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聞詩自芬芳,芳香詩學
2007/10/30 12:48:21瀏覽593|回應0|推薦1
 這幾日重新閱讀《芳香詩學》這是本文學但也具備了研究芳香花草植物這領域的參考價值的書籍,作者除了有相當的文學底蘊,對於芳香花草領域也多所涉獵,應該也是玩香高手,可以說做足相當功課以成書。讀詩有讀詩的樂趣,也很夠格當作煉香的工具書。不時得汲取不同向度的好文馨香用書,是精神食糧也增長煉香功力說。

以下篇幅節錄作者 奚密在聯合文學223期一文【閱讀女人】芳香年代,實際上此文有許多內容也出現在這本詩學裡,寫的相當好,可以開啟文學性芳香感官也同時提供芳香領域學理與知識,不同時刻再次閱讀都能汲取不同芬芳氣息呢。有聞詩自芬芳...


Emily Dickinson: 生為一朵花,是多麼重大的責任啊!

 你知道埃及艷后乘船親迎安東尼將軍,巨帆是茉莉油裡浸過的嗎? 你知道漢武帝夢見李夫人送他蘅蕪,衣枕沁香歷月不歇嗎?你知道匈奴王亞提臘(Attila)向羅馬索求三千磅黑胡椒作為贖金嗎?你知道曹操最愛九層塔,曹 丕最愛迷迭香嗎?你知道拿破崙馳騁戰場之際仍全身遍灑古龍水嗎?這些叱吒風雲的歷史名人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香」的俘虜!
 科學家告訴我們,每 個人每天平均呼吸兩萬三千次。吸進的分子,透過鼻腔和皮膚,很快侵入我們的腦部和循環系統。鼻子上端有五百萬根神經末梢,它們將氣味送到主管原始本能和記 憶的中腦周邊系統。而皮膚則將氣味送入血管,周遊全身。將大蒜油抹在腳底,不要二三十分鐘,你的呼氣就會有蒜味。嗅覺所產生的生理,心理,和藥理反應,不 由得你不信!
跟視覺或聽覺相比,嗅覺經驗存留的時間較長。它不像畫面和聲音,不需經過主管思維的外腦皮層,而是一種直接的化學反應。跟味覺相比, 嗅覺所及的範圍要廣泛得多。味覺只管甜,鹹,酸,苦,其他的味道其實是「聞」到而非「嚐」到的。一般人可以分辨三千到一萬種氣味,卻只能分辨兩千種顏色。 跟觸覺相比,氣味的空間限制要小得多,流動的距離要遠得多。即使空氣中只有兩百萬分之一毫米的香草精,我們都可以聞到。
 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氣 味,當你意識到它的存在時,它已經深入你的內部,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氣味撩起原初的感覺,喚醒當時的記憶,讓你情不自禁,無從設防。這個現象被定名為 「普魯斯特效應」(Proust 是法國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另一位現代大師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也說:「沒有別的能像氣味那樣完整地讓往昔復活。」中文用花香「撲鼻」,香氣「襲人」等意象來比擬氣味的力量,頗為傳神。
 在我 們的生活裡,沒有無嗅無味的空氣,正如沒有無塵無菌的空間一樣。自有人類以來,就不曾停止過對「香」的依賴和喜愛。原始人覓食,求偶,自衛,都有賴於辨別 氣味的能力。而人類對香的使用,至少已有六千年的紀錄。古埃及,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都有豐富的「芳香文化」,留下許多關於香花香草香菜香料香油 的神話,典故,藝術,民俗,和研究。
 在人類文明史上,「香」最早的來源和功用是宗教。所有的原始民族都懂得焚香禮拜,向上蒼祈福。這從字源裡可 以看出。英文中的perfume,不僅限於「香水」,而是廣義的「芬芳」的意思。它來自拉丁文:「通過煙霧」per fumum。天上的神明聞到裊裊香氣,滿心歡喜,才會保佑人類五穀豐收,無災無病。
 類似的情況在華夏文明裡也可見到。中文的「香」,從「禾」從 「甘」。古代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五穀,中國人用它來煮飯釀酒,進獻祖先。《詩經》裡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周朝人的始祖后稷,稷是麥,泛指禾黍,「后稷」就是農 神的意思。他教人民耕作,也教他們祭祀(〈生民〉)。祭祀時除了獻上牲畜,還有穀物釀的酒煮的飯。所謂「有飶其香」,「有椒其馨」(〈載芟〉),形容祭品 的甘美香醇。祖先享用後,「既醉既飽,福祿來反」(〈執競〉)!
 幾千年後的今天,香的宗教功用並沒有消失。不管是佛寺還是教堂,仍保留了上香的 儀式。(中文裡的「香客」,「香案」,「香堂」,「香錢」都源自這個文化語境。)除了宗教,「香」廣泛地使用在生活的其他層面,和食衣住行之所需有密切的 關係。香花香草香菜香料香油,既是人類飲食的主要來源和要素,也具備醫病療傷,消毒保健,清潔衛生,調息按摩,美容養顏,庭園設計,美化環境的用途。
  「香」固然有的來自動物,例如麝香(musk,鹿的一種)和龍涎香(ambergris,抹香鯨),但是絕大部分來自植物界。它的來源非常豐富,植物的每 個部份──花,葉,根,莖,種子,果實,樹脂,樹皮──都含有或多或少的精油。不管是新鮮的花草,乾燥保存的花草,還是提煉出的精油,都有各種實用和美學 的價值。在十九世紀末現代化學發達以前,「香」的材料全部是天然的。但是,今天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充滿了人工製造的香味:牙膏,肥皂,洗髮精,髮膠,面霜, 化妝品,香水,洗衣粉,洗碗劑,甚至信紙,信封,郵票,書籤,墨水……不管是顏色還是氣味,這些合成香遠遜於天然香,而且沒有醫療的功效。
 一九 二九年法國化學家賈馥斯(Rene Maurice Gattefosse)在一次實驗裡手被燒傷。他立刻將手浸在實驗檯上的一罐薰衣草(lavender)精油裡。出乎意料的是,炙傷很快就癒合了。這個親 身經驗啟發了他研究精油的興趣,並發明了「芳香療法」(aromatherapy)一詞,用科學的方法來了解由植物提煉的精油。二十世紀八○年代初以來, 「芳香療法」日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及學術界和工商業界的重視。今天,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精油就有六十種之多,常用的約二三十種。相關的用品從香燭,香爐,香 囊到香霧器和香譜,不可勝數。古老的「芳香學」以多采多姿的風貌重生。
 芳香文化在人類歷史裡無孔不入;它涵括了宗教,醫學,文學,藝術,科學, 經濟,政治,外交等層面。它既是物質文明,也是精神文明;既訴諸感官,也觸動心靈。它既具有多元的實用價值,也體現恆久的審美尺度;既平凡,又神秘;既具 體,又抽象。芳香文化是人類和自然環境最古老最親密的關係。正如嬰兒出生不到一個禮拜就可以辨識母親的體味,天然香讓我們重溫大地之母的慈愛。一株草,一 朵花,一粒種子,一顆果實,都是大自然的賜予,值得我們珍惜。「天涯何處無芳草」,人間處處有馨香!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entiye&aid=133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