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常識經濟學
2007/09/08 12:02:25瀏覽585|回應0|推薦5

書名:常識經濟學──人人都該知道的經濟常識
作者:詹姆斯‧格瓦特尼(James D. Gwartney)理查‧史托普(Richard L. Stroup)、
出版:經濟新潮社

地球暖化、氣候異常、水深火熱、天災人禍充斥當代社會。最近,有毒食品、物品的另類「全球化」鬧得沸沸揚揚,一般咸認元凶是號稱「經濟崛起」的中國,而超高的經濟成長率更是源頭。因為「出口」成績輝煌被認為是堆高中國高成長率的功臣,而且經由出口的管道輸出毒素。

這樣的情況難免引起困惑:各國政府都把拚經濟視為要務,而拚經濟的目標就在於達成高成長,如此人民的生活福祉就會提高。難道這樣的認知「錯了嗎?」這的確是耐人尋味的問題。

正確經濟的常識 人人該懂 我的答案是:的確是錯了!原因就在於「缺乏正確的經濟常識」,或者「經濟常識被扭曲了!」人世極其複雜,千千萬萬的人、事、物,渺小的個人當然不可能全知道,可是「普通的」、「平常的」生活道理,卻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該了解或應很自然能學習的。那麼,「經濟」中也有常識可言嗎?由「經濟即生活」來看,答案應是肯定的。

不過,似乎在任何社會裡,「經濟」都被視為專業、難懂,一般人甚至退避三舍,避之唯恐不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多年來我都在試圖了解並努力化解這個疑惑。一個深深的感觸是:自從「經濟學」成為一門顯學,亦即能用圖形、公式在黑板上教、學、導入自然科學的方式,終而在1968年合乎「現代科學」的「嚴謹」準則,被列入諾貝爾獎行列,此後便與活生生的「人」逐漸脫離關係。

經濟學的研究聲稱從事「人的行為」探索,實際上卻與人的生活卻愈離愈遠,奇怪的是,這種方式的研究結果卻常被政府當作政策的依據。保護政策、管制政策是最典型的例子,政府的有形之手替代市場的無形手更是司空見慣,簡單的「經濟常識」被攪弄得似是而非。

一直以來雖然都有反省的聲音和實際動作,但不是聲音微弱,就是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更糟糕的是,其間夾雜太多歪扭的說法。

先賢們說的「大道無形、大道至簡至易」極適合基本經濟學理,我很樂意再引述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偉大的自由經濟大師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1985年對基本經濟學理的評語:「經濟學是一門迷人的學問。而最令人著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簡單,只要一張紙就可以寫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

至簡至易的無形大道 難以言傳 傅利曼就身體力行寫了不少通俗性普及經濟學理的作品,也曾在收視率頗高的電視節目中現身說法,將他認定的正確基本經濟學理活用在日常生活中。其間也有不少名家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在台灣,除了專業學者投身普及經濟學之外,各級學校也早就注意到經濟知識的重要,不只大學列為通識課,中小學課本也加入經濟學教材。

對於此種經濟學普及化的情況,我曾以「與其教錯,不如不教」和「與其寫錯,不如不寫」來形容我的感受。除了當今基本教科書充斥歪扭觀念外,簡單卻無形的基本學理,如「市場機能」、「價格機能」、「供需原理」、「比較利益」等,看似容易,其實難以言傳。對基本經濟學理及其內涵真正了解的人,如傅利曼所言「何其稀少!」。尤其篇幅少,內容淺顯易懂的「簡易教科書」更是難尋。

我曾在大學教授十多年的經濟學原理,努力地將之生活化、通俗化,但成效似乎不彰。除了個人學識不足和了解程度及表達的方式不理想外,缺乏簡易、淺顯通俗的「好教本」更是主因,也曾嘗試自己寫,但都斷簡殘篇難成系統,也深切體認到這種工作實在困難。如今看到這本《常識經濟學》,讓我的眼睛亮了起來,讀後更有「終於出現了」的感受。

本書作者在大學教授30年的經濟學,早就寫了篇幅頗多、份量頗重的基本經濟學原理教科書。我就曾選用過他們的書,看上的就是他們異於凱因斯學派的自由經濟「人性」觀點,本書第一篇也是該教科書的開場內容,我當時就感受到這部分若能講得透徹已經足夠了。

我記得學生聽講這些內容的反應是「像在講哲學」,這也顯示出當代人對經濟學機械化、數理化和圖示化的刻板印象。

正確的政治經濟制度 重要前提 本書讓我激賞的另一點是,作者對「政治和經濟制度」的重視和正確詮釋。

本文開場提及的中國經濟畸形發展,就赤裸裸呈現共產極權體制追求經濟成長的荒謬,在無神論「中國共產黨文化」不把人當人看待的體制中,不但缺乏經濟常識,而且誤用經濟學理實施錯誤政策,終而遺害世人。即使是在自由世界,如作者所言,民主制度讓選民選擇政策制定者,但「經濟文盲」的結果可能釀成災難。其實,不只「可能」,斑斑史跡可以為證,當今天災人禍、水深火熱、「永續發展」受阻的場景更是明證。

<<本文出處經濟日報╱作者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序言>>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nan721&aid=121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