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NFC行動支付多元應用引領消費習慣新革命
2012/04/19 10:10:12瀏覽396|回應0|推薦0

現今市場支援NFC近場無線通訊技術的智慧型手機越來越多,HTC早在2009年已推出具悠遊卡功能的NFC智慧型手機Tattoo;而2011年各廠商如RIM、SAMSUNG也競相推出搭載NFC功能的手機企圖搶攻市場。但根據美國市調公司Yankee Group指出,2011年支援NFC技術的手機數量仍未達到總量的1%,很明顯的,想改變市場消費習慣,還需要關注其他各類延伸應用與配套。

根據Crone Consulting資料指出,在美國接受一般支付方式的商店有超過600萬個,其中卻只有15萬個商家支援近場無線通訊支付。此現狀並不讓人驚訝,商家必須為了行動支付安裝新的硬體和軟體,還需對員工進行培訓,因不願付出額外的成本和時間而望之卻步的情形可想而知。這也使得擁有支援NFC技術手機的消費者要找到一家接受NFC支付的商家概率很小。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近場通訊無法改變人們的支付方式,只是時候未到。

大部分民眾出門時一定會隨身攜帶手機和錢包,NFC必須做的不只是讓消費者再也不用攜帶錢包和證件,而必須要在消費者、店家和個人化應用上建立一種新的即時互動體驗,藉各類消費應用,如及時短訊收據、GPS商場導航、客製化消費服務和其他延伸技術來豐富消費者體驗。

Google Wallet所推廣的NFC各類應用

2011年Google宣布與花旗銀行、MasterCard PayPass及Sprint手機商共同合作,正式推出以NFC技術為基礎的「Google Wallet」,未來使用者將可直接透過手機進行感應付款,除省去付費流程外,也能有更進一步的應用。

簡單來說Google Wallet類似手機內建的悠遊卡功能,但存在手機裡的信用卡片不止一張。除了目前Google的合作夥伴花旗銀行外,其他合作的信用卡可以儲值至Google的預付卡裡,也可以將合作商店的會員卡存在裡面;此外,Google也同步推出一項配套服務 「Google Offers」,可以將折價券傳送至手機裡。綜合上述應用,使用者在付款時只要將手機在感應器前感應一次,即可同步完成會員卡優惠、折價券折扣、和信用卡扣款等步驟。

當然,針對消費者最關注的消費資料保密問題,Google則內建了多套安全機制來保護使用者的信用卡資料。在硬體方面,設定了Google Wallet在已開啟並解鎖的時候,NFC晶片才會同步開啟的防護措施,減少資料被側錄的機會;在軟體方面,則搭配了手機PIN碼、資料加密、鍵盤鎖,手機端也不會顯示完整的信用卡號碼;此外,使用者若不慎遺失手機,可以透過Google遠端機制將資料清除。在美國Google Wallet系統的合作夥伴中,MasterCard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因為目前全球已經建置好的30萬個MasterCard PayPass的據點都將可以使用Google Wallet付費。

Google Wallet的概念是將消費者和商家帶入一個全新體驗的消費市場,未來的信用卡、折價券、收據將不需要全都放在錢包裡,而是整合於你手中的智慧型手機。Google也認為這是賣廣告的最佳時機,零售商會將點數和集點卡放進Google Wallet,將有助於追蹤和吸引客戶上門。

Google Wallet帶領下的行動支付成功模式

服務必須創造更多實用性、差異性,進一步創造個人化消費體驗:行動支付必須在購買行為的前、中、後期皆能發展應用;從前期為消費者發送消費優惠期限提醒和預算控制、比價機制,到允許商家發起精準定位的區域性市場行銷活動(如地區限定商品資訊);消費中能直接累積點數或使用優惠;消費後期更能藉商家回傳的收據直接登入於活動網站參與抽獎、或成為短暫保存的條碼供商場停車時數折抵。

別過於急切地更新近場無線通訊支付設備:想讓更多商家參與到這個系統內平台就不得涉及高昂的成本門檻,不能要求商家購買硬體、軟體或者其他基礎設備,無論是商家的POS機還是處理系統。鑒於如今只有少於1%支援近場通訊支付的商家的現狀,創造普遍運用NFC技術消費的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折衷的解決方案之一即是仿效Google把NFC技術整合到早已建立好的信用卡支付系統中。

在Google現有模式下的結論中可知,在大多數產品和服務中,為商家和客戶傳遞真正的價值才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有前瞻性的作法是從一開始就把行動支付的價值分配到每一筆交易中。在基本要素如工具、網絡和客戶群都已經具備,只要繼續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的消費體驗,行動支付市場的大幅普遍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 DIGITIMES中文網/李懿修 2012/4/18

原文網址: NFC行動支付多元應用引領消費習慣新革命 http://www.digitimes.com.tw/tw/iot/shwnws.asp?CnlID=15&id=0000279552_XO840LJH697V5C1YY5T5O&ct=1#ixzz1sRqqHhZn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635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