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15 19:51:53瀏覽37|回應0|推薦0 | |
國民所得統計之父顧志耐(Simon Kuznets)曾指出,經濟成長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會誇大某些因素,這是因為這些因素的意義過於含糊,復以我們所處的環境一直在變動。 實質GNI 更貼近民眾感受 1974年是個極端的例子,但上個世紀大抵如此,通膨一直困擾著各國,再以1981年為例,GDP成長18.5%,1991年也成長12.1%,這些亮麗的數字裡中都摻著通膨,因此必須以平減指數幫數字減肥,才能還原實況。 實質GDP 拿掉通膨因素 舉個例子,1974年台灣GDP成長率33.8%,僅看這個數字會以為經濟好的不得了,但實質GDP成長多少呢?僅2.7%,經濟糟的很。這一年全球發生了史上首次石油危機,通膨撲天蓋地而來,GDP兩位數成長是被物價拱上去的,不是被景氣推上去的。 工商時報【于國欽】 我國自1994年起也跟上新的編算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現行經濟成長是指實質GDP成長,而非GDP成長。實質的概念就是把GDP裡的通膨因素拿掉,以避免數字虛胖。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實質GDP是「量」的概念,GDP是「值」的概念,上世紀以「量」來估算經濟成長可以消除數字虛胖,呈現實況。而本世紀以來,廠商產量雖大幅成長,出貨價格卻連年下滑,在這一處境下再以量來估算經濟成長,與廠商的感受自然是南轅北轍,也因此有人倡議要改看GDP成長,才能看出實況。 不過,自2000年以來困擾全球的問題由通膨轉為通縮,平減指數這個減肥工具,反而經常幫經濟增肥,過去16年裡就有11年是如此。舉例來 說,2005年GDP成長率只有3.80%,但實質GDP卻成長5.42%,廠商收入明明沒那麼多,但此一實質的概念卻膨脹了經濟的表現。 ■GDP加上「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等於GNP。實質GNP加上「對外貿易條件變動損益」等於實質GNI。GNP沒有冠上實質兩字,即是指名目GNP。 經濟成長該 怎麼?量的確是門大學問,除了前述名目與實質之爭,國內生產與國民生產之爭,甚至還有生產面與所得面之爭。尤其在全球貿易日趨擴大,出進口價格變化劇烈的今天,實質生產與實質所得漸行漸遠,再以實質GDP衡量經濟成長,與人們的感受必然日漸疏離。 學過經濟的人多少都聽過,總體經濟產值從生產、支出及所得三面?量是等價的,然而這是指名目值三面相等,實質面則不然,實質生產毛額要再加上「對外貿易條件變動損益」才會等於實質所得毛額(GNI)。 1990年以前,各國都用國民生產毛額(GNP)做為估算經濟成長的基礎,隨著全球化,GNP裡的「國外要素所得」愈趨膨脹且難以掌握,各國逐漸改採國內生產毛額(GDP)估算經濟成長。 何以實質生產不等於實質所得?如前所言,實質是「量」的概念,經濟成長率是?量一國總體生產量的變化,但除非不進行貿易,否則國民經濟福利除了取決於「國內生產量」,還取決於貿易活動「交換回來的貨品數量」,這樣看來,實質GNI顯然更貼近民眾的感受。 台灣過去16年裡有11年經濟成長率大於實質GNI成長率,主因我們出口物價持續下跌,貿易條件轉差,惟近三年受惠於石油與農工原料行情走跌,實質GNI成長率後來居上,惟這並非常態,不宜過於高興。 總而言之,經濟成長雖有國際一致的編算標準,但仍有諸多盲點,只有多方查考其他指標才能更周延的理解,而不致誤判情勢。
A5A3E8E7B98E941E |
|
( 在地生活|中彰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