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上學路》榮獲2008年柏林影展水晶熊獎最佳影片與和平電影獎兩項榮耀,也獲得聖撒巴斯丁國際影展(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評審團大獎、蒙特婁新電影影展Daniel Langlois Innovation Prize等近20個國際大獎肯定;入圍亞洲電影大賞最佳影片、獲邀參加多倫多影展、比利時法蘭德斯國際電影節等多項國際影展。這個惹人憐愛的女孩,在遍地烽火的阿富汗,不顧一切只想上學的故事,在法國上映時,創下超過兩千萬的票房佳績。
近幾年,以阿富汗為背景的電影漸漸受到矚目,無論是馬克馬巴夫家族成員歷年的優異作品,如《少女總統》(At Five in the Afternoon)、《背馬鞍的男孩》(Two-Legged Horse)等片,或去年改編自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暢銷作品《追風箏的孩子》的同名電影,感人的故事在台北創下八百萬的票房佳績。阿富汗複雜的歷史政治背景,造就了一部部電影佳作,如今,17歲天才少女導演漢娜‧馬克馬巴夫將把最殘酷的歷史事件搬上大螢幕,用最單純天真的口吻、最動人的情節,細說給你聽,當你對上小芭緹專注的眼睛,我們將更珍惜所擁有的幸福。
【其他得獎紀錄】
2007希臘Thessaloniki電影節女性平權獎 2007法國Sarlat電影節發現獎 2008西班牙Association Club de las 25特別獎 2008義大利米蘭非亞美電影節最佳影片 2008土耳其國際女性影展最佳影片費比西獎 2008摩洛哥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2008美國特拉弗斯城電影節創立者大獎 2008挪威南方影展銀鏡子獎 2008烏克蘭Molodist電影節金鹿獎 2008烏克蘭Molodist電影節Cine-club評審團獎 2008烏克蘭Molodist電影節基督評審團獎
「馬克馬巴夫」家族:電影史上的異數,也是一頁未完的傳奇,這姓氏不但享譽伊朗,更揚名國際。1996年,身兼作家和電影創作者(製片、編劇、導演、剪接…)、創下超過1000次國際影展參展紀錄,更是國際各大電影節常勝軍的穆森‧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有感於伊朗電影教育貧乏,創辦「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Makhmalbaf Film House),從事電影教學工作,學生在這不只學習電影理論,同時也實地進行電影拍攝。(「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官方網站:http://www.makhmalbaf.com/。)
穆森的大女兒莎米拉‧馬克馬巴夫(Samria Makhmalbaf),17歲時便以個人第一部劇情長片《蘋果》(The Apple)入選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創下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的入圍導演紀錄,該片之後陸續獲得超過100個國際影展、電影節的邀約。2000年,莎米拉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老師的黑板》(The Blackboard)再度入選坎城影展競賽片,最後抱回評審團大獎。2003年,莎米拉推出第三部劇情長片《少女總統》(At Five in the Afternoon),本片是莎米拉第一次到阿富汗進行拍片工作,三度入選坎城影展競賽片,再次獲得評審團大獎。2004年,莎米拉被英國衛報(Guardian)選為當代40位最佳導演之一。2007年,莎米拉再次前往阿富汗拍攝《背馬鞍的男孩》(Two-Legged Horse),在過程中慘遭恐怖攻擊,導致6人重傷,儘管如此,她在影片完成前都沒離開阿富汗,尖銳的議題果然撼動世界影壇。
延續馬克馬巴夫家族的優良電影血脈,漢娜跟姊姊莎米拉一樣,在17歲那年便完成了第一部劇情長片-《迢迢上學路》,在此之前,她曾以個人首部紀錄長片《Joy of Madness》拿下威尼斯影展Lina Mangiacapre大獎,這部紀錄片是紀錄姐姐莎米拉拍攝第三部作品《少女總統》的姐妹作,真實呈現美國入侵阿富汗時,首都喀布爾裡女性的處境。馬克馬巴夫家族向來認為電影是反映現實社會的「鏡子」,而非一扇逃離真實世界的「窗子」,電影皆取材自現實生活,希望電影工作者能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融入其中,讓對話和反應自然發生以貼近真實,將大眾平日無法覺察、埋藏在社會各角落裡的陰暗幽微,藉由電影傳達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