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5 19:41:59瀏覽51|回應0|推薦0 | |
整體來說,勾勒未來台灣高齡社會新圖像,不可偏重,亦不可偏廢,其主要路線有三。一是要建立居家式、社區式、住宿式高齡照顧體系,幫助長照家庭「減壓」;其次是整合銀髮族的生活需求和公共設施,輔導企業投入高齡產業發展,能使「老有所安」;再來是顧及長者再度就業意願,使他們的「工作時間」延長,鼓勵中高齡人力參加職能訓練,維持職場競爭力。 時代在進步,觀念在改變,以前我們根本無法理解「老而不休」,也沒有多少人願意「活到老,工作到老」。 >華南銀行貸款條件 但是事實逐漸擺在眼前,少子化與老齡化趨勢之下,讓長者激發「鼓起餘勇」的生機。這或許是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但老人家選擇不逃避,可說是一種正向的力量。究具實質,高齡人口應不是社會負擔,他們不僅希望自己延續社會價值,在勞動中找到自我位置,同時對台灣經濟發展也有刺激作用才是。 但應予審視的,當前老人政策或所謂「銀髮經濟」是否抓對症,下了正確的藥?如同前面指出的,社會並不歧視或排擠長者,但政府施政腳步已經跟上來?很明顯的,我們政府政策仍是偏向於從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等「銀髮需求」切入,協助企業活化高齡產業,從老人身上賺錢,卻未積極輔導或介入長者就業「第二春」,以促其腦力再度發揮貢獻。以勞動部前年成立「銀髮人才中心」為例,僅有極少數媒合成功案例,而且媒合的行業以服務業為多,或可說是多以低技能工作為主,如此而已。 回顧西元二○○○年調查, 當時長者普遍表示,退休後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工作,但如前述,現在長者退休後不想工作的觀念已被打破。行政院於去年六月推出首部「高齡社會白皮書」,政府鄭重宣示要「活躍老化」,以「適齡退休」取代「屆齡退休」,以活化高齡者工作能量。 台灣目前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人,占總人口百分之十二點五,預估二○二五年老年人口將破百分之二十,邁入「超高齡社會」 ,亦即每五人就有一人是逾六十五歲長者,人口老化速度比歐美國家快。部份歐洲國家(如德國)已提出相關措施因應人口結構改變問題,鄰近的日本也為長者設立「銀髮人才就業資源中心」,媒合銀髮人才就業和廠商求才的各項服務。這些先進國家都已正視高齡人口能夠提供工作能量的課題,真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借鏡。 衛福部國健署針對兩萬多名六十歲以上長者進行「對居住城市高齡友善滿意度」調查,發現他們最希望的是「老而不休」,國內能提供高齡就業機會。而且九成以上長者也認為,自己不 曾因年紀大受到家人以外的歧視或排擠。這項調查顯示長者想繼續工作,整體社會對長者也很友善,翻轉了我們過去對「長者」的刻板印象,政府部門的施政腳步也應及時跟上。 前行政院長毛治國對此曾說:「應讓高齡者有個人存在價值,發揮個人潛能」,這應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再加上我們社會並不排斥老人重返職場,而已有愈來愈多長者想再貢獻心力,這些都是十年後「台灣是超高齡社會」的重要構成元素。
6CAF1CFD2271B2AB |
|
( 興趣嗜好|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