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給中國友人的一封信
2008/12/22 16:45:24瀏覽370|回應0|推薦1

文革這場浩劫讓舊有價值崩解 隨之而來的西方消費主義思潮  澎湃洶湧  商品化的物慾 橫掃全球 使人們對物質的欲求幾達巔峰 當前中國瀰漫「向錢看」的風潮 但又道德低落 法制不彰 呈現出不擇手段的「成功」「致富」 在「人治先於法治」「權大於法」的土壤下 靠著「狼奶教育」滋長一批批財富新貴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只要賺頭 莫要斷頭 對改革的迷惑  對政治的冷漠 很難把民主的希望寄託於這批所謂的「中產階級」 

因為這批「中產階級」心中只有自利 沒有道德信念 乃典型「價值虛無化」的擁抱者 共產黨狼奶讓他們功成名就 共產黨土壤讓他們繼續茁壯 民主法治變成財富的裝飾而已  誠如許倬雲教授在中國的大學演講時曾慨嘆:文革這場浩劫使中國人失去信任的鎖鏈  也許要二、三代才能恢復 這也是許多台商在中國經商時覺得「人心險詐」的陰影 為何始終揮之不去的心裏陰霾

再觀諸近20多年來的世界電影文化 色情與暴力幾乎成了許多賣作影片必備的原素 歐美的電視圈 有色情暗示或偏好色情文化傾向的製作人 往往更容易生存 這表現在電視節目上 充滿傾向感官 煽情 甚至於色情的基調 追求感官物慾的極致成為主流文化侵入中國後 以道德為準繩的價值判斷日趨混淆 在把物質享受當作生命意義的同時 許多落後的黑暗角落 尤其是中國內地 仍有許多人在生存的邊緣 痛苦的掙扎 兩極分化的貧富階層 已形成非常嚴重的對立趨勢 此所以中國政府 必須不斷鼓吹「和諧社會」的口號 避免「仇富意識」的蔓延擴張 2006年就有10萬多次的暴動 貧富對立趨勢不根治 以後只會更嚴重 初期治標:這社會能否有一套價值觀或生活方式 來指引致富之後政治意識乍醒的人們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的負起社會責任 走向一條穩健的康莊大道 中國人民若想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 首先就得解決精神與道德上的危機 

 

以下茲介紹一本好書以供參考

王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  黃明誠  2008/09/17


   王陽明是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也是最偉大的教育家。他希望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不只要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而不能像佛老成為自了漢,只求人解脫。既然要兼善天下,那麼除了在政治上施展抱負外,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師友之道,像孔子一樣致力提倡教育,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幫助別人發展自我,實現天賦善性。
   
這本是儒者實行外王之道的方式之一,因為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會,也只有集合同志的力量,才能形成沛然的力量,徹底扭轉社會風氣。
   王陽明從三十四歲開始,實踐他從事教育以改造社會的志向。他希望扭轉士人但求功利的價值觀,不要只把讀書視為獵取功名的手段而專注於詞章背誦,他希望恢復儒學生命學問的傳統。他認為只有真正能夠安頓身心的學問才是真儒學,而要安頓身心、不為世俗功利價值所眩惑,首先要立志成聖。這本是陽明的親身體驗,他的一生就是以此為最高理想。
   陽明先生屢屢強調立志在成聖之路的重要性,《傳習錄》說:「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腦,只是
立志。」他認為立志是聖學的根本,因為立志成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始能產生力量與決心來對抗世俗日趨墮落的功利主義,他又說:「學必先立志,志不立就像栽種植物沒有種根,而只是徒勞地做培壅灌溉的工作,到最後必無所獲。世人之所以因循茍且,隨俗習非,最後流於卑污低劣的人格,都是因為不立志的原因。」
   在儒家的觀念中,
「志」代表生命的理想,有此理想始有奮發向上的決心,有決心始能產生行動力量,人生才有方向,而不致在世俗中迷失自己。在心學傳統中,立志成聖就是「先發明其大者」的意思,也就是先找回自己的本心,確立生命的方向,所以孟子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陸象山也說:「志於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於利,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立志之所在,可以明辨君子、小人之所分。
   儒學本重立志,因為根本方向正確,人的奮鬥才有意義,才不會茫茫而生,茫茫而死,始能產生道德勇氣,戰勝私欲,找回真我,孔子就說:「茍志於仁矣,無惡也。」「三軍可奪其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孔子所謂的「志」,不是當一個自了漢,只求實現自我,不管天下蒼生,而是指立志行道,而
所謂「道」就是「己立立人」「博施濟眾」的理想,這才是儒家聖人的真諦。只有找回自己,實現自我的人,才能幫助別人找回自己,實現自我,這才是孔門「仁」的最高理想。
   陽明先生在三十四歲開始講學,就是希望透過重振師友之道,使儒家身心之學再度發揚光大,才能徹底扭轉日趨墮落的世風,根本改造這世界。他希望學者入門的目的是真心追求聖人之道,而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因此他教學生要「立志成聖」,只有真立志,才能讓聖賢之道有重光的一天。就像埋下一顆種子,只要細心照顧,努力培養,種子必能開花結果。
   王陽明立志提倡聖學為志後,一生不管身居何處,皆致力教育興學,即使兵馬倥傯,疲心勞神之際,仍不輟講學。他念茲在茲的不是個人毀譽,而是擔心學術不明、士風不振、人心陷溺,因此以一己之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毅然地把傳播聖賢之學的責任擔在肩上。《明史》特別書及他對明代書院教育的貢獻:
 正嘉之際,王守仁聚徒于軍旅之中,徐階講學于端揆之日,流風所被,傾動朝野,於是縉紳之士,遺佚之老,聯廣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
   南宋以來日漸沒落的書院文化,在陽明手中再度重光。孔孟以後的中國儒學,就是在實踐者王陽明的言教、身教中匯聚成一股豐沛的文化潮流,深深影響中國的價值觀與文化思想,
也成為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信念。

曾志朗誠摰推薦

1. 認識王陽明的入門書。

2. 了解王陽明是如何尋找到生命的答案以及他的智慧。

3. 本書以「追體驗」的方式,還原明代王陽明這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生命歷程與思想發展脈絡,期許人人能由此吸取思想家的優點,增強自己處世的信心和智慧。

王陽明肯定心性,認為快樂的根源不在物質,而是來自內心。

王陽明安頓人心的智慧,就在於他邁向先知的旅程。

「我是誰?」「我能成為怎樣的人?」這是歷代哲人探索的問題,王陽明的一生正是尋思這個生命答案的歷程,進而找到安頓生命的智慧。

他自十二歲起,即立志成聖,一生追求聖賢之路,是中國儒者的理想典範。

他是中國哲學心性理論的集大成者,提倡「良知說」「知行合一」,著有《傳習錄》《大學問》等,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王陽明的學說可謂為實踐生命的最佳註腳,他一生走出生命惶惑的經歷,使他具有偉大而感人的力量。

 

41.  Be  good 多保重

42.  Behave  yourself 識相點

43.  Be  sweet 和顏點

44.  Be  tackful 圓滑點

45.  big-brother 老大

46.  Big  frog  in  a  small  pond 井底之蛙

47.  big  shot 大人物

48.  Bitch 賤人

49.  blabber  mouth 長舌婦

50.  Blast  it 笨死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49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