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雄屏專訪: 企業投資拍片 至少2年才有回報
【聯合報/記者葛大維/報導】 2006.12.04 12:02 pm
台灣首富郭台銘在連莊金馬影帝郭富城的慶功宴上,豪氣萬千說出「我打算投資拍攝一百部電影和電視劇」,不僅讓影視界為之振奮,更震撼企業界。
台灣企業涉足電影界早有跡可循,台積電曾投資侯孝賢主導的台北光點電影中心;中環集團投資拍「詭絲」,並購買發行李安的「斷背山」;郭台銘的兒子郭守正投資成立山水公司拍攝發行「宅變」、「國士無雙」;郭台銘胞弟郭台強之妻羅玉珍買下中影公司及中影文化城;而郭台銘興建山西影城,並投資拍攝郭富城主演的「白銀帝國」;接下來導演李崗也想向台積電籌款培植新導演。企業集團在電影界的版圖,擴張得越來越廣。
八○年代曾經大力推動國片起跑,邁向國際;接連策劃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蔡明亮的「愛情萬歲」在威尼斯影展奪得金獅大獎的資深影評人焦雄屏,近年縱橫兩岸三地與國際影壇,擔任郭台銘「白銀帝國」的製片,她以中肯的態度,開闊的視野,來看台灣企業界進軍影壇的實況,並提出建言。
以下是焦雄屏的專訪,以第一人稱記述:
企業界投資拍片,關鍵問題是能不能對台灣電影產生文化、藝術、產業的良性改革及影響。
電影屬於人的創作,拍片狀況受人的因素影響很大,這是有心投資的企業必須了解與認清的事實。
電影的產銷方式及途徑,與企業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光是合約簽定等法律認證就不一樣。電影不像商品,可能不是一朝兩夕就能看見銷售數字。
所以企業拍片必須要有耐心,重新學習與電影相關的思考模式,學習與電影人溝通的方式,並瞭解一部電影可能要花兩年以上時間完成,但期待它之後的影響,可能是一輩子的事實。
企業界如果不能認清現況或判斷錯誤,很可能任投資遭到誤導,導致失利。
當企業投資拍片,我們的政府更該檢討,放寬免稅或抵稅,落實獎勵企業投資拍片的條例,不要侷限必須在台灣取景、必須有一半台灣演職員等嚴苛條件,將可吸引更多的企業叩關。
目前已是大中華電影起飛的世紀,綜觀香港、大陸、南韓等地的電影企圖心與實際製片態勢,早已經是「立足本土,放眼亞洲與全球」,這也是包括台灣在內,越來越多大企業願意投資拍片的主因。
大陸和香港體認現實,緊密結合。台灣電影長期不振,早就處於邊緣化的位置,但不能就此任由被孤立在外。台灣企業投資電影,正是電影界痛徹檢討改進的好時機。
台灣電影曾經靠導演個人創作風格,讓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人揚名國際。但電影大環境改變,如今導演個人風格,不再是票房或參展保證。現在電影講的是團隊合作,有跨行甚至跨界的投資,多重的專業人才集結,好萊塢的宣傳行銷,才能引爆致勝的關鍵。
但不要誤會集體創作的電影,不是犧牲、更不容抹殺文化創意,反而是更看重整合藝術創意,成為新的文化指標,同時在國際影展與市場,產生相輔相成的互動。
如今台灣企業進軍電影,風起雲湧,絕對是好契機,但如何做得對、做得好、做得久,創造文化、藝術、產業各層面的大利多,才是企業界、電影界、政府都該深思的問題。
【2006/12/04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