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灰熊人》:動人在於觀點,而非事件
2006/07/21 02:16:12瀏覽3736|回應0|推薦2

       

        《灰熊人》(Grizzly Man)是我近期看過最動人的紀錄片之一。

我所指的「動人」,並非在於故事主角提姆崔德威爾(Timothy Treadwell)近乎於偏執一般地對灰熊、狐狸、大自然與生態保育的熱愛,而是在於這部紀錄片背後靈魂人物─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的獨特觀點。

對我而言,一部紀錄片的好壞,有時命運殘酷地取決於人物或事情它自身的發展,因為它永遠不像劇情片一般可以設計得來。但「觀點」才是紀錄片好壞成敗的真正「照妖鏡」!題材本身或許有它的魅力所在,有它的戲劇性發生與否,但鏡頭背後的人是如何看待這件事、這個人,有時才是一部紀錄片在紀錄真實之餘,最能夠擲地有聲、最能讓人反覆咀嚼思考的關鍵所在。

因此,我這篇文章並不想撰寫太多關於《灰熊人》本身的情節,以及提姆崔德威爾這位傳奇人物的事蹟,我只想強調荷索做為一個紀錄片導演,他是以怎麼樣的超凡眼光,重新看待並詮釋這個人物與這部影片。

提姆崔德威爾熱愛灰熊,他年復一年赴阿拉斯加與灰熊近距離接觸觀察,與灰熊們和平生活了十三個年頭。結果在2003年,一隻灰熊奪走了提姆與女友的生命,幾乎將他們分屍啃蝕。荷索根據提姆留下的一百個小時的拍攝帶,加上他對提姆身邊人士的訪談,拍成了這部紀錄片。

提姆崔德威爾本身就是一頁傳奇,他的經歷與最後戲劇性的死亡(更何況他被殺害時攝影機的錄音裝置是開著的),無論如何被書寫陳述,都會讓人嘖嘖稱奇。但荷索的切入點顯然不太一樣,他並非先把這個人物、這個事件當成一個「傳奇」去處理,反而以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待,造就了這部精彩的紀錄片。

首先,他把提姆當成一個「導演」看待。提姆留下的影片,有一大部份是靜靜拍攝這些動物(主要是熊與狐狸)的畫面;另一部份則是他對著鏡頭說話的自拍。荷索自己擔任這部片子的旁白,但他的旁白並未塞滿整部片子,也沒有太多抒情的氛圍,他幾乎以一種極為自制、冷靜的口吻,適時地進入敘事的重點。很多時候,他幾乎是以一種「導演」看待「導演」的觀點來告訴觀眾,提姆拍攝的許多畫面,是如何自然、生動地捕捉大自然的玄妙之處。他甚至還抓到許多空鏡頭,是把攝影機靜靜架在前方的提姆不經意攝到的畫面,卻在片中變成荷索眼中所看到的美好,而這些美好對照起一切,又盡是一篇篇更令人讚嘆與神往的生命悸動。這時「提姆崔德威爾」這個人在導演鏡頭下的意義,就不僅僅只是一個主人翁來得那麼單純平凡了。 

其次,荷索也把提姆當成一個「演員」看待。我前面提過,提姆有很多的帶子是他的自拍,尤其許多時刻他其實是一個人住在叢林之中,孤獨、寂寞以及對這些生物的瘋狂執迷,讓他不停地對著鏡頭用力自述。荷索從這些畫面中,漸漸挖掘出提姆崔德威爾的內心世界,他沒有給確定的答案,去解答為何提姆會走向最後近乎偏執般的行為(事實上有一些人確實認為他是瘋子,他的死亡是活該);但他從提姆面對鏡頭的狂妄、恣意、脆弱、失神,理出一種彷彿「導演」對演員/角色般的細膩觀察與分析,讓觀眾透過他的眼光,似乎更深入地進入了提姆的內心世界,而絕非只有浮面的「寰宇搜奇」。再配合他的摯友、父母與前女友的訪談,提姆走上動物保護人士這條路的心路歷程,一點也不像他最後的悲壯死亡那麼蓋棺論定,而是有更多人性與人生際遇的複雜機緣使然。

這是我認為荷索最最讓人佩服的原因所在。或許他的初衷真的是被這樣一個奇葩般的人物所吸引,但隨著資料的整理、訪談與投入,荷索用他同樣身為一個影像紀錄者,或者說同樣是個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之眼光,深邃挖掘出超越人物本身之上的一種思維與觀點,這是我被《灰熊人》深深打動的重要原因,因為,這才是一部真正好的紀錄片所最難以達到的成就。

 

PS:很久沒有那麼拼命地想推薦所有人去看一部電影,尤其在我趕完台北電影節的諸多佳作之後(像是亞倫金三部讓人五體投地的紀錄片經典),竟還能被這部電影深深打動,而且還是在銀幕超小的光點戲院…錯過可惜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tu&aid=36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