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洋蔥真偉大
2007/07/30 17:13:46瀏覽225|回應0|推薦1
洋蔥真偉大

       從不知道洋蔥那麼偉大 !!!!!
       送您夏天好吃涼拌洋蔥作法:

       1.洋蔥洗淨切絲.

       2.容器內裝冰水,將洋蔥絲浸於冰水中,置冰箱下層泠藏.

       3. 隔天撈起洋蔥拌蠔油,好吃無辛味的生菜.

       洋蔥比骨質酥鬆症的藥有效家庭主婦不愛用洋蔥做菜,處理時會讓人流眼淚,很多人也怕洋蔥味。除非是
       手藝高超的洋蔥料理,
        否則真的很難找到洋蔥的熱愛者。

       但是想要讓自己骨骼結實、身體長得高、預防骨質酥鬆症的人,最好還是乖乖地捏著鼻子吃洋蔥吧。
        因為權威期刊「自然」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洋蔥是最能夠防止骨質流失的一種蔬菜。洋蔥預防骨質流失
       的效果,
        甚至比骨質酥鬆症治療藥品「calcitonin」還要好。

       研究人員讓雄性大白鼠每天吃一公克乾洋蔥,連續四週後,公白鼠的骨質平均增加了13.5-18%。另一組實
       驗則發現,
        讓大白鼠食用含有洋蔥的混合蔬菜,也能夠減少骨質流失問題。第三組實驗則是讓摘除卵巢的雌性大白鼠
       每天吃1.5公克的洋蔥,
        結果骨質流失的速率減少了25%。更值得注意的是,洋蔥的保健功效在短短12小時內就看得到了。

       研究人員認為,洋蔥的效果可能來自於「預防骨質流失」,因此想要利用洋蔥保健的人,每天可能要吃上
       200-300公克( 10盎司)的洋蔥,
        才能夠預防骨質酥鬆症。醫食同源,在我們日常食物中,有很多蔬菜水果都具有藥物般的療效;像西餐裡
       少不了的配菜洋蔥,
        它對身體的好處簡直超乎想像。

       洋蔥炒蛋,或洋蔥炒牛肉,都是美味無比的健康菜;而洋蔥還可以用來生吃或榨汁喝,根據醫學實驗,它
       更能發揮多種神奇療效。

       【洋蔥可以預防膽固醇過高】

       據哈佛醫學院心臟科教授克多格爾威治博士指出,每天生吃半個洋蔥,或喝等量的洋蔥汁平均可增加心臟
       病人約30%HDL 含量(HDL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種被認為有助於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膽固醇,也是
       一種的好的膽固醇。)每天生吃半個洋蔥,或喝等量的洋蔥汁,以保護心臟,這原是個民間偏方,克多博
       士在自己的診所裡對病人進行實驗,證明洋蔥確有提升好膽固醇的療效,不過洋蔥煮得越熟越不具效果。

       【洋蔥可以分解脂肪】

       克多博士讓診所裡的心臟病人每天吃洋蔥,結果發現洋蔥裡所含的化合物也能阻止血小板凝結,並加速血
       液凝塊溶解。所以
        當你享用高脂肪食物時,最好能搭配些許洋蔥,將有助於抵銷高脂肪食物引起的血液凝塊;所以說牛排通
       常搭配洋蔥一起吃,
        是很有道理? 滿C

       【洋蔥可以預防胃癌】

       洋蔥和大蒜、大蔥、韭菜這些蔥屬蔬菜,因含有抗癌的化學物質,據研究人員在中國山東省一個胃癌罹患
       率很高的地方所做的調查發現,當洋蔥吃得越多,得胃癌的機率就越低。

       【洋蔥可以對抗哮喘】

       洋蔥含有至少三種抗發炎的天然化學物質,可以治療哮喘。由於洋蔥可以抑制組織胺的動,
        而組織胺正是一種會引起哮喘過敏症狀的化學物質;據德國的研究,洋蔥可以使哮喘的發作機率降低一半
       左右。

       【洋蔥可以治療糖尿病】

       很久以前,洋蔥就被用來治療糖尿病,到F現代,醫學也證明洋蔥確實能夠降血糖而且不論生食或熟食,都
       同樣有效果。
        原來洋蔥裡有一種抗糖尿病的化合物,類似常用的口服降血糖劑甲磺丁胺,具有刺激胰島素合成及釋放的
       作用。

       【洋蔥還有其他多種療效】

       洋蔥的妙用還不止上述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洋蔥還可用來防治失眠:將切碎的洋蔥放置於枕邊,洋蔥特
       有的刺激成分,
        會發揮鎮靜神經、誘人入眠的神奇功效。

       感冒的時候,喝加了洋蔥的熱味噌湯,很快就可發汗退燒。如果鼻塞,以一小片洋蔥抵住鼻孔,洋蔥的刺
       激氣味,
        會促使鼻子瞬間暢通起來。 如果咳嗽,以紗布包裹切碎的洋蔥,覆蓋於喉嚨到胸口,也可以很快抑制咳
       嗽。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1211&aid=1124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