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3 00:10:06瀏覽1568|回應0|推薦6 | |
以下文字,是有關「香道」少見的不錯見解。既然香巷在推「香道」,網海搜得相關珠璣文字,既收藏也分享。當然更希望與眾交流,若得迴響更佳...
聲樂、藝術、生活家 劉良佑重建香道 品香是什麼?又是品什麼香呢?這裡的香指的可不是人造香水,或一般拜拜時燒的香,而是天然上等的香木,文物專家劉良佑說,在古代,品香是專屬貴族的品味休閒,香文化甚至比茶文化更接近佛教核心,並在中國源遠流長。 文/林姿舟 攝影/潘人維 「隨時都要有放得下的閒情,偶爾揮霍一回時光、奢侈一下想像,這才是一個起碼的人生。」鑽研香文化多年的文物專家劉良佑說。不過,香道這種「起碼的人生」並非人人可為,就連在古代,品香都是專屬貴族的品味休閒。劉良佑耙梳文獻、實地探訪眾多香木、香料出產國度以及文物遺址,對香文化在中國的源遠流長,格外有深刻體認。 融品香藝術於生活樂趣 悶香在技術上是利用香炭中炭火熱度,利用溫度的變化,揮發出迷人香氣 劉良佑指出中國人並不喜歡講道。他說:「道是很瀟灑的、道是很自由的,道也是講求均衡,道是個陰陽概念,也是人生的道理、人生的一條路。」中國人不太把技巧的東西說成道,但日本人喜歡,例如武士道、劍道、茶道…日本人講究方法、儀式;中國文化上也有這種儀式化,但中國人不大喜歡把儀式化說成道。 一般外界多以為「香道」源自於日本,其實是中國人所發明的,資料可查自宋朝品香即為文人雅士的一種休閒活動,有幸今日隨物質生活的提升亦帶動精神生活的昇華,開始有一群現代的雅士因沈醉沉香之美而推廣品香的活動,將品香藝術融於生活樂趣中。 說到「休閒」,劉良佑指出,其實自古以來,人類精神文明的精緻化,無非就是靠一個「閒情」來經營。而一個人奮鬥一生,也只不過盼望晚年餘生,能得個閒雲野鶴的養老日子。蘇軾詩:「賴有高樓能聚遠、一齊收拾與閒人。」就是此意。否則就是貴為皇上,一生辛辛苦苦到死都不得閒,那麼追求到再大的榮華富貴,也不過是別人茶餘飯後的一段「閒話」罷了。 不過古往今來也有不少智者,懂得隨時隨地偷得浮生半日閒的道理,找機會享受閒靜安舒的生活品質,所以不管是貴如十全的乾隆皇帝,亦或者是市井小民,若一定要等到大限臨頭時再來懊悔,人生豈不是太可惜了! 各方修行者奉為聖品 「香是全人類都喜歡的東西,」劉良佑舉古埃及為例,法老用香來敬獻他的神。中東小亞細亞一帶也相當喜歡用香,阿拉伯文化中,香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諸如香油、香膏皆是其日常用品。在他們的社會裡,只有低階層的人才不用香。 他指出,香文化在宋代蔚為高峰,晚唐則已盛行,涉及用香的唐詩至少有102 首以上,法門寺出土眾多香具更是明證。劉良佑指出,品香絕不等同於燒香,「香席」也稱為「坐香」或「課香」,所謂「全在爐煙未發時」,香席中的品香技術,是藉由巧妙操控香灰中炭火的熱度,利用溫度變化,讓棋楠香木在不著火、不出煙的情況下,揮發出種種不同迷人香氣,不但會在生理上產生鎮靜或興奮的作用,也會在心理上令人感到幸福、甜美、深沉或種種神祕冥想的境界,所以被各方修行者奉為聖品。佛教中也認為用香有助於修行。 比茶文化更接近佛學核心 劉良佑更指出,其實從經典義理來看,香文化比茶文化更接近佛學的核心,這是研究所有古代中寺院中的地宮文物,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也因為好香的氣味一遇熱度就揮發變化極快,從「頭香」「本香」到「尾香」時間很短,劉教授指出,香席最忌熱鬧粗俗,不以人多為尚,至多四人,向左邊傳香,才能把握香氣變化的時機來品香,而長者必定是坐在最能品到頭香的首席,末席的後生晚輩想品「頭香」,可望而不可及。 「莫言菊月,寒露香席,散慮忘情,探究心性」,「香文化」在一般人看來似熟悉又陌生,誤解尤其大,文物專家劉良佑指出,成立香學研究會,正是要「撥亂反正」。古人也有精緻品味的休閒生活,北宋早就稱點茶、插花、鑑古、品香為「四般閒事」,然而,四般閒事傳入日本發展為茶、花、香、書「四道」,在中國卻反而只有茶與花流傳下來,品香之道早已失傳許久。 品香調氣提升智慧 儘管近年似乎「玩香」的風氣漸漸興起,有錢有閒的人視為時尚新潮,投入研究香文化多年的劉良佑,卻期許能經由推動香學研究,重新喚起香文化直指心性的美學深層義涵。劉良佑坦言,比起品茗飲茶市井小卒皆可為,品香「有很高的門檻」。能入品之香,宛如翡翠中的「冰種」、珠寶中的好鑽,一小丁就價比黃金高,價格不菲,自然也非得金字塔尖才能入手;有錢卻也只是基本,「香席」在品香之後傳寫「香簿」,一出手就能立見書法功力、詩文造詣與心性的品級高下,真是非比尋常。 原本不喜寺廟煙霧裊裊的感覺,沒想到品香著重的第一要件就是「不出煙」,而從高級香木經熱爐灰引出的寧謐香氣,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幻化豐富的轉變,更是引人入勝。 品香對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外觀氣質有絕對的助益,在這功利太過炙熱的社會,不妨利用品香靜下來調調氣息,提升自己的智慧。 (全文請詳見禪天下雜誌 NO.58)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