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步在家早教:20人一年營收5億的私域打法!
2021/08/16 14:26:05瀏覽90|回應0|推薦0

編輯導語:別小瞧社群運營思維,它對私域運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分享了社群運營背后的底層邏輯和實操細節,希望對研究私域的你有所幫助。

鄧非老師,江湖人稱“鄧十億”,小步在家早教VP。

他深度運用社群思維,帶領小步在家早教在 3 年內從 0 做到 10 億,其中 2020 年更是實現了 20 人一年營收 5 億的銷售奇跡。

近期,鄧非老師在我所在的入座會,深度分享了背后的底層邏輯和實操細節,對于正在做私域、計劃做私域的企業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以下是對鄧非老師分享內容的提煉。

一、社群底層邏輯

對社群運營我今天會重點談兩個方面:第一是底層邏輯,第二是實操。

底層邏輯不復雜,好的邏輯一定是簡潔的。很多人可能更關注社群具體到底該如何運營,先別急,我想先把底層邏輯說清楚。

這么多年,我發現很多企業都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大多時候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轉化率低,就只解決轉化率的問題。增長出了問題,就只解決增長問題。

之前有個營收2000萬的公司轉化率上不去,CEO找到我并期待我能幫他們把轉化率提升一倍。我先花了兩個小時給他解釋什么叫系統。

因為我知道,轉化率出問題的時候,問題根本不在轉化率本身,背后的問題更重要,一定要找到病根。

傳統組織和企業的管理思維,我把它稱為還原思維或機器人思維,就是把公司管理和運營當成機器零件拆成一個個模塊。

比如市場營銷、銷售、財務等等部門,他們認為哪個模塊出了問題,解決掉這個模塊的問題即可。

但實際上,組織都是復雜多變且相互關聯的。轉化率低往往是產品價值點的問題。這個核心價值點如果無法觸達用戶,那么轉化率一定會出問題。

搞清楚了底層邏輯,想找到轉化問題的癥結,可能都不需要我出方案,問自己幾個問題就夠了:

  • 第一,我的產品價值對用戶最獨特的點到底是什么?
  • 第二,我認為的價值和用戶認為的價值是一樣的嗎?
  • 第三,當用戶第一次接觸產品時,看到的價值點和我想傳遞的價值點是一樣的嗎?
  • 第四,我設計的每個環節(廣告、公號彈出的文案、加銷售微信的第一句話等)都有在強化這個價值點嗎?

如果不改變底層思維邏輯,單一問題很難從系統層面解決掉。比如傳統銷售,提升轉化率的方式就是天天逼銷售訓練話術。

這不過是老板在用自己戰略上的懶惰逼死別人而已,可現如今很多公司還在做這種在我看來非常愚蠢的事。

我大概用了7年時間去思考底層邏輯的問題。7年的思考,讓我發現公司的問題其實應該用社會學的視角來解決,怎么說?

社群也好,公司也好,本質都是一個小型社會。如果你對社群還是不太明白推薦你看一本書叫《社會與經濟》,作者是斯坦福大學非常牛逼的一位社會經濟學教授。

所以如果我們僅就公司看模式,事情就會很難做。因為站在公司視角,管理無非就是把公司分解成各個模塊。

而當你上升一個維度,從產業鏈角度去判斷公司核心競爭力時,又會不一樣。

如果再上升一個維度,從社會學角度看時,你就會找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杠桿。這個杠桿就是企業和用戶的共同價值觀。

二、先找到底層需求的共同點,再用價值觀把用戶凝聚起來

2015年我翻譯了一本書叫《趨勢型創新》。作者提出兩個很重要的理論,第一個叫個體崛起,第二個叫社群化生存,這兩點至今對我影響巨大。

現代社會正走向精神部落時代,就是人們更傾向和精神認知一致的人在一起,它跨越了傳統社群或地域、血緣、宗族。尤其在近5到10年中,這個趨勢愈發明顯。

這點對公司經營來說就是企業用戶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過去企業和用戶就是甲乙方關系,用戶買服務和產品,企業做得好天經地義,如果做得不好用戶就罵街、投訴,讓你上315。

現如今二者關系完全變了,二者要認同一個價值觀,這是建立用戶即員工模式的根基。尤其在重銷售、重運營的行業里尤為明顯。讓用戶承擔銷售和運營的角色為企業節省成本。

實際應用時,其實遠遠不止這兩個角色。

例如我們去年營收五個億,我們的銷售團隊則只有20人。這20人管理2萬個核心用戶,最終是靠誰實現的營收?答案是用戶。

管培訓團隊只有2個人,誰來具體執行?答案是用戶。

我們為增長而設計了很多活動,根本忙不過來,誰來實現的活動落地?答案依然是用戶。

很多人都害怕無論什么客單價產品,總有用戶高頻抱怨東西貴。當時針對這個困擾,我們把問題包裝成項目,讓用戶來解決

來自湖南郴州的一個寶媽給出了最佳解決方案。她在買菜的時候,靈機一動對一捆蔥拍照發給了抱怨貴的用戶,還附上了一句話“你給孩子的投資,就相當于每天多買一捆蔥而已,你覺得貴嗎?”

我們一直在不斷構建這種場域,方便用戶在各個環節為我們的體系做貢獻。

我應該是中國最理解寶媽的男人之一。因為業務特點,我們企業大量的用戶是寶媽,而為了解她們的生活狀態,挖掘她們的核心需求,每年我要與幾百個寶媽見面,平均每人聊40分鐘以上。

最終這也成了我們能和10萬寶媽隔空喊話的抓手。

用戶為什么心甘情愿追隨我們,而不是別人?好產品只是前提,但遠遠不夠。否則用戶只買我們東西就好,所以這不是跟隨我們的理由。

最大的理由是我們的價值觀得到了用戶強烈認同。我把它歸納為兩點:

第一,我們讓寶媽獲得了真正的高質量陪伴

0到3歲孩子的媽媽陪伴他們的欲望很強烈,但實際很少有人能做到。這是讓寶媽煩惱的核心問題,而且高頻出現。

第二,讓她們有尊嚴得獲得收入

在北京沒那么強烈的感受,但在三四線城市,你就特別能理解有尊嚴地獲得收入對她們的號召力。用痛點都不足以形容,是剛需。

這兩點一旦放出,很多寶媽必然追隨我們,讓一群人凝聚到一起,第一個關鍵點就是建立共同的價值觀

這個話聽起來比較虛,可卻是事實。過去談這個讓人感覺像大忽悠,可這個時代的確已經來臨了。

這里有幾個誤區各位需要注意下:

第一,為迎合用戶生創造一個你并不認同的價值觀。

作為社群或公司發起人,你認為什么是對的,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它絕不能是假的,更不能是包裝出來的。

在直播還沒有普及前,網友線下見面,有個詞叫見光死。現在則是一直播就見光死。所以千萬不要忽悠用戶,因為當你說的和做的不一致時,用戶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第二,僅僅把鏈接更多人誤以為是價值點。

2014年到2017年我走了一個特別大的彎路,當時覺得社群的核心價值就是認識更多人。其實盲目的社交沒有任何價值。

三、如何讓用戶跟隨你?怎么找到他們?

做社群的底層邏輯從來就不是賣東西,而是找到那群跟你有共同認知的人。利用企業的初心和價值觀,找到你的同類,思考這些人的痛點和期望到底是什么,創造一些故事,然后傳播給你的同類看到。

創造故事,具體就是打造故事體系和傳播場景

用戶加入后,你需要考慮第一堂課在哪兒講、講什么。比如為徹底弄清楚寶媽的生活狀態和核心需求,我和寶媽天天聊,聊了幾百個。

所以講她們這個群體的故事,對我來說信手拈來,這就是打造故事體系。

那么如何設計傳播場景呢?培訓有很多場景,活動也有很多場景,對外PR和公關也有很多場景。但請注意,所有場景都要傳遞出核心價值觀,這件事情非常重要。

第一我把它叫做味道。你什么味道,吸引來的用戶就是什么味道。所以用戶分享的故事有必要嚴格把控

其實很多的分享稱之膚淺或者抄襲都不過分。我們會審核每一個傳遞價值觀的故事,以免搞到最后變了味,對我們整個社群都有不好的影響。

第二就是篩選核心團隊。篩選時,關于意愿和能力的優先級與傳統公司不同。

傳統公司更強調能力而非意愿,只要能力足夠他們有的是辦法解決意愿問題,包括給到對方無法拒絕的報酬。對社群型組織則更強調意愿,能力方面后期可以不斷挖掘。

我的一位學生出書后很多讀者希望他開個課,結果去年10月他真的辭職做了個訓練營。第一期辦完后效果特別好,于是有學員提出可以幫他拉人。學生問我要不要給這些人錢,我告訴他一旦涉及錢,他們對你單純的熱愛就變味了。

和傳統營銷的漏斗模型不同,社群是一個漣漪模型。假如第一圈層人都不純正,后面的情況可想而知。

銷售來者不拒,越多越好,社群則是精挑細選。不給錢還為你好好干活的人,不是真愛是什么?

習慣于流量思維和傳統裂變模式的人,很多都邁不過這個坎,選人的過程無比痛苦,因為不論什么模式,一定都有增長壓力,誰能咬牙堅持挺過去,誰就能走到最后。

所以按照社群這套邏輯操作,一開始幾個月增長曲線都會很慢,到了后面才會上揚。具體該怎么做呢?

對那些想幫忙的人,你心里再著急也不能表現出來。還是說回我學生,他把這些人拉了個群,分享他曾經在阿里云的故事、生完孩子的改變、為什么要出書、出書以后的想法是什么等等,全部都是內心真實的想法。

然后開始招募志愿者,告訴他們自己每天要研發課程忙不過來,因此需要人幫忙。結果真的就有人表示可以承擔群內學習委員的角色。

但這還不夠,新的訓練營如期舉辦,于是他繼續和志愿者討論策略,還完成了具體分工。

再往下就是慶祝和復盤,這點很重要。他在自己的書上簽了名,還附了封信寄給這些幫忙的志愿者。他知道這些人寶寶的年齡,于是順帶選擇了適齡的玩具。

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于是后續也順理成章地制定計劃。比如團隊未來一年目標是什么、什么時候分錢等等。

請注意這時候就應該談錢了,起初決定加入是熱愛,但商業和情懷都不能少。先不談錢是為了驗證價值觀,而后談錢是為了持續做下去。

到去年6月份,他們團隊月營收達到10萬。這事就發生在青島,一個很小的團隊,很接地氣,案例先說到這。

漣漪效應第一圈有了之后,第二圈要建立可復制的運營體系

很多企業的社群運營無法復制,也不成標準。因此導致外圍雖然增長,但受制于人才匱乏,沒有這樣的機制,因此必須要思考最小單元的問題。

所謂最小單元,就是拉新轉化閉環體系的搭建。做社群最難的也是這個最小單元。我們的社群最開始用了四個月搭建模型,細到每一個節點都畫出了流程圖,再把每一個節點的顆粒度拉出來,方便觀察每個節點的數據。

這么做就是為了后面的可復制。用戶加微信后第一句話說什么,我們就測了20種。兩個統計維度:一是回復比例,二是刪除比例。最后我們列出和轉化成正相關的一系列動作。

四、網狀小組織

理論上,想認識任何人,最多通過六個中間人就可以,很多人都聽過這個理論。如果你和這個人有無數個的話,便形成了一個網狀組織,這就是個小世界。

怎么讓小更有生產力?

第一是鏈接點。類似大腦的構造,連接點越多就意味著越密,整個團隊也越智慧。所以做社群的人是主角,讓其他人產生鏈接。注意這個底層是有邏輯支撐的。

第二是鏈接頻次。三個月見一次還是一周見兩次,傳遞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第三是鏈接規則。規則復雜到要聊兩個小時,不可能鏈接很多人。

有人算過1人最多只能跟150人產生鏈接,但個人微信可以加1萬個好友,這就要求我們做分層。例如輕鏈接就是發朋友圈、點贊,重一些的就是聊幾句。實在不行面基,以此類推,形成一個網狀組織。

核心邏輯是形成用戶之間的鏈接機制,讓這個組織可持續進化,我稱之為項目化管理體系。

把這些流程拆成無數個小節點再測試,然后找到那些對不同節點擅長的、有意愿的、有能力做的人,授權給他們就可以了。

這件事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都習慣用控制思維思考。傳統的玩法是簽完合同,到期必須交付。但社群的邏輯,要求你必須容忍某種程度的混沌、低效。所以需要做預案。

不論如何,群里一定要有事干,如果沒事干,找人聊聊天,哪怕讓大家談談想法都行。

五、搭建用戶管理體系

如何培養人才和傳統企業是正相反的。

首先,這些用戶要比員工具有更強的信念。很多社群化組織做不起來的原因也是踩了這個坑。他們覺得反正大家都是傻子,無所謂。但從經驗來講,我對員工型用戶的要求比員工更苛刻。

負責我們售前的用戶,每天要完成3個小時的學習+2個小時的作業,周期是14天。一個月后我們還會進行考核,最終的通過率只有35%。

不過過程中一定會給他/她足夠的支持,每人都配一個教練,不論用戶存在能力問題、時間問題還是心態問題,我們統統幫忙解決,就看用戶能否可以堅持下去。

建立這樣一套訓練體系,是保證每件事落地的核心。很多企業擴張時遇到瓶頸,根源往往就是沒有足夠的控制力去訓練用戶。

用增長給團隊注入信心,比任何雞湯都管用。我們從0做到10個億的營收,沒有開一場線下會,連培訓都沒有,全部通過線上。

團隊往前奔跑的核心驅動力就是每個月目標的超額完成。其實我也不敢說,再重來一次,用三年的時間,我們一定能再做到10個億。有可能需要兩年,也有可能再也做不成。

如今整個社會都在快速迭代,迫使我們團隊必須保持update狀態,必須保持最前沿增長模式的敏感度,這是要求也是習慣。

思考最小業務單元是什么,最小業務單元如何快速復制,以及支撐這套體系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我從2015年就堅信這件事,未來一定屬于那些有影響力的超級個體。如果我們在這個時代和他們聯手,用雷軍的話說就是: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本文由 @私域張公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快速連結:品牌行銷點點讚

GOOD485885CE4EED


高齡備孕必做的檢查 高齡備孕一定要做這些檢查結構化思維:掌握這三點,你也能侃侃而談設計師該如何做好職業規劃孕婦有哪些忌口的食物 這3種食物孕婦要少吃
( 時事評論電腦3C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pharek56&aid=1665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