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父子》:優點也是缺陷
2007/01/17 23:35:15瀏覽1725|回應0|推薦3

        《父子》是譚家明封刀十多年的復出之作,也是讓郭富城再攀事業高峰之作。就我看到的「完整版」來分析,《父子》是個企圖明顯的電影,在人物關係極為簡單的架構中,刻意放大所有形式、內容上的細節,讓父子兩位演員的表演、李屏賓幽美而準確的攝影、復古設計的服裝場景,都凸顯得很搶眼。但在我看來,這樣的優點,卻又吊詭地同時變成這部電影的缺陷,尤其是對於郭富城這個角色的詮釋方式。

        電影前半段,把父、母、子三人的權力變化轉折(妻子想逃、兒子告密、幾番猶豫),藉由幾場戲細膩的鋪排,濃縮在那小小的房子裡,讓看似「肥皂劇」般的柴米油鹽、夫妻與親子關係,變得異常寫實而殘忍。我承認,這個階段的《父子》確實精彩,也讓郭富城與兒子之間接下來的相依為命的關係,變得充滿說服力。郭富城的草莽與無助,從外型到表演都讓人耳目一新;就連楊采妮都有層次分明的表演。

        但從楊采妮出走之後,無論是戲裡的情節,或是電影本身的成績,情況都開始漸漸失控。楊采妮這個角色一開始塑造的成功,至此功虧一簣,她與兒子的關係完全被動,當兒子回去找他、表現出「靠邊站」的態度之後,這個母親的篇幅更是完全化為零,最後僅存一個她在新屋中抱著新生嬰兒的鏡頭。雖然片名擺明就叫「父子」,但這父子關係之中,母親並非完全沒有交代,全片看來變成只交代了一半!這凸顯了譚家明對於三個主角(至少一開始)的明顯失衡,也反映出他對郭富城的「厚愛」。

        譚家明用盡無數特寫,拍攝郭富城恣意用力演出的痛苦,這樣的風格,如果只是從一開始強化這個丈夫的不知所措,那當然是很有力道的;但如果從頭到尾一直如此,只會讓人覺得壓力大到難以呼吸,也忍不住讓人覺得,郭富城的表演似乎只有「放」,沒有任何的「收」,這樣用盡氣力的表演,至少我個人就不認為是最好的一種。而譚家明又故意安排郭富城扮演楊采妮的新丈夫這個角色,大概除了導演太過摯愛郭富城這個演員的理由之外,我實在找不出任何合理的原因,來解釋為何一定要如此安排。至於他與林熙蕾矯情的慢動作床戲,只不過讓兩位俊男美女輕解羅衫,沒有太多實質的意義。

        於是電影的後半段,郭富城開始不停逼迫他的兒子去偷竊。但電影完全沒有著墨這個父親的心裡層面,只是用「同情」的鏡頭觀點,去放大他的行為,放大他對這個兒子的殘忍。我當然知道,若拿最近在光點看到的布烈松(Robert Bresson)作品來比較《父子》是有失公允,也有點過度嚴苛。但布烈松在片中同樣詮釋一些遊走在毀滅邊緣的人物心理狀態,他不用過度誇張的聲嘶力竭、抱頭痛哭,甚至是更加冷靜的客觀鏡頭或獨白,反而讓角色神秘複雜、難以自控的心理狀態,透過影像與聲音,準確的表現出來。結尾也很可惜,長大了之後的兒子沒去認父親,但他卻把金錶帶回同學家去交還,實在有點太過「道德正確」、畫蛇添足。

        譚家明過去的作品,經常被批評過於偏重形式上的展現,《父子》免掉了這個問題,但卻把人物的刻畫,操作得太過「重鹹」,缺少冷靜的心理描寫,而讓這個故事的許多細膩、美麗與寫實之處,都變得模糊失準,再加上整個過於冗長的篇幅,彷彿一張麗質天生的臉孔,卻上了太過濃艷的妝。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tu&aid=66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