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靈界線》:充滿悲憫的心靈控訴
2006/08/14 16:55:42瀏覽4113|回應0|推薦2

        《靈界線》(Requiem)今年初在柏林影展參展,被喻為「德國版的《驅魔》」,最後讓女主角桑德拉惠勒(Sandra Huller)一鳴驚人,奪下影后寶座。這部電影整體而言還是以極度寫實的風格,尤其大量的手提攝影加上類似的題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丹麥奇才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不過導演漢斯史密德(Hans-Christian Schmid)並未想像《破》片試圖做出一種驚天動地般的人性控訴,比較重要的還是回到女主角這個角色本身身上,對她所遭遇的疑惑與困境,做出溫柔的深情回望。

       

        這部電影背景設在七○年代,描述年僅二十一歲的少女蜜雪拉因癲癇症休學一年,但藥物無法治癒她的痛苦,她仍一直不斷被奇怪的聲音與幻像所困擾。保守的父母請來神父想要幫她,最後竟然變成一場又一場的驅魔儀式,而蜜雪拉也漸漸深信她能如同殉道的聖女一般,獲得救贖。

       

        這部作品號稱改編自真人真事,導演選擇採用以大量手提攝影運鏡,雖沒有像「逗馬宣言」那麼崇尚毫無修飾的拍攝規則,但電影造成的擬真效果,更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中充滿真實的說服力。比較《破浪而出》強調人性純潔與偽善一線之隔的強烈諷刺性;《靈界線》則對少女的茫然苦惱做出較多的描寫,更對舊時代保守宗教勢力對社會人性的宰制,做了一番殘酷而嚴厲的控訴。

       

        少女蜜雪拉的父母正好凸顯了兩種教育態度,一是開放而溫柔的父親,一是嚴厲到近乎無情的母親,但兩個人的愛到最後面對女兒,都同樣是無能為力。對照於兩個神父不同的見解,一是希望以醫院的科學方式醫治她,一是訴求於神靈儀式的救贖,同樣地都是陷於毫無交集的爭辯。導演並未打算藉由電影做出結論,認定這個案例究竟是疾病或是魔鬼附身,很明顯的,他所關注的是在這樣來自宗教、家庭、社會的層層壓力之下,對於這個受難少女到底是幫助或是傷害?其實是很難判定的。

       

        電影的尾聲,蜜雪拉再度發病(或是惡魔附身?),她最好的女同學幾乎以一種「英雄」般的姿態衝過她母親的限制,開車帶著蜜雪拉前往一處美麗的草原。在這美景之下,最悲慘的是,當同學試圖問蜜雪拉願不願意跟她一起走時,沒想到她已微笑地表示,她相信自己是聖女,這一切的磨難都是必要的試煉。到了電影最後一個鏡頭,同學開車載她回家,蜜雪拉隔著窗子看著窗外,那一抹將一切歸諸上天的微笑,讓這個看似溫柔平靜的鏡頭,變成最令人動容的震撼結尾。因為,當最後蜜雪拉已相信這是神的旨意時,身邊的人再怎樣的充滿理性,也無法對她產生幫助。創作者對於這個角色、這個事件的同情與憐憫,在這裡完全傾瀉出來,這也是它比起好萊塢電影只把這當成一個「離奇事件」來拍攝的態度,明顯地在人性深度上略勝一籌的關鍵所在。

       

        當年《破浪而出》讓英國女星艾蜜莉華森(Emily Watson)一舉成名,《靈界線》也讓桑德拉惠勒迅速初嘗成名滋味。這位來自劇場界的女星外型並非太出色,但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鐵定都會對她身陷病痛折磨、宛如著魔般的聲嘶力竭印象深刻,能在歐洲連奪數座影后獎,絕非僥倖。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tu&aid=39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