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4 13:48:03瀏覽3467|回應0|推薦0 | |
【國寶級工藝大師】 被譽為「大溪瑰寶」、「木器界王永慶」美譽的游禮海先生,民國22年 (1933)出生於大溪頭寮,那年,也是日本明仁天皇出生的日子,而他在家人的呵護下也逐漸長大。 在他的年少歲月裡,樂天知命的父親原為新勤的礦工,後來,因為身體微恙,希望能轉行,讓身體可以獲得適當休息,而轉往頭寮輕便車站服務,擔任站長,然好景不長,父親因為早期在礦坑工作而罹患塵肺症不幸過世了,游禮海先生只有13歲,學會了忍住了傷痛,面對未知的明天。 當時游家全部財產只有日圓五元,排行老二的游禮海於內柵國小畢業後,也放棄了繼續升學的願望,堅強扛起家計的重擔。 由於家境清寒,為了生活,年幼的游禮海先生也比別的人早熟,每天早出晚歸幫附近的人家牧牛,但對家庭生活的幫助卻極微有限,辛苦了一年的薪資,只能獲得六小包米。為了能增加收入來改善家庭生活,他離開了幫人看牛的生活,之後,陸續擔任煤礦行記帳員、茶廠工人、配藥助手、汽車修理工人……… □木工之抉擇 開拓寬敞人生路 經過人生悲喜的歷練,游禮海先生似乎已經體悟到身懷一技之長才是長久謀生之道。想到自己從小就喜歡叔公雕刻的木頭長大,於是,下定決心要選擇木工為謀生與養活家人的工作,然而,選擇木工必須經歷「三年六個月」的學徒生涯,才能學得所有木工技巧,才能獨當一面,而且在這段學習期間是不支薪的。 沒有薪水,生活就無法獲得改善。 當時大溪礦業還未沒落,在礦場工作,每天都可以領到當日的薪水,對貧寒的家庭是很大的誘因,於是,母親希望他和父親一樣到礦坑挖礦,換取微薄薪資過日子。 孝順的游禮海回想起父親因為長期在礦場工作後,罹患肺塵症的情景,且微薄收入也不足以改善家庭生活,雖然百般不願意投入礦工的行業,但為了生活與不想讓母親失望,因此,和母親懇談後,答應先做一年礦工,之後才全心投入學做木工家具。 取得母親的諒解後,游禮海先生除了忙碌於礦場的工作外,也開始自己摸索雕刻的技藝,他相信只要堅持自己的理念,在一刀一鑿的拼鬥下,憑著不服輸的毅力,一定可以開鑿一條寬敞的人生道路。 □為了學藝 忍下所有的苦 大溪木器家具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15年(1835),林本源家族為躲避械鬥來到大溪,帶來一批漳州籍的木匠師傅,這些匠師在大溪落地生根後也開始傳徒授藝。 光緒16年(1890)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大溪設北路磺腦專賣局,一時間,商賈雲集、水路交通便利的大溪躍升為北台灣亮麗的都城,也吸引許多唐山匠師到大溪來,使得木器家具成為大溪的重要產業。 許多人無畏路途遙遠來到了大溪,想習得一技之長。由於有意從事木工的人多,而使得要進這行工作並不容易,因為任何一間木器行招滿了學徒後,通常就不再收徒弟,在僧多粥少的競爭下,許多人也轉行了! 16歲(1949)的游禮海先生在幸運之神眷顧下,拜在黃全(阿全師)門下學習,因為只有小學之學歷,為了實現新中小小的心願,當時還是費了一番工夫,獲得黃全師傅的大顧客李德興先生的擔保與介紹,才進到阿全師的木工藝殿堂。 後來,游禮海先生才知道,剛開始時,阿全師覺得顧客介紹的人不能不收,因為是大顧客,又不能得罪,於是就收了,但收了之後又想盡辦法要逼他出去,所以,在生活上經常有刻意刁難的言語和動作。 為了學藝,所有的苦,游禮海先生都忍了下來。 學徒生涯的第一年,阿全師盡讓他做一些無關緊要的雜工,沒想到天資聰慧的游禮海只花了五個月就練就了鋸木的好功夫,之後,又被叫去做高難度的靠背扇椅………雖然於學徒生涯裡面對了許多不平等的待遇,然而人的意志就是從這樣的嚴苛考驗中鍛鍊出來的,游禮海從來也沒有說聲苦。
他每天早晨六點半起床打掃環境、種菜,然後做抬木、鋸木等工作,一直到晚上七點,工作之餘就挪出時間讀書,並且大量閱讀相關書籍,增進自己的修養與見識,尤其是接觸英文,從閱讀中領悟到畫圖可以了解木器結構,可以讓作品實用之外也能更美觀,因此,開始學畫設計圖。
追隨阿全師學藝的這段日子,游禮海立志苦學的堅忍,與忠厚樸實的個性,阿全師都看在眼裡,心裡早已有了底,知道他是可造之材,而通過重重考驗後,游禮海成為阿全師的得意門生,學藝三年後,技藝獲得肯定,也因此而提早出師,晉升為木工師傅。 □中西合璧 寬大包容美學 之後,跟隨在阿全師身旁一年多,才隻身前往台北發展。 憨厚樸實的游禮海繼續在木工這一行,實現他的願望。雖然早年失學,但靠著勤奮自學,文學、佛學、藝術的消化吸收,成就了他的雍容大度。 第一年在台北桂林路作木工家具,之後,因應時勢所趨,轉往民生路日進木器行研習西式家具製作,雖然和他之前所學的中式家具迥然不同,却也因此而啟發他日後中西合璧、寬大包容的美學思維。 25歲 (1958) 時,應阿全師的要求而回到了大溪,將在台北所學的西式傢俱製作風格也帶回大溪,一時聲名大噪。26歲時,阿全師肯定游禮海先生的木工藝技術與樸實的個性,而把女兒黃月嬌許配給他,而游禮海先生也開始在大溪發展家具業。 30歲 (1963)時,開設了吉美家具行,創業之初,認真勤快的游禮海先生每天能睡三小時是幸福與滿足的事,在他的新勤耕耘下,訂單也源源不絕。然而,由於時代的變遷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曾經風行的西洋家具逐漸式微,也因為大家群起模仿,形成削價競爭,利潤也少了,在此情況下,具有國際視野與生意頭腦靈活的游禮海先生,開始轉作外銷日本的生意,家具形式以日本人的習慣為主,獲得許多喝采的掌聲。 197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開始好轉,吉美家具行也停止了外銷,改作內銷的生意。當時日本知名的「丸內家具」曾提出非常優渥的條件,想包下他的工廠,被游禮海婉拒了。 他的想法是,好的東西要留在國內,不願意只為日本人而做。 一如「吉美家具行」之名,游禮海開始思考如何讓家具不僅是家具,也就是說除了實用功能之外,美學設計的要求成了另一把尺,而文化的積澱也奠定了游禮海創作時堅持的原則。 在傢俱這一行奠定了厚實基礎後,游禮海先生又轉做具藝術性、配合雕刻及特殊造型的佛龕等家具,同樣獲得來自各階層的掌聲。 游禮海的作品著重線條力道、雕工精妙,強調設計與創新。 早期引入西洋古典雕飾,配合現代生活形態重新設計,作整體性的融合。因為對木工全套施作有深厚的專業涵養,而能精準巧妙結合木工、雕刻及油漆,呈現雋永精緻的作品。他的作品許多為日本人所收藏,台灣作品則遍布南北,主要是各地重要寺廟內的供桌,以及部分富豪宅第內的各式家具。 游禮海先生一生歷經無數悲歡,每一段生活也富含許多寶貴的人生哲學。熱心地方公益不落人後的游禮海,年輕時曾經是大溪消防隊的義消,一直到了年紀大,無法出力時轉為顧問出錢,而大溪武嶺國中內曾立有一「禮海橋」,就是為了紀念游禮海先生給予學校的各項讚助;921大地震時,他還捐出一幅張大千的潑墨,在美國義賣,獲得300餘萬元,再加上荷花的攝影作品,捐出了400多萬元。 游禮海的善心一如他的木工藝作品,也獲得各界的嘉許與肯定。 □作品古典與創新 蔣經國先生肯定 游禮海的人生就像木雕,從不起眼的一塊木頭,經過選擇、雕刻,然後組合、整修、打磨、最後髹漆而綻放光華。 游禮海先生從一個小木匠,變成鼎鼎大名的工藝大師,隨著事業蒸蒸日上,游禮海先生有更堅定的勇氣進一步積極推動「家庭藝術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因此,也獲得蔣經國先生的肯定,先後到過吉美家具行五次,分別為擔任行政院長時四次,擔任統統時到過一次,還向他買了一尊關聖帝君雕像。 游太太說,蔣經國先生非常平易近人,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坐在木椅上,安詳觸摸椅背時的滿足感。 游禮海先生的個人家具作品重視古典與創新,堅持以傳統精準的榫卯結構作工為基底,為了讓大眾接受「家庭藝術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尺寸縮小、風格清秀的家具也逐步替代舊樣式,使家庭收藏、擺設都更便利、美觀,家具的功能性與目的,賦予了文化流傳的意義。 游禮海說,家具不能只是點綴一些吉祥圖飾就叫美,真正的美需要從藝師胸襟之中的涵養脫化而出,把靈魂注如木器身上。於是,積極推動「家庭藝術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家具作品開始重視造型,使得大溪傳統家具展現蓬勃新興的氣象。 游禮海始終相信,藝術的養成需要環境的薰陶。 以家具行店家的舖面來說,為了踐行自己的藝術理念,不惜斥資整建,將展場陳列方式作創新突破,讓空間不單是堆積器物,更能具體陳設個人創作,如博物館展示品的規劃參觀動線,體貼尊重顧客,也方便傳遞作品的創作意念,也因此漸漸改變了地方產業風格外貌。 游禮海說,傢俱要藝術化才有前途,不能只把它當作用具而已,應該展現藝術品味才是正途,否則傢俱生產過剩,大家拼價錢,利潤就少了,所以,應該提升手藝與藝術價值,在生活空間裡找個位置。 游禮海說,現在的工藝師全能的少,很少人能從設計、雕刻、油漆都自己來。做木匠不能原地踏步,應該找出附加價值,因為將它當作家具使用,也許只能賣一萬元,如果將它提升為藝術品,價格也許可以攀升至10萬100萬元。 游禮海說,傳統工藝不難,難的是許多人對工藝的不尊重,吃三塊豆乾就想要爬上天的人越來越多,不願意從基層做起,如此現象令人憂心! □拍照像學木工一樣 要有自己看法 65歲 (1998) ,將吉美家具行交由兒子游智偉經營後,開始四處出遊、攝影,或許是游師耳力不佳,反而在視覺上更為敏銳。 游禮海環遊世界各國,拍了很多大自然的景觀,珍藏在腦海裡,化為創作動力。他瀟灑地說,出國玩歸玩,也要考慮到是否有「寶」可以撿,要有耐心找尋,找到好的東西要留下來,在適當時機加以發揮。 由於從16歲開始就投入木匠的行列,必須畫設計圖,因而累積了深厚的美學基礎,從他拍出來的照片可以看出獨到的美感和觀點。游禮海先生拍攝主題以靜物和風景為主,尤其喜歡晨昏低色溫的景致。 游禮海說,拍照就像學木工一樣,要有自己的看法,「傢具可以仿,但模仿的空間有限,因為精髓是模仿不出來的」。拍照是相當容易入門的行業,但必須要有創意,才能掌握瞬間即逝的靈感,才能拍出好的照片。 遊山玩水的生活多元而豐富,但游禮海先生還熱衷於養蘭、賞鳥、園藝,似乎一切與美有關的事物都能令他傾心著迷,為藝術奉獻一生的游禮海還曾經為了拍攝荷花,在大溪交流道附近的稻田種值一片蓮花。如此多采多姿而浪漫的人生,的確讓許多人羨慕! □大溪是木工發源地 必須走出國際化 傳統,就是永不沒落。 游禮海說,木雕是傳統,如攝影中的特寫,只是藝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必須執著於傳統而完整發揮出來,但傳統這條路難行必須走下去,大家才有飯吃,而藝術是個體化,必須全民化,大家才有飯吃。 游禮海先生曾經爭取考察經費到美國加州卡爾鎮,整個鎮到處都是藝術作品,令他相當震撼。他說,當一位藝術師有一個社會責任,作品要有教育價值,要問心無愧。國家要成立文化部,典藏藝術師的作品,買藝術家的作品來典藏,文化才能薪傳! 雖然已經78歲了,仍不需戴眼鏡的游禮海,至今仍然沒有忘情於創作。這幾年來,拍了很多照片,於是,試著把平面的藝術立體化,而提出了「印象雕刻」的美學藝術。 游禮海說,藝術工作屬於真善美的工作,用你的美感來詮釋生命,因為作品會說話,所以,要誠實面對創作。 印象雕刻系列作品也在他的精雕細琢下誕生了,其中一件「天地大觀」作品,是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完成的,作品中有山有水有峭壁,才華橫溢地展線於台灣檜木之中,讓許多人看了之後,視野與心境亦隨著作品的鋪陳而寬闊起來。 游禮海的藝術造詣,給從事這份工作者一個很好的示範。他說,創作者要善於觀察,注重傳統,因為傳統是基礎,用傳統來發揮他的價值。不要把自己是為匠師,只要大家努力於創作,不看輕自己,都有機會成名。 游禮海說,大溪山明水秀,是木工的發源地,博物館應該設在大溪而非文化中心,才能透過產業結合觀光,吸引許多觀光客;在人工原料不足的情況下,工藝要走精緻化,必須靠創意來謀求發展(如瑞典的傢俱競賽),大溪有足夠的發展條件,只是沒有走出去,大溪必須走出國際化,才有前途! |
|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