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識成智〈二〉
2010/06/14 13:30:59瀏覽3006|回應1|推薦12

轉識成智(二)

    如何確認轉識成智?理上從《六祖壇經》智通參訪惠能大師這段來領會。

第一、轉識成智不離見聞緣。如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轉識成智,是意識心對自己所處之一切事物起「感受、領悟、覺醒」。感受,不離見聞覺知;領悟,是觀念的轉變,是生命層次的提升;覺醒,是付諸行動,我所應作,所不應作。因此說轉識成智不離見聞緣。  

第二、若於轉處不留情意。意識心常有所取捨,有所執著,因此不能如實知生命的意義。意識心所建立的種種見地,長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法相;果位想」。因為所建立的見地住於「私」情,不符合生命的法則,因此無法解脫自在。然真轉者,常在自己的心裡去「私(我)」,發現生命實相,離所有外相,常「自見己過」,而慢慢更新所有的舊見地(這個過程很長),而進入生命整體,進而從一切人事物(包含現在以及過去世所有的經歷),提煉出在世間應遵循的「生命法則」。

                    如《佛本生經》佛陀在世時,常從自己過去生種種的經歷中,提出「生命法則」來開導遇到困境的弟子。現今每個自悟自度者也是這樣,在自己的經歷中,起初是陷溺、苦惱、中間是領悟,不斷的度自心眾生,看到了自己可以修正自己的地方,最終是覺醒,而建立了趨近「諸法如義(宜)」的見地。

       請延伸閱讀:在大愛中釋放自己情惑空空過日子湛然寂光        

第三、四智本心明。意識心依「舊見地」處理事情,表現出來的就是「貪嗔痴慢疑」,這稱為無明。當修行者開始「轉識成智」,他的學習過程首先是在某件事的見地上「一點突破」,進而將這更新的見地「觸類旁通」,點連成了線,繼續擴大而形成了面。但此時尚不能稱為「心明」。

                    這個「心明」是說這位修行者,長期的如是突破再突破,最後終於理解,他自己的意識心的見地與「不二之能」接近,他的意識心完全是「自性菩提」的複製品,他的意識心能「如實知」一切法,願意依「生命的法則」行事為人。這個說法在基督教,使徒保羅稱之為「不隨著肉體,而憑著靈活著」,又稱為「模成神兒子的樣子」,而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將這個說成「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而在佛教的說法,過程是行菩薩道(覺有情的道路),成就時稱之為(成佛)「大覺悟者」。         

                    心明,就是持續察覺能如實明白一切之意。修行人在世間,有一種現象是正常的,就是一直發現自己還是有不足之處。如《金剛經》佛陀讚嘆須菩提為第一阿羅漢,然須菩提卻從不作是念。因此,若有修行者自認已經完整的「轉識成智」了,那可能只是行百里路半九十而已,或者只踏出幾小步而已。 

【註】《六祖壇經》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因果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  終亡染污名 (:)

敬請延伸閱讀:轉識成智(三)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4127756

 回應文章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歷練
2010/06/14 17:31

剛接觸宗教 就對六組壇經很感興趣

每次讀它  見解都不同   十幾年下來  仍無法有更深入的體會

反而是不上班後再人生的回顧裡面  兩相對照

終於有跳躍式的領會

只有完全放下自我的汙染

以平等心去看眾生 觀察宇宙人生

才會發現以前的自己有多麼的痴呆

水天(servant) 於 2010-06-17 11:04 回覆:

禮敬靈婆菩薩同學平安喜樂

現在的您與從前大不相同,關於六祖壇經心得,有這兩處可以參考

第一、六祖壇經心得(1)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162

第二、六祖壇經心得偶記1.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共110

末學  水天  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