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17 16:32:23瀏覽195|回應0|推薦0 | |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而也是不可避免的過程~~~ 尤其在面對自己的至親~那種痛好深刻~~我很害怕至愛的父母終有一天會離我而去 到時的我是否還能處之泰然~~~我真的不知道 ------------------- 我長年生活在一座氣候慣性躁鬱的城市,像王家衛電影裡那棟情感豐富的公寓,動不動就哭得滿地是水。很多時候我總被雨水困在很多場所,被迫聽著雨滴彈射在各種物體上的聲音,有時慷慨激昂,有時絮絮叨叨,邊考慮著要不要再買一把雨傘,邊埋怨自己怎麼從未養成隨身帶傘的習慣。結果總在想著等雨變小些再說的漫長等待裡不耐,那首飄在母親床頭的歌曲就無來由的流洩出來:「你若欲友孝世大嘸免等好額/世間有阿母惜的囝仔尚好命/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阿母啊/已經無置遐……」 等雨變小的時間不斷延長,這首歌的副歌片段就會在腦中反覆播放,混雜聽見的雨開始變得很有感情,每一滴都帶著豐沛的情緒擊在我頂上的屋簷和腳下的柏油路。落雨聲把我拎回當時聽母親可惜自己來不及給外婆什麼的場景裡,好像反身向內觀看自己的記憶,我看著母親的神情,抱著和她一樣的遺憾。雨聲還在吶喊,〈落雨聲〉還在唱著。
【2010/07/16 聯合報】
台灣臨終照護 亞洲第一 "新加坡最近公布一份全球「臨終照護」品質排行榜,台灣排在全世界第14名也是亞洲第一。 民間團體表示主要原因應該是有健保給付,不過願意從事安寧照護的醫護人員太少,這是未來的一大隱憂。 80多歲的袁伯伯,因為癌症,這些年來進出醫院數十次,最後他和家人選擇住進安寧病房,讓專業團隊治療照護,走完最後一程。 這是紀錄片""在那之前我愛你""的內容,紀錄下病患與家屬,選擇進入安寧病房的掙扎心情,儘管國人對於安寧病房的接受度還不高,不過根據新加坡連氏基金會,委託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做的臨終照護調查,台灣排名全球第14名,同時也是亞洲第1名,長期推動臨終照護的安寧照顧基金會,也感到相當欣慰,希望台灣的下一步,就是能把臨終照護推廣到社區。 安寧照顧基金會表示,歐美國家的臨終照護是社會福利的一環,因此能夠深入社區,但台灣的臨終照護隸屬醫療體系,目前安寧病房集中在醫學中心和大醫院,而國內醫學教育體系目前沒有臨終照護的專業課程,因此投入的醫護人員,都得經由民間管道來進修。 醫界也透露,願意從事安寧照護的醫護人員目前並不多,因為陪伴病人最後一程,與醫護原先所學,搶救生命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因此即便是醫護專業人員,也需要安寧方面的教育訓練,不過台灣的優勢在於,有法源支撐,與健保給付,臨終照護其實已經有一定水準。 記者 薛宜家 林志堅 台北報導"
2010-07-15公視晚間新聞(臨終照護品質 台灣排行全球14名)
~~~~~~~~~~~~~~~~~~~~~~~~~~~~~~~ 如果有一天我們關愛的人瀕臨死亡,或許會出現一些不尋常的現象或症狀,本文將提供病人瀕死前各種徵象與照顧的相關訊息,讓我們更有能力來照顧所愛的親人,使所愛的人走得平靜而安詳! 使用象徵性的語言: 垂危者往往清楚自己不久人世,會運用某些象徵性的語言告訴親人(如旅行),希望家人作好準備,他們可能希望獲得死亡過程的知識,或向所愛的人表達關心。 只要簡單、明瞭且具體的說明,就可以使他們放心。若家人一再表示他們還是會好好過日子,往往會讓病人得到最大的安慰 疲倦與虛弱: 可能沒力氣翻身或睜開眼睛,沒辦法專心和人講話,有時整天在睡覺,慢慢進入無意識的狀態。 此時可協助病人翻身,按摩,不勉強病人下床活動或勉強叫醒病人。 意識改變: 對時間、地點、人物的混淆可能增加,或出現躁動、坐立難安這可能和腦部缺氧或代謝改變相關。 可以提醒他什麼時間?地點?身旁是何人,放柔和的音樂可讓病人舒服些,若未改善,可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 可能會看到或夢到對自己一生影響很大的人或事物: 例如看到已過逝的親友,病人可能藉此向人傳遞訊息。 用心傾聽,了解這些訊息對病人的意義,不要和病人辯論真假或為病人找理由解釋情境,視病人為幻想,如此可能阻斷病人表達內心世界的機會。 吞嚥困難: 若病人已無法吞下東西,家人仍餵他,反而會讓食物流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增加病人的痛苦。家屬需了解,減少食物和水的攝入是病人調適瀕死過程的一種方法;進食不足的脫水可以減少胃液的分泌,降低嘔吐的情形,有些病人甚至會覺得精神較清爽舒服。 當病人失去吞嚥能力時,只要用溼的海棉棒清潔病人的口腔內部,再用護唇膏護唇即可,病人不會感到飢餓。 有時會在呼吸時發出很大的聲音,稱為瀕死前的嘎嘎聲。 家屬常誤以為痰太多,呼吸困難,想為病人抽痰,這是因為病人口腔內有分泌物或肺部有粘液,無力咳出所發出的聲音,有些人在死亡前約48小時出現這種聲音。 只要把病人的頭部抬高或側睡,就可使呼吸聲變小,也可用棉棒將口腔分泌物清出,事實上病人不會因此而感到痛苦,抽痰反而會增加病人的痛苦。 病人臨終前呼吸型態會改變 可能會張口呼吸,呼吸的速度和深度呈現不規則,有時很快,然後漸漸慢下來,甚至停了10-30秒,有時候呼吸好像在嘆氣,有時很用力,然後變得無力,斷斷續續,最後停止。 這些是病人臨終前一個重要的指標,此時可依習俗給予死亡準備。 當死亡臨近時,視力會漸漸模糊,疼痛和不舒適的感受可能會減輕一點。 此時可和醫護人員討論調整用藥,不能因病人無法表達就停止用藥。聽覺是最後消失的,可坐下來和病人握手,說些對病人感謝、道別和安慰的話,讓病人能安心離去。 每個病人臨終期的長短和瀕死前的症狀都不一樣,可能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前,就出現一兩種跡象。如果在出現這種跡象時,醫護人員盡力控制病人的不適,家屬也做好準備,同意讓病人走,病人會走得安詳而平靜。當面對自己所愛的人即將死亡時,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很殘酷的。然而,過去你面對死亡的經驗,是決定你現在如何處理的重要條件之一。多了解自己面對死亡的感受,想像臨終者的感受,與他坦誠溝通,多給他一些選擇和自主權,如此病人即使逐漸失去身體的功能,仍能擁有內在的尊嚴。 http://www.chimei.org.tw/left/left02/leaflet/1024-web-H&Einformation/DP_others/3003_09.htm ~~~~~~~~~~~~~~~~~~~~~~~~~~~ 臨終照護 「安寧病房」 尊嚴走完人生記者:范文欽 鍾德榮 台南 報導 在台灣,每4個死亡的民眾,就有1個是因為癌症過世,每8分鐘就有一個新的癌症病例被發現。然而,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之後,如果沒有治療痊癒的機會,是不是就得孤獨的面對死亡?這答案可不一定。帶您到臨終病患居住的安寧病房,他們用歡樂和歌聲讓自己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醫院義工:「咱若打開心裡的窗。」 跟著節奏拍手,臉上帶著微笑,60歲的阿嬤因為罹患癌症,住進安寧病房,義工們帶著點心和歌聲來到床前,阿嬤更是笑開懷。 像這樣的歡樂歌聲,在一般病房並不常見,再仔細看看這裡的佈置,也很不一樣。 天花板上的吊飾和護理站前的小玩具,都是癌末病患用最後的生命親手打造,讓醫院更加繽紛。臨終病患家屬許太太:「我們剛進來就想說,這是在等死的地方,結果來這邊覺得不是,這好像一個家的感覺,不會覺得說我是在醫院,有時候我睡覺睡一睡起來,嘿..我是不是在家裡,我們就想說來這裡就是給他一個很有尊嚴,很有尊嚴的離開。」 追求尊嚴、不要無謂的急救插管或電擊,這樣的觀念和不斷從安寧病房散發出來的寧靜安祥,讓這位罹患肺癌、正在進行化療的吳先生,深深感動。癌症病患吳先生:「你想想,一個人插那麼多管子,是不是感覺到很痛苦?所以想說如果真的到那種地步,我覺得應該可以接受安寧病房的照顧。」 如果疾病無法治癒,生命就要抵達終點,多一點陽光,少一點痛苦,也許對病患跟家人都不會留下遺憾。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