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apple 蘋果公司標誌的由來
2014/09/26 23:41:20瀏覽213|回應0|推薦0

apple iphone,iphone 6 隨著蘋果新聞滿天飛,又有好事者對蘋果的前世今生展開追查。首先被瞄上的就是蘋果創意十足的LOGO。正是這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成為街知巷聞的國際品牌。不少人給蘋果的LOGO賦予深刻的含義,但事實上它的背後並沒有那麼複雜的故事。

 

關於Logo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蘋果電腦公司以那個咬了一口的蘋果作為其商標圖案,就是為紀念這位元偉大的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者——艾蘭·圖靈。實際上是誤傳。其來源為2001年的英國電影Enigma,在該部電影中虛構了前述有關圖靈自殺與蘋果公司LOGO關係的情節,被部分公眾以及媒體訛傳。(文章後段有關於該傳說的註解)

 

第一代logo

 

最初的LOGO1976年由創始人三人之一韋恩設計,只在生產Apple-I時使用,為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看書的鋼筆繪畫。

 

 

 

第二代logo

 

1976年由賈伯斯決定重新委託廣告設計,並配合Apple-2的發行使用,本次LOGO確定使用了彩虹色、具有一個缺口的蘋果圖像。這個LOGO一直使用至1998年,在iMac發佈時作出修改,變更為單色系列。

 

 

 

蘋果標誌希望達到的效果:

1.鮮艷的色彩,帶給人活力與朝氣

2.咬掉的缺口帶給人好奇與疑問;想知道滋味就要親口嘗試

3.英文的咬字(bite)與計算機的基本運算單位(Byte)同音

 

 

 

 

第三代logo

 

2007年再次變更為金屬帶有陰影的銀灰色,使用至今。 

 

 

 

 

 

蘋果公司的標識,為什麼是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   以下是一種傳說的解釋

 

 

傳說之一

 

一直好奇:為什麼蘋果公司的標識,是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直至今天,偶然看到,才懂得,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真的很淒涼,很淒涼。

 

蘋果標識來源於一個二戰中的故事。開頭是很偉大的:盟軍發起了一個代號ULTRA的絕密行動,費盡心機,搞到了德國最機密的通訊密碼機,為此,由英國劍橋大學,一位年輕畢業生圖靈為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電腦,從而破獲了德國自以為無法被破解的密碼,完全掌握了德國潛艇部隊的秘密,最終滅了德國海軍,為提前打敗德國,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但是,故事的結尾卻很悲慘:參與行動的4位 關鍵人物的下場都很不幸。研究出密碼破譯基礎演算法的波蘭人雷耶夫斯基,戰後不被黨信任,被發配當了個企業經理,一生再沒機會做密碼研究;破解了日本絕密 密碼的弗里德曼,戰後神經崩潰,終生為一個問題所困擾:為什麼美國政府不利用他破解的日本密碼,預測到珍珠港事件;向盟軍要了一萬美元,就出賣了德國密碼 機的施密特,42年就被德軍發現槍斃了;但比較而言:“艾倫.圖靈的命運,最為悲慘。

 

 

 

戰爭結束後,圖靈回到劍橋大學,過著同性戀的隱秘生活,當時的同性戀,在英國被視為重罪。1952年,他因與一名19歲男子有性交而被捕。英國政府給他兩個選擇----要麼坐牢,要麼接受醫學實驗性質的激素治療,以根除‘同性戀情結’。他選擇了接受激素治療,但治療讓他痛苦不堪,且雙乳不斷脹大。

 

195468,圖靈42歲,正逢進入他生命中,最輝煌的創造頂峰。一天早晨,女管家走進他的臥室,發現臺燈還亮著,床頭上還有個蘋果,只咬了一小半,圖靈沉睡在床上,一切都和往常一樣。但這一次,圖靈永遠地睡著了,不會再醒來……

 

經 過解剖,法醫斷定是劇毒氰化物致死,那個蘋果,是在氰化物溶液中,浸泡過的。但外界的說法,是服毒自殺,圖靈再也無法忍受,疼痛和羞辱的圖靈在自己家中的 實驗室,配置了一種氰化物藥劑,將其注射到一隻蘋果裏,自己咬了一口蘋果。他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死去了。只有四人參加了他的葬禮,他的母親也在其中,一 代天才,就這樣走完了人生。他去世大約四年之後,英國取消了將同性戀定罪的法令。

 

歷史完全有理由永遠記住圖靈這個名字,不是因為他在ULTRA行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是因為,他為開闢資訊時代的電腦技術,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去世大約20年後,圖靈的粉絲賈伯斯,把公司起名為蘋果,並且以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作為標誌。

 

公司的標誌,是一隻咬了一口的蘋果,真正理解其中含義的人,寥寥無幾!

 

 

 

 

傳說之二

 

新公司剛要創立時,一直想不出叫什麼名字,整個辦公室的人決定下班的時候,看老板正在幹什麼就叫什麼名字。下班的時候老板正在吃蘋果,於是以蘋果為公司名稱。蘋果之所以被咬一口,是賈伯斯希望蘋果電腦像聖經故事上亞當.夏娃在安樂園中偷食的禁果(從智慧之樹長出)一樣誘人。

 

蘋果又是美國人生活上最常用的水果,蘋果公司設計的電腦希望像紅蘋果一樣,變成日常生活上的一部份,人人可用。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ndy4702&aid=1760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