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7/17 09:30:49瀏覽229|回應0|推薦1 | |
.是歷史的關鍵註解 蔣介石日記(1917 ~ 1972)自2006年開始,已於美國胡佛研究院陸續公開,全球學者專家紛往審閱、研讀,掀起一波波蔣介石研究的熱潮。而1945年到1949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翻天覆地巨變的五年,這段期間的日記,更受矚目。 親歷這五年巨變的郝柏村,1949年後,歷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國防部長。並曾於1965年到1971年間,擔任總統府侍衛長,親炙蔣介石多年。近年來,幾個問題常在他心中盤旋:為何國民政府要接受雅爾達密約?馬歇爾調停國共紛爭為什麼會失敗?為什麼堅持動員戡亂?為什麼國軍在軍事戰略上,始終犯同樣的錯誤而不知調整? 向歷史提問後的反饋,以及對公開日記史料的深掘,促成郝柏村以四年的時間,寫下近二十萬字「解讀」蔣介石日記的外交與軍事紀錄,將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五年的軍事與談判失敗過程,對比當年的沙場經歷,以及與日記所及人物的互動、軍事外交的見解等,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在硝煙彈雨中,重建兩岸分野的關鍵時點。 一九四五 ~ 一九四九蔣介石總統歷史照片 【第一部】代價高昂的勝利:一九四五年 【第二部】民主世界的失敗:一九四六年 【第三部】全面內戰的變局:一九四七年 【第四部】國民黨節節敗退:一九四八年 【第五部】大陸的全面赤化:一九四九年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總結 出版者的話 當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於二○○六年開放《蔣介石日記》後,立刻引起全球重視,尤其華人世界的學者與讀者,都設法要先睹為快。當「天下文化」知道可能有機會出版《蔣介石日記》時,立即成立了編輯策畫小組—包括高希均、王力行與吳佩穎。 在長達五十七年(一九一五一九七二)的蔣介石總統日記中,台灣讀者最關心的,當然是那生死存亡的關鍵五年(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經此五年,對岸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視中華民國已經消失,但中華民國在台灣經歷了風雨飄搖,又繼續存在發展,且創造了世人稱讚的「台灣奇蹟」。因此對這五年的探究,誠如胡佛教授所言:「當然是歷史上的重中之重,而能夠開啟這一歷史之門的鑰匙則是《蔣介石日記》。」日記是逐日所記,最能反映蔣總統對各種人物、事件、政策及情勢變化的評估與決斷。 極為難得的是,郝柏村先生以四年有餘的時間,逐日摘記有關軍事與外交的部分,並加以註釋,寫成《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共五冊,一年一冊),計六十餘萬字,析論蔣總統「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這實在是中華民國從大陸到台灣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段歷史。 郝先生不僅是大轉折的親歷者,並且擔任過蔣總統侍衛長六年(一九六五一九七一),後更出任參謀總長、國防部長及行政院長,為陳誠先生之後,第二位「出將入相」者。這些經歷使他的摘註,增添了廣度、深度及歷史現場感。 郝先生摘註的《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其日記原文摘錄,是經過蔣方智怡女士同意的。萬萬沒有想到,當這套書將於二○一○年十二月上旬出版時,突然在報上讀到蔣友梅女士委託律師指出:蔣公日記的「著作財產權」,為蔣家「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未經所有繼承人同意下,切勿出版或發行侵害著作權。稍後我們也收到律師轉來的信件,提出同樣的說法。 面對出版前夕的這一意外,郝先生有一段沉重的表述: 我少年從軍,十九歲自陸軍官校畢業,便投入對日抗戰。這一生經歷的戰役事蹟,在歲月流轉裡,戰場的血淚與呼嘯聲已成歷史,凍結於史學研究者的文字之間。然而,在我腦海裡,這一切絕不僅是研究文字,而是鮮明的昨日記憶,我的親歷,讓我看見了現代人回顧這段歷史的謬誤與問題,這也是我為何以四年有餘的日子,每日四小時以上,親手筆錄《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五冊共六十餘萬言的初衷。這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的大事,也是全中華民族所關心的事,卻因家屬之一對著作權的爭議,使這套摘註本也難以發表,我深感遺憾。 在蔣氏家屬對《蔣公日記》著作財產權的爭議尚未解決前,郝先生與「天下文化」共同決定:本書暫時不包括日記的原文,但郝先生所撰述的其他文字,則一次予以發表。同時要說明的是:這本書的出版,未有、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資助,我們也從未有此念頭。 一旦著作權爭議解決,「天下文化」將立刻出版包括蔣總統日記的原文,來彌補本書的缺憾,以及郝先生內心深處的失望。 自辛亥革命以來,中華民國歷經的苦難已過,然而歷史殷鑑不遠,我們在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的台灣,縱使出版《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面臨諸多困難,但是身為出版人的使命感,將盡一切努力,促其早日問世。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