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11 00:03:43瀏覽4855|回應23|推薦266 | |
撰文╲攝影╲廚藝:段玉瑩 圖文所有,翻拷必究
雞廚料理之「素在好健康-椒麻拌干絲」一文,2012/07/13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生活天氣│貼心下午茶。^_^本文於2012/09/08,發表於人間福報-蔬食園地B2版。 記憶的味道,有著幸福的感覺.... 當一股懷舊風襲捲台灣之際,如2008年《光陰的故事》電視連續劇火紅吸引群聚電視機前,就算沒能按著定時觀看,也能從重播中如常收播,更因網路科技,這一股眷村風也在國際華人圈展開繼楚留香後的風潮。 同時期暢紅的還有賴聲川/王偉忠的舞台劇《寶島一村》,除了在台巡迴演出,更一路演到中國大陸。 一個是電視連續劇,一個是一氣呵成的舞台劇,兩者同樣落在動盪不安的新移民時代,灰白的水泥牆上寫著斗大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反共抗俄;殺朱拔毛,小心匪諜,當然還有人人熟悉的國民生活須知。 精彩的對白,熟悉的場景是:「我們都是這長大的」。一顆白水煮蛋是生日祝福,一粒水餃是金元寶,一碗麻醬麵是家鄉的味道,一道小菜是眷村大院窮則變;變成通下的呈現....。 吃的文化說來全是故事,卻也細數著中國五千年文化歷經改朝換代、戰亂之分,傳統依舊是傳統,故事仍是代代傳。 透過連續劇與舞台劇,它掀起的不是流行風,而是1949年大江大海的凋零於台,承繼著外省第二代淚襟滿懷,那是爸爸媽媽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漸漸步入黃花枯萎,如何對著第三代娓娓道來? 透過食物的味道,那是最神秘的密碼,你不需有太多言語傳敘,只要把那個味道精髓溶入,不管海角天涯,即便是一碗麵、一道小菜....,深植心懷。 我曾經寫過:「不喜歡媽媽的台菜」。照理說,一個人吃的習慣來自家庭養成,而我就是那個不台不中的外省第二代,遺傳因子大概居父親為多,除了他的大蔥、大蒜外,幾乎每一樣都不排斥,尤其是鄰居家的外省媽媽一到晚上開伙,幾乎是賴在人家家裡不走,就算要我洗菜掃地討碗飯吃,我都能那麼低下。 有時候我會酸媽媽:「為什麼人家對門的媽媽隨便炒炒、兩手抓把抓把,都比妳煮個老半天好吃」?明知這是討打的碎唸,可就是端著那碗白飯扒不下。 等我慢慢長大了,從洗米、烹飯、炒青菜,漸漸的吾家有女初長成,母親便慢慢放手讓我掌一家之煮,包括麵食餡料,有客來訪(僅限俺爹那幫子外省親戚來訪),即便是一道極其平凡便宜的《黃豆芽嗆紅椒絲》,俺爹爹就能掰著饅頭很滿足。而我那些廚藝真有那麼了不得嗎?其實真的沒有,不就是"記憶的味道"深深鎖住離家遊子的心嗎? 我不只喜歡賴在外省媽媽家吃飯不走,包括做菜還包打雜,從摘菜、洗.....,小小個兒挨著邊看,不只往腦袋裡記,還特別好問。記得X媽媽說過:「妳成天賴我家,長大就許給我家當媳婦好了」。這時,我只得伸伸舌頭對著飄過來的一雙大白眼傻笑。 這道椒麻涼拌干絲,首在辣油及花椒油,這個味道便是取決這道既平凡又便宜的食材要領。放在口裡細細品嚼,那是一股子輕辣帶著椒麻的感覺,瞇著眼享受它不同層次的變化,不分四季拌上一盆放在冰箱,食在好方便。只要用心;凡事不難,愛的料理;全家健康。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