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睹物思人(續)
2010/11/01 11:20:58瀏覽375|回應0|推薦11

睹物思人(續)

引用文章:溥新師兄:2010/10/16訓文共修小記 道中革除迷信 不談矜奇怪異 

    末學當時感於某些修行者執著真假之辨,而落於法執,定自己所認知的一邊為真,認他人所知的為假,分別心於焉建立。

    末學當時如是感受,若能離真假,方是摩訶不二。末學引用了琉璃帳大德的文章:陶淵明與蘇東坡的原,說明了有形世上的一切,是各種元素的聚散,因此琉璃帳大德引用原文更有意思「也許我們身上的鈣,曾經組織了釋迦牟尼佛的骨;我們身上的鐵,曾經是耶穌基督的血;我們流出的淚水,曾經是凱撒大帝的汗液;而我們身上的氮,卻曾經構成了希特勒、史達林或者毛澤東的心。」

    照著這個思路,追根究柢的思惟,那些修行者認為是寶物的舍利子,是某個聖賢在娑婆世界分段生死中,一時所擁有的四大所留下的紀念物,這個紀念物也是元素的聚集,與您我身上現在的元素無有差別。既然如是說,這些紀念物無有差別,那又何必須要特別尊崇呢?

    尊崇這些紀念物是另有用意的,是要藉著這些,令後續的行者對這些聖賢先行者,起思慕的心,而能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願,也藉著這些紀念物能鼓勵後進奮發不懈、精進不已。因此這個藉用的過程,末學將之歸入「睹物思人」的作用。

    這個「睹物思人」的作用到處都有,因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生命學習者成就生命的材料,有的生命學習者今生的功課是處理「情」,那這位生命學習者就在這方面遇到許多狀況,而上蒼總希望生命學習者在這些狀況中理解生命,透過這些狀況提煉出她所見到而且趨近諸法如宜的生命法則,若以「情」來說,能從私情擴大到生命整體的大情,隨時以有情的覺者,行有情之事。

    上面說的是借物引人學習,借人的情事引人學習,這些物、人只是憑藉而已,皆是「假」借,而目的是引生命學習者的生命成熟,這才是「真」實。

    同樣的理則,當我們將之放在「法門」上時,道理也是一樣。各種法門皆是「方便」,生命成熟才是真實。當如是懂得這個時,恍然大悟,觀自在菩薩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果然說了真高明的話:「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十二因緣沒有、四聖諦也不是,觀自在菩薩隱約的問聽眾,這些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法門」都不是,都沒有,那麼「哪個才是真有的呢?」

    這時,當我們肯如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做個「思法者」。我們就能用盡一切方便法門,而不被任何法門所執,離一切虛幻,而進入生命的實際。這時就無真假的問題存在,我們可以不受綑綁的善盡生命的功用。

    說了這麼多,這段野人獻曝與溥新師兄的貼文到底有何關聯?貼文中有一段「20101016  濟佛訓文「不談矜奇怪異」與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同樣的不是否認神蹟,但也不鼓勵,甚至以這句指出「這不是修人修學的重點」。以追根究柢的態度,繼續問自己。那些「神蹟奇事」不是重點,那麼重點是什麼?觀自在菩薩不是也問過舍利弗了嗎?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455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