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殘酷天才》家族秘辛
2010/11/16 19:29:11瀏覽233|回應0|推薦11

殘酷天才

        這一切對我來說都還滿鮮的,不管是故事情節的安排、伊森那第一人稱敘述的口吻,還是半調子的偵探味。或許因為傑西˙凱勒曼攻讀過的戲劇,本書故事的呈現略有戲劇的味道,而文中確實也有不少的對白。

        藝廊經濟人伊森在熟人的居中牽線下,將失蹤畫家維克多留在家中的畫作全數接收,擔任起這未曾謀面的曠世天才的藝術經紀人,孰料竟接到退休員警的來電,聲稱小天使圖中的天使面貌是四十年前遭到謀害的五名男童之臉孔。

        雙主線的寫法在伊森的查行動之餘,穿插著一段古老的家族歷史,隨著近代的發展,副線的演進慢慢地抽絲剝繭出維克多神秘的背景,維克多與伊森兩者的關連性亦逐步斬露頭角。說起來本書在寫作手法上是有那麼一點迴異於以往,我還滿喜歡作者在這部份的呈現,少掉一板一眼的由追查而一步步揭開謎團,改採話說重頭的過往並行方式,讓原先的疑惑逐步清晰,在最後的那一刻,一切才真正明朗。

        一般常見形式是藉由調查逐步接露真相(也就是從問號往回推),以這樣的方法來看,可能會在調查部分時產生空白感,之後卻又會造成解答大量堵塞在結尾處,空白與謎底,兩者各自分散異處,一切都過於集中。到了最後,解答就無法詳盡而完整的呈現,只能夠抓到片段,於是有一種答案出來後便完畢的草率之感,然而要是太詳細說明,又會變得頭重腳輕似的。到底還是要看故事的性質,各有各的合適性。

        在此,對於牽扯出一段龐大的家族史來說,雙線的陳述在此處有互補的作用。歷史的部份其實已經在解伊森所追查的事情,兩線的進度並行之餘並不互相超越,兩者維持彼此之間微妙的牽引,剛好可以填補在當代敘述伊森進程的空洞。對於事情的問號,歷史故事的篇幅雖然開始在解答,但存有一種朦朧感,要到愈後段的部份才讓人明白與另一線的關聯性,然後在兩線交會的瞬間恍然大悟。

        維克多算是小說中很另類的一種人物,根本就是難得一見。他的設定和《不存在的女兒》那女孩有點那麼一點接近,但其實不一樣,只是介於中間地帶。一般常見這種另類角色是因為疾病,但維克多,你指不出他的病症,那是一種根生在靈魂的性格,再加上些許環境的鑿刻。作者將維克多打造成兼具異常性與純真性的生命體,要說他怪異,其實也像個平常人,若說他平常,卻又見不到眾人的常態,但他確實是個畫畫天才。

        維克多,很可愛中有股親切感。這人物,我喜歡。不因他的天才,而是那份執著與全心全意,縱然有時看來可笑。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fib&aid=377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