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芭樂特》:走在鋼索上的尖酸批判
2007/03/22 02:28:08瀏覽5758|回應0|推薦6

從開演的第一秒開始,《芭樂特》(Borat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擺明就是一部塞滿「屎尿笑話」的壞品味(bad taste)電影,因此它在片中設計出各種低俗、惡劣甚至猥褻的笑話與對白,絕非只是要換取全場觀眾的發噱狂笑,當然有其背後的目的。

其實這個角色並非為本片原創,來自英國的男主角薩夏拜倫柯恩(Sacha Baron Cohen)之前就已在電視影集中,憑著「芭樂特」一角大受歡迎,甚至拿下英國影藝學院獎。電影版的《芭樂特》刻意用「偽紀錄片」的手法,以公路電影的模式,架構這個哈薩克記者前進美國,進行所謂「文化取經」的荒誕故事。從電影一開始,當芭樂特對著觀眾介紹他的故鄉和家庭成員,驕傲地宣揚他的姊妹是該國娼妓比賽第四名,以及大家如何進行「躲猶太人競跑」的瘋狂儀式之時,其實也就在向觀眾宣告,這部電影會一直重覆這種宛如綜藝節目惡搞式的笑料模式。於是,我們接下來就陸續看到,芭樂特在美國各地開始鬧出的各種笑話,簡直就把哈薩克人醜化成全世界最落後無知的低等民族。

從紐約、華府、中西部再到洛杉磯,電影中芭樂特的這段「跨越美國之旅」,絕對已不是在「暗批」美國文化:政客與媒體假道學的嘴臉、青少年次文化的粗魯膚淺、宗教信仰過度神化的儀式,都在他的批判之列。當然紐約客的傲慢,就相對於他不停要求親吻被拒來呈現;中西部的極端保守,就透過牛仔比賽前那段痛罵伊斯蘭教「等於」恐怖主義的論述,做出嘲諷。觀賞至此,《芭樂特》本來就是擺明了要痛罵美國文化的一部電影。

但是問題在於,當創作者選用這樣極端的形式之際,彷彿是一記宛如走在鋼索上的險棋,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盲點所在。

首先,它誇張的喜劇本質,確實讓電影大受歡迎,光在美國就賣破一億美金的超高票房;但這也可能讓電影背後欲表達的真實意涵,朦朦朧朧地就掩蓋在大量低俗、爆笑的表面效果之下。試想,這部電影的受歡迎,會有多少年輕觀眾真正從中感受到創作者的辛辣諷刺?或者他們只是像看綜藝節目的丑角短劇一樣,一笑就過,完全沒能把它的深層反諷做出反芻?

再者,透過這種幾乎已跨過一般尺度的嘲弄手法,雖然做出了某些戮力的批判,但一體兩面的是:它也同樣做出了不少過份的偏頗、誤解與羞辱。首當其充當然是對哈薩克人的嚴重醜化,另外片中對於同志族群、女性主義者、猶太人等的詮釋,似乎也頗為過火,讓人有點笑不出來。更不用說片中那場長達好幾分鐘,讓兩位「毛男」故意全裸做出類似「69」般媲美性愛姿勢的扭打,就實在有點「玩」得太過頭,令人不忍卒睹。 

在我看來,《芭樂特》最精彩的部份,都不在那些屎尿笑話的「明批」,反而是落在潘蜜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身上。

        這部電影把這位「波神」與她的成名作電視劇「海灘游俠」(Baywatch),對等於美國電視文化的象徵精髓。該影集裡刻板物化女性的作法(金髮波霸、紅色泳裝、刻意慢動作的跑步與跳躍),其實也就是它風行全世界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而這正好和片中芭樂特的沙文主義與性飢渴不謀而合;有趣的是,片中的芭樂特,竟相反地把潘蜜拉安德森當成「純潔女神」來謨拜。

因此,當他發現了潘蜜拉與前夫的性愛光碟時(這光碟是確有此事),純潔女神煞時在他心中又變成了超級淫娃;之後他又因上帝的力量而原諒她,最後當他把布袋蓋住她時,潘蜜拉的恐慌奔逃,又讓她變成一個極端無辜的受害者!潘蜜拉安德森的形象與特質被巧妙地運用,她在片中的象徵意義,隨著劇情不斷被翻轉,比她本人一生至今的銀幕形象,都要來得豐富多變、充滿層次;也因此才讓芭樂特在露營車上夢碎哭泣的那一場戲,意外變成這部誇張低俗的嬉鬧喜劇裡,難得出現最「真摯感人」的一刻。

身兼編劇的薩夏拜倫柯恩,今年初以本片獲得金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等幾個大獎的最佳男主角,甚至有很多影評人為他未能擠進奧斯卡入圍名單而叫屈。姑且不論對這部電影的表現形式認同與否,他嬉笑怒罵、佯裝口音、甚至犧牲色相的賣力表演,確實精彩,看來這位英國才子有機會順勢接棒,成為新一波的好萊塢喜劇天王,怕只怕「芭樂特」這個讓他瞬間爆紅的角色,實在太過鮮明,同時也可能成為他走向下一步的阻力。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tu&aid=834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