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壟斷難獲利:上海移動支付遇成長“瓶頸”
2014/02/27 12:37:04瀏覽468|回應0|推薦1

    在上海地鐵的世紀大道站換乘時,譯鵬習慣性地摸出交通卡照了一下感應區。他在聽到“嘀”一聲後本打算快速通過,卻因為閘機突然穿上了新的綠色“外衣”而稍事停頓。

    打量之下,這個閘口鮮亮標示的“中移動浦發手機支付通道”字樣凸顯著獨特的身份記號——這是一條為手機錢包設立的特別通道。顧名思義,揮揮手機就能進站,主打的概念就是“告別交通卡”。對于經常忘帶交通卡的譯鵬來說,這點似乎頗具吸引力。

    2月12日,中國移動與浦發銀行(600000.SH)、上海地鐵聯合宣布,將手機卡、銀行卡、地鐵卡三合一,推出全國首個融合移動支付、金融服務、地鐵出行的“中移動浦發NFC(近場通訊技術)手機支付地鐵應用”服務。

    2月17日,央行公布的《2013年支付體係運行總體情況》又恰好為移動支付加油助勢:2013年移動支付業務保持高位增長,支付筆數和金額分別同比大漲212.86%和317.56%。但在仔細衡量使用成本後,譯鵬還是用了“不太感冒”概括自己的感受。

    多位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NFC手機移動支付的推廣受阻一是緣于其需要各種利益集團的平衡,二是還有待消費者的熟悉。從現狀看,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浦發銀行和中移動輕松邁過了第一道坎,但想突破第二道還需要充分的市場培育。

    隱性使用成本

    最讓譯鵬感到興趣索然的,是若想分享銀行和運營商的NFC盛宴,必須換掉年前新購的iPhone 5s。據記者了解,要想實現刷手機坐地鐵,對客戶端硬件的基礎要求是一部帶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機和一張NFC-SIM卡。而迄今為止所有版本的蘋果手機都沒有內置近場支付模塊。

    事實上,即使是已經標配了NFC功能的主流安卓機型,多數也被踢出局。據記者了解,目前支持NFC-SIM卡的手機終端只包括幾款移動指定機型,絕大多數自帶近場通訊技術的手機用戶同樣只能選擇換機。這恐怕會令很多手機用戶望而卻步。

    另一位受訪市民吳女士對記者坦言,即使沒有硬件問題,在上下班高峰時間要專程擠到專屬手機支付通道進出站,也將很麻煩。“刷手機這種動作對乘坐地鐵來說並不具有革命性,因為沒有簡化或者優化‘刷’這道工序,要想受追捧還需要實打實地讓利。”

    從1999年問世始,截至2012年底,上海地鐵發行的具有小額支付功能的IC儲值卡發卡量超過了4000萬張。

    看起來,這實在是一塊相當誘人的蛋糕:上海地鐵網絡全網運營線路總長超過500公裏,車站共計331座,運營規模列世界第一,在2013年12月31日,上海地鐵客流量已高達近890萬人次。如果能在這樣一個“閉環”裏做一筆壟斷生意,對電信運營商來說肯定獲利頗豐。

    事實上,這並不是中移動在上海地鐵係統裏的第一次試水。在2010年世博會期間中移動就曾在上海地鐵推廣移動支付,當時刷手機進站扣的還是電話卡裏的電話費,時隔4年再度亮相時,中移動將商戶終端的收費通道綁定到了浦發銀行的賬戶上。

    此外,綁定銀行賬戶還能吸儲和拓展銀行卡用戶,這完全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早在2010年,中移動就通過其全資子公司廣東移動以395億元入股浦發銀行,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中移動廣東分公司依然是持股20%的浦發銀行第二大股東。

    易觀國際電信咨詢顧問李偉認為,中移動當初入股時看中的就是浦發銀行身上的金融政策紅利,借此為開展移動支付業務清障,一舉奠定其在手機金融領域的非對稱優勢。

    示好銀行的另一面則被業內人士解讀為“平衡與銀聯的利益”。中移動與銀聯的糾葛在圈內不是秘密:2010年中移動在上海地鐵試推的RF-SIM卡堅持使用2.45G頻率;而國內,以後者為首的移動支付產業聯盟則素來主張使用13.56M頻率。雙方優劣辯論各執一詞,最終,中移動在工信部的“裁定”中敗北,兩者亦逐漸走向利益同盟。

    現在每發生一筆“刷機交易”,不僅浦發銀行會從商家處抽成,還會按交易額大約1%的比例向銀聯繳納網絡使用費。

    當年與銀聯的那場技術“死磕”,直接導致中移動過去數年在上海移動支付領域的步伐幾乎停滯,一等就是漫長的4年。

    據上海地鐵運管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世博會期間實際只發行了20萬張的移動支付卡,之後便再無後續發行,目前每天地鐵站刷手機的乘客也只有幾百人。

    雖然移動支付的“錢景”似乎還停留于各種研究報告描繪的藍圖,但中移動已經不得不為之掏出真金白銀。據業內人士介紹,第一筆成本就是將原有1500個專用地鐵站閘機的讀卡器芯片由2.45G頻率換成13.56M頻率;第二筆成本則是在上海331座地鐵站植入大量專用閘機通道,照其“每座地鐵站保證兩條”的說法,至少需要植入662條。

    難解的利益線團

    龐然大物般的上海地鐵係統,在中移動和浦發銀行的這次支付合作中,其實也只佔一席之地。NFC更廣闊的應用天地還是商業消費,據悉,上海目前有2萬多商戶、總計16萬臺標有銀聯“QuickPass”(閃付)標識的POS終端可支持NFC手機的小額消費支付,這與上海商業體量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但移動支付推動本身,卻包含著極其復雜的利益較量,浦發銀行與中移動的合作具有特殊性。浦發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薛建華表示,這次地鐵項目中,浦發銀行就投入了巨資對機具進行改造,比如實施階梯計價、刷卡響應時間不超過0.4秒等核心技術研發。若運營商不是利益捆綁的大股東,很難想象銀行會甘願擔負技術成本。

    對移動支付產業深有研究的PE人士錢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對整個產業鏈的調研顯示,支付流程上的每個環節都牽扯到具體的利益方。“卡組織和銀行屬于金融行業,手機制造商、SD 卡制造商等屬于消費電子行業,運營商屬于電信行業,芯片制造商屬于半導體行業,係統提供商多屬于支付行業,而商戶更是分散于零售、票務、交通餐飲等眾多行業。”

    “領域分工完全不同,彼此拉扯。”錢峰分析,“銀聯不太可能制造手機,電信運營商的金融運作經驗通常薄弱,讓銀行建立支付平臺技術倒是可行,號召力卻遠不如銀聯和電信運營商,至于為支付平臺提供軟硬件和解決方案的係統提供商,對商戶和用戶的影響力又基本可以忽略。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功能相對獨立,卻又需要通過標準接口進行信息傳遞,比如安全芯片的設計不僅要符合芯片行業的統一標準,還要符合金融係統的標準,不同手機制造商生產的NFC 手機,同樣要能在所有支持NFC 的POS 機上使用,利益方只要有一個環節‘掉鏈子’,就很難把移動支付真正推起來。”

    對終端廠商而言,NFC芯片的加入需要增加幾十塊錢成本,而加載了NFC功能後又沒有直觀的盈利點,從手機支付鏈條中分不到利潤,這部分成本只能由運營商定制補貼,而運營商面對紛繁的產業鏈條,似乎又不願意動輒上百億補貼為他人做嫁衣,所以目前能夠談妥的機型仍然十分有限。

    豐滿的移動支付理想,現實依舊骨感。

資料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見習記者 勞佳迪 2014/2/25  &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2/25/c_126185664.htm)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8830209&aid=1137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