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戰地琴聲
2009/06/29 21:02:33瀏覽1081|回應0|推薦8

    The Cellist of Sarajevo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尖銳的聲音漸漸往下墜,毫不費力地將天空與大氣撕裂。隨著時間與速度的變化,目標也相形愈變愈大。在衝擊來臨以前,萬物有那一瞬間保持著原有的模樣。然後,眼前的世界爆炸了。

        故事一開始,就是以上這段具有衝擊力的畫面(描述),戰亂的殘酷、世界的晦暗,全都在此訴說了。我彷彿進入一個人的軀殼,用他的眼看到了自己所不曾親臨的景況,生動而鮮明。這是整本書裡最讓我有感覺的一段描寫。它,就是砲擊的影像。

        1922年,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首都塞拉耶佛發生了圍城事件,一圍就是三年又十個月。一切都毫無預警,突如其來的砲擊,一名大提琴手親眼見到街上排隊買麵包的人民在一瞬間被炸爛,屍骨無存,從此不復存在。死於這場爆炸事件的人們,也就是當時在街上排隊買麵包的人們一共是22名。事情發生的隔天起,這名大提琴手便每天於爆炸發生的同一時間,準時地出現在因為排隊買麵包而被炸死的人當時所在的地點,無視於周遭四處飛竄的流彈與各處散佈的狙擊手,進行大提琴的演奏。他要為那22位排隊買麵包的人演奏,連續22天,每天分別為一個人演奏。

        儘管現今大部分的國家都遠離了戰爭,但仍不時有國家面臨戰火的窘境,從前的戰爭讓從前的人了解到戰爭的可怕,與戰火為伍的日子,灰暗而陰沉,然而世上為什麼還時不時的爆發戰爭,難道從前的教訓還不夠﹖這著實值得深思。也許人們是健忘的,前人的教訓不足以讓他們了解事情的嚴重性。也許是捍衛自己的心過了頭。也許是過於狂熱。也許是野心。不管挑起戰爭的是什麼,我們都該好好想想,戰爭這個行為所代表的涵義。或許這樣的小說,除了傳達遙遠國度裡遭逢的不堪,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也提出的一個警告,要我們引以為鑑。

        書中對大提琴家的著墨並不多,但透過三個人的生活以他們的眼描繪出大提琴手的戰地演奏。一名女狙擊手、大約每四天就必須出門為家裡提水的男人以及在烘焙廠工作的男人。這三個人雖然是作者虛構的,但卻是當時成中很多人生活的縮影。有太多太多像他們那樣的人,大家都過著與死神為伍的生活,隨時都可能被流彈擊中身亡或者遭受到狙擊,身邊隨時會有人死掉或受傷,街上四處是屍體,他們只不過是個代表罷了。而我們,藉由文字的描述,看進他們的生活,接收到了他們的恐懼與憤怒,還有無辜人民的無奈。

        過著天天驚恐而徬徨的生活,隨著時間的過去,人們漸漸失去希望,然後發現自己記不起過去的一切,因為過去已經被現在所取代,過去是那麼的美好,現在卻是如此的悲慘。書中人物曾提出大提琴手演奏的目的何在,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多做解釋,然而不管大提琴手的目的是什麼,他悠揚的琴聲確實為人們喚醒過去美好與祥和,被無意遺忘的過往,重新短暫的回到人們腦海中,人們得以再次感受希望與平靜。在充滿絕望的境地裡,他的琴聲曾經為人再度帶來一點正面的感受,那就不枉費了。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fib&aid=308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