5%左右。許多年頭GDP增長達到5-5.5%。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括格林斯潘在內都認為這源於高科技革命帶來的結構性變化,是美國經濟新的GDP趨勢線。這場大危機表明,GDP趨勢線的短期上移,是經濟泡沫化的結果。美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將回落到2-2.5%上。 也就是說,美國市場的增長的長期潛力將往下調1個百分點左右。這是當前經濟危機的長期影響。GDP增長的放慢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美國市場增長的緩慢,進口增長的緩慢。中國產品的美國市場面臨長期的挑戰。 以上種種表明,出口這個中國經濟的引擎從週期和結構上講已經熄滅。無論是從短期還是從長遠看,中國出口面已經進入了漫長的冬季。中國出口業面臨著長期的通過的調整過程。不要希望危機會很快過去。不要希望雨過天晴是藍天。 3。收入不公和內需不足。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個引擎,一個天生不足,金融海嘯又撲滅了一個。現在只剩下一個半。這一個半引擎將如何推動中國度過這場世界範圍的經濟衰退。中國將會進入另一輪通貨緊縮嗎?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進入了全面調整的時期。過去那種出口導向政策,擴大收入差距的政策必須改變。 除開政府支出,經濟發展有三大引擎:消費,投資,出口。在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收入不公,中國早就形成了嚴重的二元經濟結構,消費嚴重不足。1988年,消費占GDP的大約64%。然而由於一系列的政策和體制調整,導致了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的急劇擴大。到了2007年消費只占GDP的49%。20年間,中國消費在GDP中的份額下降了15個百分點。以上,兩個數字表明,中國有相當大一部分人的消費支出在GDP中的份額越來越小(人口中高收入那一部分的消費當然不會也沒有相對縮小)。中國中下階層的消費萎縮支撐著出口的迅速增長。消費這個引擎就這樣長期處於半熄滅狀態。中國的出口之所以能在長期內高速增長,中國的儲蓄率之所以能在長期內高速增長,收入分配不公是關鍵。 收入不公是中國消費相對萎縮,中國生產過剩的根本原因。談到中國的內需不足,必需澄清一個十分流行的似是而非的觀點。有人無視收入不公的現實,把中國內需不足歸結為文化問題,歸結為中國人的儲蓄偏好。但是這種儲蓄偏好無法解釋如此巨大的內需缺口。持有這種看法的人應當去問問下崗工人,農民,和其他處於社會消費中下層的人民。問問他們是不是因為太高的儲蓄偏好而消費不足!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要忽視這樣一個現實:從90年代以來,中國中下階層面臨著教育,醫療,住房,和退休等多重壓力。這些壓力嚴重壓抑了中下階層的消費支出。 內需不足是困惑中國經濟的長期結構性問題。而且,中國在過去十幾年裡多次下決心要提高內需。為什麼內需依然面臨長期下降的困境呢?為什麼越提高內需內需越來越不足? 解決內需不足的關鍵必需解決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問題。但是,長期以來卻忽視了這個問題,把刺激內需與收入分配割裂開來。似乎收入分配與刺激內需無關。一講到刺激內需,就把關心的重心放在如何在現有分配格局下提高內需,而基本忽視收入不公的結構性問題。結果所謂刺激內需就變為刺激高收入階層的消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講刺激內需講了幾十年,而內需日漸萎縮的根本原因!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的思路是通過出口導向打開國外市場,通過房地產和汽車推動國內市場。這一內一外的戰略重心,加劇了內需不足,而且把中國引向了高資源消耗的發展道路。我們的內需戰略的核心支柱是房地產和汽車。這些年來房價不斷高升,汽車越來越多。中下層顯然游離於這個戰略之外。這種戰略的潛力和瓶頸是顯見的。 由於收入不公,消費不足,國內面臨長期嚴重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導致經濟面臨通貨緊縮緊縮壓力。早在98-2000年間就出現了的嚴重通貨緊縮。為了解決這種生產過剩問題,我國加大了投資和出口。出口和投資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主要引擎。現在,出口這個引擎有被金融海嘯撲滅了。推動中國經濟的引擎只剩下一個半:投資和消費(半個)。而且消費這半個引擎免臨進一步萎縮的壓力。現在由於出口萎縮,出口企業大批倒閉,消費將進一步部萎縮的。這半個引擎在進一步萎縮。難到中國經濟將單純依靠投資推動。 中國已經到了下大決心調整經濟結構,改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時刻。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是幾十年的老話題。而且不同的人在這個相同的用語下闡述著不同的主張。有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但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根源於需求的調整,而需求的調整依賴於收入分配的調整。 調整經濟結構,改變增長方式的核心是改變收入不公。 中國的全球化出口導向戰略,和中國的經濟結構現在面臨嚴重考驗。中國應當堅決改變收入分配政策,下大力起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通過調整收入分配來重新開機消費這個引擎。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反危機的關鍵是解決收入不公的問題。 以上我們分析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危機。假如處理不當,這種結構性危機在世界經濟衰退浪潮的衝擊下將會以更加嚴峻的方式表現出來:隨著世界經濟的持續深度衰退,生產將更加過剩,出口將進一步壓縮,結果許多企業將會倒閉或面臨倒閉,結果導致失業增加,結果內需更加不足,結果生產更加過剩。這種惡性循環將把中國經濟推向危機的中心。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