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安魂曲──外國文學珍品系列1
2011/06/07 15:20:13瀏覽532|回應0|推薦1

書名:安魂曲
作者:﹝俄﹞安娜‧阿赫瑪托娃 著、烏蘭汗 譯
ISBN:978-986-6777-31-8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8675787.htm


書籍簡介:

本書將安娜‧阿赫瑪托娃的《安魂曲》、《沒有英雄人物的主人公》及阿赫馬托娃其他長詩,合編在一起出版,經由烏蘭汗(本名高莽)翻譯而成。《安魂曲》的詩作既簡樸又感人,看到阿赫馬托娃如何從一個傾訴自我愛情的詩人,完全蛻變成一個「民眾的詩人」,成為一個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可以在她那裡找到撫慰的詩人。

在《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選取了三個時間點:1913年舊俄羅斯帝國即將崩潰的前夕、史達林恐怖統治的高峰期、蘇聯衛國戰爭從最艱固的階段即將轉入反攻的關鍵時刻,她用這三個歷史的重要關頭,寫出了一首二十世紀的俄羅斯史詩,並把自己的一生織入其中,形成歷史劇變和個人命運緊密結合的大敘事詩。這麼宏大的企圖,在二十世紀重視個人內心世界的詩歌創作中是難得一見的。則顯示出作者「歷史畫的大師」的一面。

我們可以說,因為阿赫馬托娃始終堅持站在祖國的大地,和祖國人民同其命運,她才能時時刻刻站在歷史的洪流中。當然,被這個洪流衝著走,她的一生也就充滿了苦難,但也因此,她才真正的認識到、體會到二十世紀的人類命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寫出這麼了不起的作品。如果不怕女性主義者責罵,我們還可以說,這樣的作品由一個女性來完成,只能令人更加尊敬和讚嘆。


作者簡介

安娜‧阿赫瑪托娃是白銀時代的抒情詩人,二十世紀俄羅斯最傑出的史詩歌手。史達林時代日丹諾夫曾斥責她是「奔跑在閨房和禮拜堂之間的貴夫人」,「混合著淫聲和禱告的蕩婦和尼姑」。然而,阿赫瑪托娃絕不是「蕩婦」,更不是尼姑。她是位抒情女詩人,是位熾熱的愛國者,始終和多災多難的人民在一起。


譯者簡介

烏蘭汗(本名高莽),1926年生於哈爾濱。經歷:中俄友好協會顧問,中國國際有人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的會員、《世界文學》雜誌主編。長期從事蘇俄文學研究、翻譯、編輯工作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並曾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職;目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曾獲俄中友誼獎、普希金獎、高爾基獎、奧斯特洛夫斯基獎、俄羅斯總統頒發的友誼勳章,烏克蘭總統頒發的三級功勳勳章,是俄羅斯作家協會名譽會員、俄羅斯學院東方研究所名譽博士、俄羅斯美術院榮譽院士。


代序:為人類的苦難作見證◎呂正惠

  阿赫馬托娃(1889─1966)和她的朋友帕斯捷爾納克(台灣譯作巴斯特納克1890─1960)、曼德爾施塔姆(1891─1938),一起被西方視為蘇聯時期代表性的詩人。西方評論界在談論他們時,往往強調他們在蘇聯體制下如何受到迫害、他們的藝術如何不見容於蘇聯,似乎他們詩歌的主要價值就在這裡。西方的評論未必錯,但只強調這一點,實際上嚴重歪曲了他們的真面目。在讀了烏蘭汗先生所譯的阿赫馬托娃詩選(除了本書所收的長詩,還包括她許許多多的短篇抒情詩)之後,我尤其深切的感受到這一點。我相信,阿赫馬托娃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她的成就比起同時期的西方著名詩人,如葉慈、梵樂希、里爾克、艾略特等人,恐怕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阿赫馬托娃很早就以她的深具貴族氣質的情詩,建立起她在俄羅斯詩壇的地位,在很長的時間裡,西方評論家也以此作為評價的重點。一直要到一九六O年代以後,大家才赫然發現,她後期的詩作才是她藝術的高峯。我初讀她的《安魂曲》時,完全不能相信,詩可以寫得這麼簡樸、但又這麼感人(有一個罪犯寫信給阿赫馬托娃說,「我被那種能刺傷人的純樸所震撼」)。試看第二、三兩節:
   靜靜的頓河靜靜地流,
   黃色的月亮跨進門樓。

   月亮歪戴著帽子一頂,
   走進屋來看見一個人影。
   這是個女人,身患疾病,
   這是個女人,孤苦伶仃。

   丈夫在墳裡,兒子坐監牢,
   請你們都為我祈禱。(第二節)

   不,這不是我,是另外一人在悲哀。
   我做不到這樣,至於已經發生的事,
   請用黑布把它覆蓋,
   再有,把燈盞拿開……
   夜已到來。(第三節)

  第二節以民謠式的曲調表現了深沈的憂傷,第三節卻用「黑布覆蓋」和「把燈拿開」展現了全然黑暗的世界。在這個黑暗的世界裡,探監的人成了號碼(第三百號,見第四節)、而「犯人」
   ……一張張臉是怎樣在消瘦,
   恐懼是怎樣從眼瞼下窺視,
   苦難是怎樣在臉頰上刻出
   一篇篇無情的楔形文字。(尾聲)

  因此,表面樸實的文字呈現了極為複雜的內涵,從而使人間成為煉獄,這就把人類的某一特殊事件(1938─39年史達林的大清洗)提升為一種人類的象徵,使曾經受苦難的人在讀到這些詩作時,都會深受感動。阿赫馬托娃還未定稿時,曾把其中兩節讀給一個丈夫被逮捕的婦女聽,那婦女說,她既覺得自己很幸福,又覺得自己很不幸,並且知道她已得到某種解脫。整組詩就這樣的口耳相傳,不知為多少人所背誦,用以自我撫慰,就這樣一直得播開去,終於在一九六三年,在德國出現了紙面版。阿赫馬托娃在題詞中說,“我和我的人民共命運,和我的不幸的人民在一處。”《安魂曲》使阿赫馬托娃從一個傾訴自我愛情的詩人,完全蛻變成一個“民眾的詩人”,成為一個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可以在她那裡找到撫慰的詩人。

  這種詩人角色的轉變,是她自我選擇的結果。當蘇維埃革命發生後,她選擇留在國內,而不像她的許多朋友(其中還包括她當時熱戀的情人),流亡到西方。為此,她寫過好幾首詩,其中最早的一首是這樣的:
   我聽到一個聲音。他寬慰地把我召喚:
   「到這邊來吧,」他說,
   「放棄你那多災多難的窮鄉僻壤,
   永遠地離開你的俄國。
   我會洗掉你手上的血迹,
   清除你心中黑色的耻辱,
   我要用新的東西抵消你的委屈
   和遭受打擊的痛楚。」

   可是我淡然地冷漠地
   用雙手把耳朵堵住,
   免得那卑劣的讕言
   將我憂傷的心靈玷污。(1917)

  一九六五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她名譽博士,她到英國參加頒贈典禮,見到她非常喜歡的以撒.柏林,她對柏林說:無論有什麼在俄國等著她,她都會回去。蘇聯政體只不過是她的祖國的現行體制。她曾生活於此,也願長眠於此,作為一個俄國人就應如此。阿赫馬托娃一點也不想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不管祖國現在處於什麼狀況。作為一個俄羅斯人,她只能面對所有俄羅斯人必須面對的命運。她還在另一首詩中說:
   我永遠憐憫淪落他鄉的遊子,
   他像囚徒,像病夫。
   旅人啊,你的路途黑暗茫茫,
   異鄉的糧食含著艾蒿的苦楚。(1922)

  將近四十年後(1960),一個流亡海外的朋友(也可能曾經是她的情人)給她寫了一封信,說「這裡不需要我們任何人做任何事,道路對外國人來說是封閉的。所有這一切你早在40年前就已經預見到了:『別人的麵包發出蒿草的味道』。」第二年,阿赫馬托娃寫了〈故鄉的土〉這一首詩:
   我們不把它珍藏在香囊裡佩帶在胸前,
   我們也不聲嘶力竭地為它編寫詩篇,
   它不擾亂我們心酸的夢境,
   我們也不把它看成天國一般。
   我們的心裡不把它變成
   可買可賣的物件,
   我們在它身上患病、吃苦、受難,
   也從來不把它掛念。
    是啊,對於我們來說,它是套鞋上的土,
    是啊,對於我們來說,它是牙齒間的沙,
    我們踩它、嚼它、踐踏它,
    什麼東西也不能把它混雜。
   可是,當我們躺在它的懷抱裡,我們就變成了它,
   因此,我們才如此自然地把它稱為自己的家。

  因為她生活在故鄉的泥土中,所以她不但與俄羅斯人民一起在史達林的大清洗中共同受苦,還和俄羅斯人民在抵抗納粹侵略的衛國戰爭中共同奮鬥。在列寧格勒的圍城戰中,她透過錄音,向列寧格勒的民眾廣播,要大家堅定的保衛列寧格勒。她和普通婦女一般,手上提著防毒面具,身背小挎包,站在住屋的大門口值勤。她寫了許多愛國詩歌,包括當年傳誦一時的四行《宣誓》,
   今天和戀人告別的少女,──
   也願把痛苦化為力量。
   我們面對兒女,而對祖墳宣誓。
   誰也不能迫使我們投降。

  她的這種愛國熱情,在本書所選的三組戰爭詩中很容易看得出來,這裡就不再多舉例子了。

  經歷了30年代末的瀰漫全國的恐怖大清洗,經歷了40年代初的全民熱血參與的衛國戰爭,始終和她的祖國站在一起的阿赫馬托娃,終於把她深邃的歷史眼光鍛鍊成熟了,於是開始寫作她的抒情史詩《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這部耗去她最後二十多年光陰的、不斷修改的長篇詩歌,就成為她一生苦難和創作的桂冠。

  我已經把《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仔細讀了三遍,坦白講,並沒有完全讀懂。烏蘭汗先生在譯詩中加了不少注解,又在譯後記中對此詩提供相當詳細的解說,對我幫助不少。我又參考了其他資料,才算勉強掌握了全詩的結構和用意之所在。一般認為阿赫馬托娃是個傑出的抒情詩人,但蘇聯著名評論家楚科夫斯基卻說,她是一個歷史畫的大師。從《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來看,確實如此。阿赫馬托娃選取了三個時間點:1913年舊俄羅斯帝國即將崩潰的前夕、史達林恐怖統治的高峰期、蘇聯衛國戰爭從最艱固的階段即將轉入反攻的關鍵時刻,她用這三個歷史的重要關頭,寫出了一首二十世紀的俄羅斯史詩,並把自己的一生織入其中,形成歷史劇變和個人命運緊密結合的大敘事詩。這麼宏大的企圖,在二十世紀重視個人內心世界的詩歌創作中是難得一見的。

  我們可以說,因為阿赫馬托娃始終堅持站在祖國的大地,和祖國人民同其命運,她才能時時刻刻站在歷史的洪流中。當然,被這個洪流衝著走,她的一生也就充滿了苦難,但也因此,她才真正的認識到、體會到二十世紀的人類命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寫出這麼了不起的作品。如果不怕女性主義者責罵,我們還可以說,這樣的作品由一個女性來完成,只能令人更加尊敬和讚嘆。

  但是,這樣說,也還只是涉及阿赫馬托娃敘事的大架構是如何完成的,還不足以呈現她的詩歌的感人的氣質。這種氣質,主要還是來自她獨特的抒情性。試看《野薔薇花開了》組詩的第三節〈夢中〉:
   我和你一樣承擔著
   黑色的永世別離。
   哭泣有何益?還是把手伸給我,
   答應我,你還會來到夢裡。
   我和你,如同山巒和山巒……
   在人世間不會再團聚。
   但願子夜時分,你能夠穿過星群
   把問候向我傳遞。

  獨立來看這一節,這是暗含了某種情節、某種戲劇性的抒情詩。也許,詩人和她的情人因為政治理念不得不分手,一個留在國內,一個流亡國外,從此天涯海角,永不相見──或者,只能在夢中相見。作者的語調極富悲劇性:你和我「一樣承擔著」「黑色的永世別離」,我們都是歷史造化的犧牲者,然而,我們不得不如此。這就是歷史的悲劇,這許許多多的歷史造成的個人小悲劇,合起來就是一個歷史的大悲劇。它寫的既是個人,又是集體,既是俄羅斯,又是二十世紀的所有人類,因為這正是二十世紀歷史的主流──人類大衝突、大斷裂的時代。因為這樣,這個歷史是沒有「英雄人物」的,它涉及每個個人,同時,也可以說,每個平凡人都是「英雄人物」,都是「主人公」(主角)。所以,我們可以說,阿赫馬托娃不只是二十世紀俄羅斯的史詩作者,因為她的詩涉及了二十世紀的全人類。從這個意義上講,她才是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世紀的偉大詩人。請看《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的最後一節:
   卡馬河就在我的面前
   上了凍,結了冰,
   有人問一句「你去何方?」
   不待我動一下嘴唇,
   瘋狂的烏拉爾就震動了
   條條隧道,座座橋樑。
   一條道路為我展現,
   多少人沿它走去未返,
   兒子也是順著這條大道被帶走,
   在西伯利亞大地上
   在威嚴而又水晶般的寂靜中
   這條殉葬的路途遙遙。
   俄羅斯為死亡的恐怖所襲擊,
   知道復仇的時期,
   她垂下乾枯的眼睛,
   將雙唇緊閉,她從我的面前,
   向東方走去。

  烏蘭汗在譯後記說,詩人以交叉的手法既寫了未來,又回憶了過去。疏散,去烏拉爾,去塔什干,去西伯利亞。面對著西伯利亞歷盡滄桑的茫茫大路,詩人發出無限的感慨。她說:「多少人沿著它走去未返」。短短的一句話中包含著說不盡的內容,但詩人沒有講具體歷史事件,如十二月黨人被流放,俄國革命者服刑,紅軍到前線打擊外國武裝干涉者,三十年代肅反擴大化時被冤枉的忠誠幹部押往集中營,包括她兒子被流放,都走過這條道路。現在她還走這條路,但歷史卻完全不同,舊的俄羅斯已經死亡,祖國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即將獲得新生,她也在長期的苦難之後,看到未來的希望。這一節詩可以說是歷史命運與個人命運完全交融的最佳例證,充分顯現了阿赫馬托娃深刻的歷史感受。

  因此,我建議,閱讀本書,可以先讀《安魂曲》、戰爭組詩,再讀其他組詩,最後讀《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這樣,最終就可了解,《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為什麼被視為阿赫馬托娃一生的最高傑作。

  上世紀九O年代初期,我從各種資料知道阿赫馬托娃的代表作是《安魂曲》和《沒有英雄人物的主人公》。我買了不少蘇聯詩歌的譯本,卻難得看到《安魂曲》的全譯本,而且完全看不到任何《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的片斷譯文。2007年,我買到烏蘭汗兩卷本的《俄羅斯文學肖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驚喜的發現,其中的詩歌卷就包含了《安魂曲》的全譯本,和安娜馬托娃的許多短篇抒情詩。

  正如前文所說,我讀了這個譯本,才知道阿赫馬托娃是個偉大的詩人。遺憾的是,烏蘭汗在阿赫馬托娃的簡介中說,他已譯了《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但一時找不到譯稿,只好「俟之他日」了,真是讓我大失所望。幾年前,我意外認識大陸俄羅斯詩歌翻譯名家谷羽先生,透過谷羽先生的介紹,竟然能夠和烏蘭汗先生連絡,並承他同意,把《安魂曲》、《沒有英雄人物的主人公》及阿赫馬托娃其他長詩,合編在一起出版,真是感到無上的光榮。烏蘭汗先生的譯文,從前面所引諸例,就可看出其水平,不需要我來讚美。在這裡,謹向他致上崇高的敬意,與誠摰的謝意。

2011/4/27


目錄
《外國文學珍品系列》出版前言/i
代序:為人類的苦難作見證◎呂正惠/1
前言/11
白夜── 獻給安‧阿赫馬托娃/烏蘭汗/14
阿赫馬托娃簡介/17
圖版頁/25
簡略自述/35
安魂曲(1935-1940)/41
 代序/42
 獻詞/44
 前奏/46
 一.拂曉時他們把你帶走……/47
 二.靜靜的頓河靜靜地流……/48
 三.不,這不是我,是另外一個人在悲哀……/49
 四.愛嘲笑的女人……/50
 五.我呼喊了十七個月……/51
 六.淡淡的日子……/52
 七.判決/53
 八.致死神/54
 九.瘋狂張開了翅膀……/56
 十.釘死在十字架上/58
 尾聲/59
戰爭組詩/63
 戰爭風雲/63
 明月當空/75
 從飛機上外望/81
北方哀歌/83
 一.歷史的序曲/84
 二.關於一十年代/88
 三. 在那棟樓房裡居住太可怕……/90
 四. 這就是它喲—……/92
 五. 嚴酷的時代改變了我……/94
 六. 回憶有三個時代……/97
 七. 我沉默……/100
野薔薇開花了/103
 一. 焚盡的筆記本/104
 二. 清醒的時刻/105
 三. 夢中/106
 四. 我窺見了狡黠的月亮……/107
 五. 我以高昂的代價,沒有想到的代價……/108
 六. 第一支短歌/109
 七. 另一支短歌/110
 八. 夢/111
 九. 當年/113
 十. 你臆造了我/114
 十一. 在破碎的鏡子裡……/115
 十二. 讓某些人還在南方修養吧……/117
 十三. 你多餘把雄偉、榮耀、權利……/119
 十四. 你別怕/121
 十五. 多年以後/123
 十六. 這一天對人們來說……/125
子夜詩抄/127
 代獻詞/127
 一. 迎春哀曲/128
 二. 初次警告/129
 三. 鏡子的背面/130
 四.十三行/132
 五.召喚/133
 六.夜訪/134
 七.最後一首/136
 代後記/137
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三部曲(1940~1965)/139
 代前言/140
 獻詞/142
 獻詞二/144
 獻詞三,也是最後一篇/146
 開場白/148
 第一部/149
  1913年,彼得堡故事
  第一章/149
   經過平臺/161
   幕間戲/161
  第二章/165
  第三章/174
  第四章,也是最後一章/178
  結束語/182
 第二部/183
  硬幣的背面
 第三部/201
  尾聲
附錄:關於《沒有英雄人物的敘事詩》/209
   安‧阿赫馬托娃生平簡歷與創作/223
後記/231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njianpublic&aid=5298203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7 01:01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站!手書 選集 合售 列寧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