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6歲的最後心願》嚴重跳脫的情感框架
2009/09/15 15:07:04瀏覽547|回應0|推薦12

Before I Die

       

16歲的最後心願

        本書原文名稱是「在我死之前,講的是一個因病即將不久於世的16歲少女的生活。既然原來的書名如此,可見作者所欲寫的重點在於,年輕女孩在遭受死亡的脅迫下的最後生命。然而根據內容呈現的狀況,女孩的心願成了書寫中顯而易見的梗概範疇,於是乎中譯本才會產生「16歲的最後心願」這名稱。

        罹癌少女泰莎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故事的重心圍繞著她的心願打轉,作者也以這個角度切入,拉開序幕。性愛、吸毒、成名、戀愛、偷東西……,泰莎的心願清單不論叛逆與否,裡頭盡是些青春洋溢的內容,說是死前的心願,卻充滿年少風華個軌跡。彷彿看的是青春叢書系列一般,書中充斥年輕人青春期叛逆、抗拒、搞怪之情。

        年紀輕輕即患重病的創作題材,任誰都會認為這是感人肺腑一類深沉的作品,我也這麼深信,何況當初看到的介紹也這麼說。結果卻是天差地遠的落差。流淚、感動什麼的,實在難以想像。破除對疾病的描述,文中醫療相關的畫面鮮少出現,就算有也總是草草三兩句帶過,對主角的疾病與醫療的層面,描述涉入不深,因此哀傷的基調少了一個立足點。

        結構過於鬆散的結果,劇情流動上各部分的支離感稍嫌太重,以至於抓不到緊實的脈絡,同時深沉的情感就被放逐了。感受不到深沉的同時,這本書無法打動我,也不是說這種題材就該要哭哭啼啼,只是我看不到一絲罹癌少女的形象,形象偏離過渡到另一頭,顛覆過了頭。或許因為它不是電影,文字間將病痛、哀傷等成分抽離太徹底,反而因冷冽而失去味道。

        另外,可能跟作者筆觸也有關係,一些情緒性的東西太直接短淺,我嚐不太出來。不過在最後泰莎生命進入倒數時刻,作者的敘述性與筆法很有看頭,以泰莎的意識角度描寫她失去行動力臥病在床的同時周遭的一切,瞬間讓我另眼相看。全書唯一觸動我感覺神經的就是這裡,那恐怕是全書最成功之處吧。

        這類題材如果不是徹底肅穆深沉,便是離不開愛情。年輕女孩們在面臨生命的境頭時,大多都會希望最後來場戀愛以不枉此生。是東西文化的差異嗎?<一公升的眼淚><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中男女主角們的愛情優雅而美麗,恬淡的情愫在死亡的陰影疊上美好的色彩,留給觀者深深的悸動。

        反觀泰莎的愛情,不見淺移默化,作者為她安排了一段戀情,但構築的未免太粗糙。雖然也許是西方文化的常態,但畢竟對方不過是個16歲的少女,泰莎與亞當的愛情太直指性愛,在其餘深沉交流又呈現的少的情況下,比起<一公升的眼淚><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顯得較為膚淺。比起太直接的風格,含蓄的愛情反而扣人心弦。

~吐血……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fib&aid=3319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