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體適用」的台式教學,為何失去民主教育精神
2021/05/21 10:04:24瀏覽94|回應0|推薦0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525?fbclid=IwAR3MsaUJukVfHC6yrNw91KOA6TRTNVXeqzWMY5UspivYXWkK4AqzMRyjdcQ

比较台美远距教学差异:「一体适用」的台式教学,为何失去民主教育精神?

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台湾因为远距教学更显示出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及稀缺性,民主教育强调尊重教师专业及教师订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目标,不是用分鐘数、影片数、上课时间等来规定教学,透过观课及学生访谈呈现授课透明化,及弹性完成课堂目标,而非死板的用量化数据衡量教师的教学品质。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远距教学已成为学习的趋势,本篇评论文章访谈了台湾与美国当地教授,探讨两地的远距教学差异,归纳民主教育的重要性。

「一体适用」的台式远距教学,有什么缺失?

远距教学在一般文献上的定义有非同步与同步的差异,非同步远距教学是指教师将学习教材(自录影片、他人影片、书籍、讲义)放置在线上学习管理系统,上课学习时间是学生自订,完成教师规定的进度及测验即通过课程。而同步教学则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同时从电脑或手机前登入平台,一起进行教学。

台湾对于远距教学的认定常採用数位课程认证(教育部委託空中大学办理),然而规定却非常严格,例如需要自录教学影片时间须达授课三分之一、议题讨论至少九次、个人测验至少10次,而这规定反倒成为远距教学的阻力,试想一堂3学分的课程,老师需要自录影片至18小时(等于一周看一个小时),哪位学生能在电脑前连续看一小时的录影呢?议题讨论须达9次,那体育课或实习课等非常规型态课程该怎么做议题讨论?测验需高达10次,那人文课程该如何做测验呢?最不弹性的是需要符合上述规定才可以开始实施远距教学,师生都被规範绑死了,如何能够开始呢?

除此之外台湾对于远距教学也常採用MOOCs的标準,老师必须录製影片、并做剪辑和效果,还要做线上经营,然而这也成为老师们做远距的阻力,因为录影前老师需要先拟定好剧本、做好简报、录製之后还要讲求影片精緻化、所以需要剪辑、加入效果和字幕、甚至录製时间需要符合学分数(例如两学分的课就是每周至少要录製一半以上时间80分鐘的影片),影片精緻度是用网红的标準在规範,但同时还须符合上课规定的时数。上述还不包括老师对于知识内容的準备时间,遑论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习动机呢?试想学生光想到一周要上线看80分鐘的教师讲授,想到都累,还会想认真学习吗? 教师光想到要录製长时间的影片,平时上课时可能在互动上就有一半以上的授课时间,但却要对着镜头讲两个小时的内容量,足足是平时上课的两至三倍内容量。

上述两类规範最大的缺失就是「一体适用」,然而教育不是商品,应要考量多项因素而弹性调整。

美国对于远距教学分成Online与Hybrid。前者(Online)代表全部线上课程,包括上述的非同步与同步远距教学;后者(Hybrid)代表混合式教学是指部分Online(同步及非同步远距教学)及部分实体授课(面对面)依照不同需求混合安排。不管教师如何安排,只要符合学生学习目的,是没有分鐘数的限制的。例如一位教师请学生购买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每周请学生阅读一章节(学生阅读时间约一到两个小时,端看学生阅读速度),之后请学生上网撰写阅读心得,并回应至少三个学生,教师会在周末回覆学生的心得并给予总结,最后再请学生写一篇心得报告,综合报告及每周各自的心得评量学生学习。这一切都在非同步进行,看起来老师似乎只需要回覆学生的心得,但是教师透过他的经验及学术所学所提供的回馈,是其他人办不到的。而学生也透过此课程学习到写作、阅读、及对一个主题深入了解、探讨、及反思的过程。

若将上述例子置换成台湾,老师需把自己的阅读透过讲授式的方式录成影片或讲授给学生听,学生还会认真阅读吗?假设这堂课的设计换成教师将教科书内容录製好,学生上网听课,并且每周还要写300字的心得还有心得报告,学生会不会抱怨作业太多? 但是以实际学习成效而言,美式教学法中强调学生自学,还有深入阅读、写作、并规划自己学习时间,而台式教学却可能只有上课听课、聆听教师个人阅读后的重点整理。

刘筱惠(2018)归纳杜威的「民主教育价值」的理论基础,指出民主教育包括四点:

  1. 突破场域限制:在任何时空、环境、地点都可以学习;
  2. 重视个人经验:学习重视改变个人生活及探索生命价值的意义;
  3. 学习者中心:选择适合学习者的教材进行有效的学习,提倡自我导向学习,找出自我学习动机;
  4. 善用社会资源:透过社会各种学习资源及场域,结合做中学,养成主动探索和改变社会的精神。对照现今疫情全球蔓延的局势,正是实践民主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机。

然而,台湾因为远距教学更显示出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及稀缺性,民主教育强调尊重教师专业及教师订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目标,不是用分鐘数、影片数、上课时间等来规定教学,透过观课及学生访谈呈现授课透明化,及弹性完成课堂目标,而非死板的用量化数据衡量教师的教学品质。更重要的是强调沟通,若因学生、家长、教师有意见或理念上的不同,是透过透明化的沟通和辅导来解决,而不是人事斗争、媒体无限上纲、或舆论公审。

比较教学与学习模式,台、美两地的远距课程教学差别何在?

如下表一,台美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差别突显了民主教育模式的差别,台湾普遍认为老师要教好教满,因此远距教学方式总在量化的上课分鐘数、议题讨论次数、测验次数上打转,而美国强调学生自我安排学习进度,重视自我学习后的反思和质化表现。这也造就了台湾学生很会考试,而美国学生有更高的冒险、批判、问题解决、自我表达的能力。

  • 表一:台美教学与学习模式比较
美国台湾
教育模式民主式家长式
教学方式多自我阅读及写作时间多教师讲授时间
学习方式偏重自学偏重教师传授
学习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中心
习题练习多开放式习题练习多封闭式习题练习
评量偏重质化评量偏重量化评量
教材多使用网路、电子书、及外部使用部编教科书及外部参考书
时间规划多弹性规划时间多制式规划时间

以国民教育而言,教育部的云端教材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因材网、学习拍、酷客云、教育云、学习吧…等,然而这些云端资源总是被检讨点阅率极低。若以大学而言,包括先前的超级丰富的线上磨课师,还有最着名的Edx、Coursera、Udemy,台湾当地的也有ewant、中华开放教育平台等,还有民间经营的Hahow好学校。更甚者,配合疫情扩散,多家大学及公共图书馆已经电子书置放于线上供免费下载,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开放30万本书、亚马逊开放全球有声书免费收听、美国多家原文出版社开放学术教科书免费下载。

线上有这么多丰富的资源,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探求,而非强迫自己与MIT或哈佛的大师比较授课功力,或与网红比较直播或影片製作功力。而教师需要具备的就是将线上的知识设计议题讨论活动,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并点出关键的盲点。如此教师才不被时代给淘汰,并且训练学生面对未知未来的技能、态度、及知识学习能力。

若以表二这堂心理健康课堂,可以看的出来,美式教育让学生为学习负责,透过大量的阅读、分工、表达、及讨论达到学习成效,老师根本不用担心学生上课不听课,因为教学设计都是学生要自己负责。而台式教育就是教师自录影片,并上网做同步远距教学,通常学生完全不用準备,就到线上课堂上课也没关係,因为老师不只帮学生录製了影片,还会在课堂上讲解一次。

表二:台美远距教学课程安排範例
美式远距教学台式远距教学
  1. 上网下载图书:Psychedelic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 Student Committee on Mental Health. Princeton University
  2. 开始阅读p.1 – p.20。
  3. 使用MS Teams评论迷幻药在合法(legal)、药物(medical)、及社会(social)三个方面的使用时机与理由。
  4. 与同学分组讨论(小组分配请见名单)。
  5. 10:00-11:00透过MS Teams上线报告,每组报告10分鐘,(包括5分鐘报告、5分鐘Q&A),与班上互动。
  1. 上网观看教师录製影片(每支影片各20分鐘),包括迷幻药于合法、药物,与社会三方面使用。
  2. 9:00-11:00使用Zoom做同步上课,过程包括:学生影片观看讨论(每位学生针对影片提出至少一个问题)、教师课堂补充,以及问题讨论QA(每位学生针对学习反馈)。

理念与教学现场的落差,在急需远距教学的现今更为突显

台湾教育一直唿喊着「学生学习中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自学」、「跨域」等,但是回到教学现场,却被法令及办法给綑绑住,学生和家长抱怨教师给予压力太大、课堂讲述时间不足等,教育部颁布「一体适用」办法让课程设计及教学活动失去弹性,学校评鑑制度让教师在嘗试创新教育时害怕违反办法或学生抱怨。三面互相牵制的状态,导致台湾高教训练出的学生有极大的学用落差。这在过去就一直存在的大问题,而急需远距教学的现今状况只是突显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唿吁教育部重视民主教育,鬆绑对于高教的过度管控,尊重教师设计教学的目标及专业、透过质化方式接纳不同的教学及学习方法,若认为有疑虑者,透过透明化及公开的沟通与协调,辅导学校、教师、及学生,依照课程属性做出三方都能接受的调整,加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如此才能让台湾的高教在教学与学习上走出国际。

参考文献:刘筱惠(2018)。杜威「民主教育价值」对现今台湾教育之启示。台湾教育评论月刊,7(6),91-95。

责任编辑:潘柏翰
核稿编辑:翁世航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an1&aid=163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