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4 00:21:53瀏覽1067|回應2|推薦6 | |
三月將盡,梅梢方褪殘粉,柳條正試新芽。東京天氣如同雲霄飛車,時晴時雨,乍暖還寒,最難將息。
日本媒体早在一個月前便争先預測報導櫻花前線北上消息。原本樱花依次該從國境之南的冲繩先绽,然後沿九州,四國,京都,東京北上,最後到東北,北海道。然今年天氣異冷,九州尚未開花,四国的高知却已一夕滿開,燦爛得叫人措手不及。東京卻寒氣不褪,直到三月的最末一日方有開花訊息。
櫻花的聚群為美,驟綻即謝的生態與國小源乏,必須靠團結人力智慧方能生存的日本國民性契合。所以日本人對櫻花的瘋狂喜愛,舉世聞名。一到花見時節,從測花,待花,品花,食花,看花,賞花,到送花,掃花,諸多講究,一件不少。
日本的花見風習源自中土。飛鳥,鎌倉時代,日本遣唐使節將當時長安文人墨客踏雪尋梅,把酒賞花,詩文唱和的風氣帶回日本,朝廷貴族起而傚之。日本最古的和歌集「萬葉集」里,存有約百首關于梅花的咏唱,而關於櫻花的才占四十四首。當時所有未注明花名的吟唱花頌皆指梅花而非樱花。及至平安時代,日本自我意識興起,唐風偃而和風盛,賞花的對象才從梅花轉為櫻花。「古今和歌集」里,梅櫻吟咏数目逆轉,此時花之代名詞已從梅花轉換成櫻花。
最早記錄櫻花的日本古文献當属「日本書記」中的「履中記」。
「履中三年(402年)帝于池上浮船飲酒,忽有花瓣曳曳飄落杯中,帝呼家臣問:「此為何花,從何而来。」須臾,家臣於腋上室山採櫻一枝献帝,帝大悦將磐余巿磯宫改名磐余雅櫻宫,家臣賜名雅櫻部造。
而最先記錄花見盛宴的則数「日本後纪」里的「花宴之说」。
「弘仁三年,公元812年,嵯峨天皇於神泉苑設宴賞花。而後其子仁明天皇將紫宸殿的梅樹悉数改植成櫻花,此為右近樱之祖。天長八年,公元831年,花宴移至宫中舉辦,此後更成春日宫中的例行雅事。」
時至1594年,豐臣秀吉掌權,在櫻花名所奈良吉野山大宴群臣约五千人,衣香鬢影,歌酒詩花,極盡奢華之能事,傳頌一時。次年又在京都醍醐寺庭園内仿吉野山遍植垂櫻,再宴群臣,當時王公貴族,效曲水流觴在櫻花樹下把酒對花,吟唱酬和,典雅蕴藉,無限風流。春日花見遂此成社會風氣。
德川家康遷都東京後,民眾在大街小巷遍植櫻花,從此花見不再是王公貴族的專利,已成為全民運動。
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櫻花的意識形態也起了變化。二次大戰中,日本軍國政府利用櫻花繁開瞬落的特性与武士道,殉國捐軀綁在一起宣傳,把櫻花搞成侵略幫兇。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國內群情激憤,差点將百年前日本相贈種於華盛顿的三千株櫻樹全数伐除。人類造孽與花何干?真是花怕污名猪怕肥。戰後在許多有識之士的努力下,樱花才恢復原来的譽名。近代日本人對樱花的評價也有所改變,不再一昧唯美。像梶井基次郎的「櫻花樹下埋藏着屍体」,坂口安吾的「盛綻的櫻花林下」中的花妖樹精,都顛覆了傳統的樱花形象。
與繁複縟節的茶道,香道一樣,日人賞花也大有講究,三分試花,若有還無,望之。花開五分,琵琶半抱,春光乍泄,看之。待繁花盛綻,一片似锦,則舖席設座樹下,狂飲高歌作樂。這原是農民播種前的最後休閒時光,所以盡情歡娛。時至今日,農民雖少,但平日嚴謹拘束的都市人也趁這時節,放懷在花前月下趁春酩酊大醉。
花見於天時也有講究。晴光匹練,繁花若錦隱藍天固然華麗美好,未若蕭瑟冷雨,隻影踏落英,繽纷摇曳人独行。而雨樱又不如,一樹素錦映月魄,不與群芳並列的夜櫻。然夜櫻再好,還遜於十年一見的雪櫻,漫天春雪壓粉瓣,上下一片茫茫乾淨純白,叫人分不出何者為雪何者是櫻。
然而這些還不算是日本最炫的花見,最炫的是在繁花滿開之日,垂簾掩扉,足不出戸,僅憑窗間乍泄春光,喧嚣酒令歌聲,在心中構築描繪僅屬於自己的繁花盛况。不見之見才是最高的花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