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送行者--入殮師」觀後感(一)快樂頌與送行者
2009/06/12 11:25:47瀏覽986|回應0|推薦11

「送行者--入殮師」觀後感(一)快樂頌與送行者

        利亞同學看電影「送行者--入殮師」非常感動,所以與末學分享,要末學也看。因此我也開始看了一次,果然大有深度。

        末學現在看「送行者--入殮師」第二次,每一段以及對話都深富意義。末學找到幾個題目

1.片首的叮叮兩聲是類似引罄的聲音,但非引罄。

2.大悟回想孩提時代不覺得那麼冷〈顯然現在的察覺敏銳一點〉,後面那句話重要107〈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其實生命就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中顯出許多溫馨與意義。但若無慧眼,每件事都沒意義皆平淡無奇。

3.整個影片以自盡死者--止夫為開端,止夫是個角色認同的隱喻?這一世首先要確認角色,不是嗎?然而,角色多重,影響的因素也多,止夫的母親卻有著嚴厲的個性,止夫的父親卻有著溫柔的個性,個性與外表是可以差很多的。但是無妨,因為這就是「摩訶--性空」包含一切對立,整體存在。到了接近片尾,止夫的入殮完成,止夫的父親以跪禮來表達感恩,說:「他〈她〉真是我的孩子」這段很有意思,所以這個是主軸--對複雜的自己的察覺與認知。

4.樂團演奏的曲目--快樂頌【註】,傳達了導演的整個思想--每一個不同的角色都在生命整體中歡愉〈雖然表面看到的是送行〉。

 

【註】

快樂、美麗、神樣的花火/天國的女兒/醉在火燄裡/~天國的唯一真神/我們來到您的聖殿座下/您的神力在一次統結合了音風潮撕裂的一切/四海之內皆兄弟/只要您的溫柔雙翅觸及。」

「凡在這場大賭中獲勝者/能四海之內皆兄弟者/凡能找著善良女子者/也讓他加入歡頌/是的,凡那能教人世界有一靈魂屬於他的/還有那從不曾有過的,讓他從這群人身上偷去哭泣。眾生皆飲喜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諸善諸惡/跟隨在她玫瑰織起的甦醒中....

    這就是貝多芬《 快樂頌》的歌詞,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的性格,即使他創作此曲時已步入晚年,但是他在歌頌自然、人性的美善時,還是如此的性格強烈,熱情奔放,讓這段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成為具有鼓舞人心效果的音樂。

     歌詞是貝多芬引自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同名詩作,該詩出版於1785年,是當時德語地區很受歡迎的作品。貝多芬則早在1792年就想過要將該詩譜曲。

     他曾在1793年寫一封信給格勒的太太夏綠蒂,表明自己想將該詩譜曲的意願,但卻一直抓不住該如何表現才能彰顯此詩的崇高理想。在1808年和1811年嘗試過後,又延宕了10年,為了這首詩,貝多芬寫了不下兩百首的《快樂頌》主題。

     這首《快樂頌》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的主題曲,這也是音樂史上,第一次有人在交響曲中放進合唱團、獨唱家的作品。《快樂頌》這個樂章在原曲中非常的長,一般我們唱的只是樂章的主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303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