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人在大陸-比較兩岸醫療環境
2013/03/24 06:09:10瀏覽1598|回應0|推薦1

  • 2013-03-23 01:42
  • 旺報
  • 【(胡永信/高雄市)】

     我是台灣醫學系的學生,曾前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附屬瑞金醫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交流。我藉由這個機會更認識大陸的醫療環境與比較兩岸的醫學教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前身是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在2005年和上海交通大學合併,和復旦大學的上海醫學院同為上海重點醫學院。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床位約1600張(台大醫院約2600床)。

     大陸的臨床溝通是以中文為主(不像台灣以西方醫學教育的英文為主),舉凡病歷紀載和藥品名稱都是中文,例如類固醇稱甲潑尼龍,這樣的好處是病人也能對某些檢查或藥名琅琅上口,不過許多醫學意義仍無法從字面得知。

     大陸近年來,病人的自主意識提升,醫療糾紛的數量不輸台灣,當地的新聞媒體也是頻繁地報導。大陸醫師對病人解釋病情或處置不像台灣詳細,很少解釋為什麼要做什麼檢查或要怎麼做,因此病人時常懷疑醫師的臨床處置,甚至不惜和醫師起衝突。由於大陸不像台灣有全民健保,住得起醫院的民眾多有自己的保險,於是為了避免醫療糾紛,大陸的醫師寧可多做檢查,既可以保護自己、又可為醫院多賺進一些收入。

     大陸的醫學系學制相當紛雜,有臨床5年制、本碩7年連讀和8年制,畢業後分別是醫學士、醫學士加碩士,與醫學博士,不像台灣的7年制和學士後醫的4年制。

     大陸醫師執照的考試資 格必須是7年制以上,5年制必須再進行一年的實習訓練。不像台灣有完整規畫的住院醫師訓練,通過醫師考試進入臨床的大陸醫師可以直接成為主治醫師,除了上 海市和北京市近年才推動2至3年的住院醫師訓練,必須得通過考試才有資格成為主治醫師。主治醫師可以進一步在學術上晉升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

     相較於台灣的西式醫學教育,大陸的授課是全中文、而且教材是由當局審定,因此以主流西方醫學的觀點來看,使用英文教材的台灣在國際化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我在醫院交流認識一些5年制第五年和8年制第六年的實習醫學生。大陸的實習醫學生除了和台灣一樣每天跟主治醫師查房、參與病歷寫作,與進 行一些稍具侵入性的檢查和治療(如:抽動脈血、放置鼻胃管和導尿管),還得測血壓、血糖和黏貼化學檢驗單(在台灣是護理師的職責),在醫院裡時常被到處使 喚。

     交流期間,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一位藥廠業務代表,他過去是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曾在臨床擔任醫師,他回想過去一個月收入只有人民幣 700元,生活十分艱困,最後才轉行到製藥公司擔任行銷人員,收入多了幾倍。實際上在大陸醫院的主治醫師月收入沒有很多,除非等到有一天出頭當副主任醫師 和主任醫師,身價才能抬高,也難怪聽聞許多大陸醫師會收取廠商回饋或病患紅包。

     近幾年大陸的台資或私人醫院興起,例如:南京和蘇州的明基醫院、廈門的長庚醫院和長沙旺旺醫院。好奇心驅使之下,交流期間我也到BenQ 明基友達電子企業在南京設置的醫院走訪一遭。醫院就設置在南京地鐵中勝站的出口,而且和地下隧道形成無縫連接,就像許多百貨公司一樣。除了看到院區內有許 多先進的硬體設備和自動掛號機器,我也發現醫院聘請不少來自台灣的醫師,而且都是台灣有名的專家,門診收費稍微較大陸醫師高一些。

     兩岸的醫學教育光是在使用語言方面就相差很多,而台灣在國際化方面還是略勝一籌。大陸醫療環境在醫病溝通方面和台灣差了一大截,台灣還是比較重視病人的權益,而醫師也相對友善許多。即使如此,大陸龐大的醫療市場還是吸引不少台資前往設置醫院。

     在大陸的醫師待遇沒有很高,可能會收取一些額外的收入。台灣的醫師未來會不會想到大陸工作,市場機應該制占了很重要的角色。台灣人在全民 健保體制下獲得的醫療照顧絕對較大陸好很多,然而在健保之下,醫護人員還能撐多久?或許現在大家需更珍惜台灣的醫療資源和親切的醫護人員。

http://news.chinatimes.com/wantdaily/11052101/112013032300898.html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mmerstar&aid=742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