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3/26 21:13:16瀏覽229|回應0|推薦0 | |
他館之鐘.可以奏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近"化版) 長 39 公分 高 49 公分 歷史博物館所藏的春秋螭紐特鍾,高95公分,口徑長∶52公分 為民國十二年九月五日於河南新 鄭縣城李氏園中出土,不久隨同出之八十九器,在河南古物儲存所儲存 。後因政府遷臺,計有二十二件新鄭銅器運到臺灣,民國四十五年由教 育部交本館整理展覽。螭紐特鐘的出土地河南新鄭縣,在春秋時是鄭國 國都,在新鄭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銅器,應屬鄭國器物。依據考古記載, 推論鄭國地所生產的銅器代表中原文化系統的風格。這件螭紐特鍾曾被 容庚記錄於商周彝器通考下冊,定名為兩頭獸紋鍾,說它「直懸平口」 ,與側懸於口的編鐘,在形制上大有分別。而所謂特鍾,因為單懸,大 都只有一件,但新鄭古墓竟出現了大小不等的四件,是考古學者認為不 可解的;而這件螭紐特鍾,便是其中最大的一件。被稱作特鍾或稱為銅 、鍾,一般而言,它的體型比較大,上面有懸紐而於平,掛起來時是直 垂,下沿與地面平的樣子。上面的懸紐,以螭紋為主,所以稱為螭紐特 鍾。螭紐特鍾雖然沒有銘文,但鐘身紋飾,以粗疏的蟠虺紋佈滿下方, 而蟠虺相互蟠纏 。虺身鉤線,具有春秋時代的紋飾特徵。 https://itw01.com/MD4IEWL.html?fbclid=IwAR12SfphgeoGIgmcMg4gsI4sNAMbnV2g9cFkn4vF5oCXtQEFVFDBa21jvzg 鐘分為鎛鐘、鈕鐘、甬鐘三類,各有從大到小的組合關係,成組的又稱為編鐘。鎛鐘體型較大,有時單懸。本件鎛鐘,鐘體成合瓦形,直懸平口,鐘身篆部(上部)紋飾是兩相交夔龍紋,篆間三排蟠龍形紋,鼓部(下部)則佈滿粗疏的交纏夔龍紋,具有春秋時代的紋飾特徵。上端懸紐為鏤空蟠螭紋,故稱螭紐特鐘。本件是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代表性樂器,出土於鄭公大墓。鎛鐘為單懸,大都只有一件,但新鄭鄭公大墓竟出土了大小不等的4件特鐘,此為其中次大的一件,亦為台灣現藏最大的一件,彌足珍貴。鎛鐘是低音鐘,作用為合聲和掌握節奏;甬鐘發中高音,演奏作旋律之用,七聲俱全,並有較多的半聲音階。這種搭配,構成了春秋時代鄭國音樂「鄭聲」獨特的旋律特色。指定為重要古物。 https://www.nmh.gov.tw/study_117_103565.html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