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辟支佛、緣覺佛
2013/12/21 21:57:17瀏覽1992|回應0|推薦2

@辟支佛、緣覺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緣覺佛

(相關資料取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辟支佛[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9F%E6%94%AF%E4%BD%9B  ]

辟支佛(梵語:प्रत्येक बुद्ध Pratyeka-buddha,巴利語:Pacceka-buddha),佛教術語,其梵語音譯為缽剌翳迦佛陀,俗語音譯為辟支迦佛陀,或簡稱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譯為獨覺。是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教導而獨自以智慧悟道,進而修行直至證阿羅漢果但不教導世人之人。


緣覺[from: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7%B7%A3%E8%A6%BA ]
 緣覺或因緣覺(佛教術語)是觀修因緣法(如十二因緣法)而成就辟支佛果的人。他們煩惱的現行已斷盡,可於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永不受三界生死輪迴之苦。《大智度論》將辟支佛區分「獨覺」和「因緣覺」。

緣覺乘:
 
大乘佛教認為,從迷到悟的方法與過程可比喻為「乘」即載運修行的人車子,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但並不完全等於覺行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緣覺乘行者觀察十二因緣等法而覺悟,而聲聞乘弟子聽聞佛陀教說四聖諦而思惟修證覺悟,二者合稱為二乘或小乘。大乘為要覺悟解脫成佛的菩薩乘,菩薩要修行六度波羅密,累積聲聞、緣覺所沒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如來十力」,三者總稱為三乘。也有再加上一般世間善法善行的人乘、天乘,統稱為「五乘共法」,是載運眾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
 
緣覺與獨覺之差別:
 
漢傳佛教天台宗區分緣覺和獨覺:
 出生於無佛之世,但因過去世亦是聞佛開示因緣法的道理,而於此世開證得解脫,成就辟支佛果證者,稱為獨覺。

而這樣雖然經過許多劫親聞佛說法,卻不在佛世開悟者,不願在有佛在世為自己之師,不願有佛在世時勝於自己,一心想要在無師及無敵的情況下而開悟,稱作是獨覺種姓的人。
 出生於佛世,在佛座下聽聞佛開演因緣法的道理,觀察思惟而得道證悟者,稱為緣覺。一般而言,佛世時的佛弟子由於皆聽聞佛說法而得覺悟,但許多聲聞弟子也都同樣聽聞了佛開示的因緣法的道理,所以也都算是緣覺。


附之一 :
阿含經記載[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9F%E6%94%AF%E4%BD%9B ]
 
《阿含經》記載了辟支佛的修行方式,如《增一阿含經·壹入道品·六經》: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世尊遙見迦葉來。世尊告曰:「善來!迦葉!」時迦葉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並受衣裳。」
 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

附之二:
註釋與引用[ from :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7%B7%A3%E8%A6%BA ]
 
1.龍樹《大智度論》:「云何分別聲聞辟支佛。答曰。道雖一種而用智有異。若諸佛不出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故。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如一國王出在園中遊戲。清朝見林樹華菓蔚茂甚可愛樂。王食已而臥。王諸夫人婇女。皆共取華毀折林樹。王覺已見林毀壞而自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思惟是已無漏道心生斷諸結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飛到閑靜林間。如是等因緣。先世福德願行果報。今世見少因緣。成辟支佛道如是為異。
復次辟支佛有二種。
一名獨覺。
二名因緣覺。
因緣覺如上說。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獨覺辟支迦佛有二種。一本是學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羅漢。名為小辟支迦佛。與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羅漢者。
大辟支佛亦於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為大辟支迦佛。」
 
2. 《瑜伽師地論》卷34:「云何獨覺種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
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
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

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CBETA, T30, no. 1579, p. 477, c6-14)
 
參考書類:
 大寶積經卷二十八
 大智度論卷十八
 大乘章義卷十四
 成佛之道/印順導師著/妙雲集
 法華玄贊卷二
 盂蘭蘭盆經疏卷上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

附之三 :
參見[ from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9F%E6%94%AF%E4%BD%9B  ]  十二因緣; 緣覺
 
參考文獻: 麟角喻辟支佛因緣《辟支佛因緣論》(《大正藏》 No. 1650)
 
參考資料: 
1.遁倫《瑜伽論記》:「獨覺地。若依梵語。名鉢剌翳迦佛陀。舊雲辟支。訛也。此雲獨覺。初發心時亦值佛世。聞法思惟。後得道身出無佛世。性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
 
2. Pacceka Buddha in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Tipitaka, der Pali Kanon des Theravāda-Buddhismus. [2008-10-24] (英文).
 
3. 龍樹《大智度論》:「云何分別聲聞辟支佛。答曰。道雖一種而用智有異。若諸佛不出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故。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如一國王出在園中遊戲。清朝見林樹華菓蔚茂甚可愛樂。王食已而臥。王諸夫人婇女。皆共取華毀折林樹。王覺已見林毀壞而自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思惟是已無漏道心生斷諸結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飛到閑靜林間。如是等因緣。先世福德願行果報。今世見少因緣。成辟支佛道如是為異。復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因緣覺如上說。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獨覺辟支迦佛有二種。一本是學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羅漢。名為小辟支迦佛。與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羅漢者。大辟支佛亦於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為大辟支迦佛。」
 
4.《雜阿含經·六〇七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中阿含經·念處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若有未來諸如來。……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5.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云何獨覺習。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

 6. 《分別功德論》:迦葉所以用滅盡定力最勝者,以迦葉本是辟支佛故也。夫辟支佛法,不說法教化,專以神足感動,三昧變現,大迦葉雖復羅漢取證,本識猶存,向所錄八萬四千眾德,能所感功齊迦,難曰:「迦葉以本是辟支佛故稱其勝,此等羅漢復是辟支佛耶?」答曰:「雖非辟支佛,遍習滅盡定,其力是同,以是故言:「迦葉眾僧眾生福田也」。」

 

南無緣覺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_()_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iglfs&aid=1006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