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5 08:54:11瀏覽6159|回應14|推薦71 | |
小時候在學校放暑假其間,母親總會帶著我們姊弟到彰化外公家遊玩, 亦可解母親思親之情。 外公是個農夫,每天清晨乘著氣候涼爽太陽還沒昇起前,在田邊等待著陽光到來以便於及早展開每一日的工作,巡田水,除雜草,開水道以利灌溉等等……。 在鄉下期間每一日的早餐就是由粥配一些醬菜、菜脯蛋、豆醬薑、肉鬆、鹹鴨蛋等來開起這一天, 外公看到要吃粥總是會犯嘀咕,而小孩子的我們瞧見吃粥總是會歡喜的,從小住在城市大多吃西式早餐,偶而換換口味自然是歡喜不已,後來才知田間諸如勞務等的辛苦, 是需要體力而吃粥是不耐飢的,因此在鄉下男人只有在生病時才會吃粥。 台灣福佬話”粥”一字還保留著與潮汕區域相同的說法”糜”,音同梅(北京話)念法與福佬話極為接近,粥在中國隨著區域不同可能會有所差異,所用穀物不同,糜爛程度不同, 甚至稠度也不同,廣東的白粥多數是煮至米粒將化,而福建的白粥則是可將竹筷豎於碗中而不倒,一般稱這類粥為厚粥,反之為清粥。祖籍潮州的美食家蔡瀾曾提及潮洲白粥的配菜種類繁多,多達上種,肉鬆又名肉絨,亦在其列,但卻不是最普遍的一項,在早期物質缺乏,多數人吃不起肉,而肉鬆多數是小孩子需要飲食加強才會有的吃,現代隨著家畜飼養與肉品加工發達,這樣的現象早已消失。 當時小孩子的我最喜歡一碗粥最少要配上半碗肉鬆,而其他配菜全無也無所謂。猶記得年邁的父親最喜歡吃的食物就是一碗粥搭上鹹菜與肉鬆,他可以吃上好幾年也不厭倦,可見肉鬆易食無須強力咀嚼,似乎是小孩子與老人家的共同喜好吧? 曾經因為好玩而嘗試自家製作肉鬆,只記得真是工序隴長極為費時。 首先買豬後腿肉,燉煮數小時徹底軟化豬肉纖維,手工把豬肉纖維弄散撕開,加入醬油與糖香料, 黃豆粉等繼續炒製乾燥, 待將要完成灑上豬油略炒就算大功完成。 這樣的流程其等待與製作流程一般要用上五到六個小時,除非心靈福至,一般人多不會想要嘗試吧? 不像台灣早期農家多自已製作,現今人們多買現成的,肉鬆來源多於市場肉脯行買散裝的或是超市買罐裝的不一,尤其是市場肉脯行的價格隨種類不同價格也有頗大的差異,這不外乎是肉類的來原新鮮與否,假如是用病死豬?經過調味一般人是無法判斷得知。又豆粉添加的多寡,這會影響肉鬆的風味是否足夠, 還有製作最後步驟添加油脂的比例, 這些因素再再左右著價格。 用一句閩南俚語形容最為貼切:『龜腳,龜內肉』 以前同學家裡是經營著肉脯行生意, 在早期印象中這類肉脯行製作場所鼠輩橫行是極為稀鬆平常的事,而現今衛生關念較為普遍,有良心的商家當然是會注食物衛生,但心中總不免會有一些顧慮,因為這部分政府是無力把關,唯有靠商家得良心與誠信,這點說起來還真有點有點無奈。 以前興趣使然,一逮到機會就會學習肉類加工,或是參觀工廠,一次參觀新X陽工廠,就看到其製作肉類流程過程,較專業的量產過程,其有著較為嚴謹的作業流程,又其肉類來源也較為穩定可靠,畢竟大公司的招牌經不起偷用病死豬的醜聞吧?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上好的肉鬆必須採用溫體豬,不可冷藏過久,當然更不能冷凍,要是豬肉夠新鮮製作出來的肉鬆口感覺是鬆軟中帶著彈脆,反之則鬆散無彈性。攪拌油脂也要採用豬油,有些宣稱添加植物油的肉鬆,個人認為植物油容易氧化,吃下氧化物油脂這不就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吃過多種豬肉鬆,魚鬆得到許些心得,傳統市場肉脯行購得之肉鬆,一般多口味重, 其中糖,油脂,豆粉添加比例較高,口感覺軟散. 而大型加工廠製作鐵罐肉鬆,以新X陽為例,口感較為爽脆有彈性 且糖與油脂添加較為恰當,對於注重健康或是注意熱量攝取,是較為理想的選擇,雖然大廠牌售價較高,但仔細吃起來還是可感受到其自然風味較為豐富,老話一句一分錢一分貨. 我老媽毫不猶豫選擇後者,至於而我呢?…….. 以前要是半夜讀書趕夜車抱佛腳,最喜歡來一碗以剩飯煮的粥,蘇州話稱“飯糍”或是“水泡飯”,再搭配上肉鬆,這真是趕夜車的好良伴,不過就是有個缺點,因為太好吃,而吃太多,之後昏昏沈沈愛睏,不知不覺就睡著了,至於下場呢? 就甭提了~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