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梅啟事 用藝術談笑荒誕政治
2014/05/25 11:42:27瀏覽61|回應0|推薦0
內容來自中時電子報

尋梅啟事 用藝術談笑荒誕政治

←北美館「尋梅啟事:1976-2014回顧」展出梅丁衍近40年創作脈絡;圖為梅丁衍與作品《戒急用忍》合影。(郭吉銓攝) ↓梅丁衍《Kiss III》,探索台灣文化認同。(北美館提供) 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展場入口上方,懸掛告示牌「華人與寵物准予入內」,引據排華的歷史語句,為台灣前衛藝術家梅丁衍的大型回顧展「尋梅啟事」揭開序幕。梅丁衍1980年起即嘗試使用複合媒材創作,近40年來透過繪畫、物件等形式諷刺台灣歷史、政治及文化的複雜辯證,被視為「台灣達達」先驅。批判揶揄 發酵成靈感「尋梅啟事」呈現梅丁衍1976年至今的創作面貌,涵蓋油畫、水彩、版畫、電腦輸出、現成物和巨型裝置等作品數百件,顯見驚人的創作能量,代表作《絲綢之路》、《哀敦砥悌》、《給我抱抱》,和近期《台灣西打》、《台灣可樂》等均有展出。梅丁衍關注歷史、政治與文化敘事的矛盾和荒誕,透過將日常物件的蒐集和改造,融入身分認同與政治生態的議題,雖然議題嚴肅,但他以雙關語創造出似是而非、令人發噱的幽默機智。梅丁衍自述,「濃厚的政治意識不斷地在歷史書寫中作梗,歷史本身夾雜著虛枉、偏頗與嘲諷」,他認為憤慨、批判與揶揄的情緒都會發酵成為靈感,「歷史被昇華為一種藝術材料,且異化為創作的能量。」如1994年的《哀敦砥悌》、2000年《給我抱抱》等裝置,就是以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為主題,前者把曾與我國建交、斷交或正在建交或斷交中的國家,製作一面鍍金盤或錦旗,上面印著「患難與共」等看來諷刺意涵的嘉勉語句,他打趣說這件作品每展一次「就有國家與我們斷交」;後者則是將當年29個邦交國的國旗圖案勾織成抱枕,讓民眾「抱抱」,也讓觀者會心一笑。外省二代 尋身分認同梅丁衍認為,台灣是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但茫然的無力感,迫使大眾沉迷在物質的慣性消費,「物質文化投射著政治焦慮的抒發狀態。人們對於物質的癖好與嚮往遠高過精神與道德的追求。」因此他的創作試圖結合商品、政治語意和歷史的關係。梅丁衍1954年生於台北,父母來自上海,是外省第二代,經歷過反共時期,敏感面對省籍意識糾結、威權政治與意識型態紛爭,藉創作陳述台灣詭譎的國際關係,也如展名「尋梅啟事」,揭示他以創作抒發身分認同的追尋。

新聞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17000882-260115
( 創作繪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hun7jg096&aid=136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