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4 18:39:57瀏覽294|回應0|推薦0 | |
2008-05-23 17:45:04 來源: 人民網(北京) · 我國歷史上發生了79次有史可查的強烈地震,最嚴重的一次死傷83萬人。 1、西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陝西岐山(34.5°N,107.8°E)M≥7(震中烈度≥Ⅸ)"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卷1《周語》) 2、西元前70年6月1日(漢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山東諸城昌樂一帶(36.3°N,119.2°E)M≥7(震中烈度≥Ⅸ)"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東四十九郡,北海琅琊壞祖宗廟城郭,殺六千餘人。"(《漢書·五行志》) 3、143年10月後(東漢順帝漢安二年九月後)甘肅甘穀西(35.0°N,104.0°E)M7(震中烈度Ⅸ)"建康元年正月,涼州部郡六,地震。從去年九月以來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後漢書·五行志》) 4、180年秋(東漢靈帝光和三年秋)甘肅高臺西(39.4°N,99.5°E)M71/2(震中烈度Ⅹ)"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餘地,湧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築城郭。"(《後漢書·五行志》) 5、512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四月庚辰)山西原平代縣間(38.9°N,112.8°E)M71/2(震中烈度Ⅹ)"延昌元年四月庚辰,京師及並、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恒州之繁峙、桑乾、靈丘,肆州之秀容、雁門地震陷裂,山崩泉湧,殺五千三百一十人,傷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馬雜畜死傷者三千餘。"(《魏書》卷112《靈征志》) 6、734年3月23日(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肅天水附近(34.6°N,105.6°E)M≥7(震中烈度≥Ⅸ)"二月壬寅,秦州地震,廨宇及居人廬舍崩壞殆盡,壓死官吏以下四十(千)餘人,殷殷有聲,仍連震不止。"(《舊唐書》卷8《玄宗紀》)"時天水地震,陵遷于谷,城夏於隍。公謀去故絳,製造新邑。"(《山右石刻叢編》卷七《大唐故宣威將軍守右武衛中郎將隴西董君墓誌銘》) 7、814年4月6日(唐憲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四川西昌一帶(27.9°N,102.2°E)M7(震中烈度Ⅸ)"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晝夜八十震方止,壓死者百余人。"(《舊唐書》卷37《五行志》)"三月丙辰,西州地震,晝夜八十,壓死百餘人,地陷者三十裏。"(《新唐書》卷35《五行志》) 8、849年10月24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已)內蒙古包頭西北(40.8°N,109.8°E)M7"十月辛已,京師地震,河西、天德、靈、夏尤甚,戌卒壞壓死者數千人。"(《舊唐書》卷37《五行志》)"十月辛已,上都及振武、河西、天德、靈武、鹽、夏等州皆震,壞廬舍,壓死數十(千)人。"(《新唐書》卷35《五行志》) 9、1038年1月15日(宋仁宗景右()四年十二月二日)山西定襄、忻州(38.4°N,112.9°E)M71/4(震中烈度Ⅹ)"先是京師地震,直使館葉清臣上疏曰:'……乃十二月二日丙夜,京師地震,移刻止。定襄同日震,至五日不止,壞廬寺、殺人畜,凡十之六。大河以東,彌千五百里而及都下,誠大異也。'"(《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20) 10、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肅蘭州一帶(36.1°N,103.7°E)M7(震中烈度Ⅸ)地震"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數十丈者,蘭州尤甚。陷數百家,倉庫俱沒。河東諸郡或震裂。"(《宋書》卷67《五行志》) 11、1216年3月24日(南宋甯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四川雷波馬湖(28.4°N,103.8°E)M7(震中烈度Ⅸ)"二月辛亥,東西川地大震四日。"(《宋書》卷67《五行志》)"甲子,又震。馬湖夷界山崩八十裏,江水不通。"(《宋書》卷39《甯宗志》) 12、1303年9月25日(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山西趙城、洪洞(36.3°N,111.7°E)M8(震中烈度Ⅺ)"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陽尤甚,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平陽趙城縣范宣義郇堡徙十餘裏。太原徐溝、祁縣及汾州平遙、介休、西河、孝義等縣地震成渠,泉湧黑沙。汾州北城陷,長一裏,東城陷七十余步。"(《元史》卷50《五行志》》)"八月辛卯,初夜地震,汾晉尤甚,湧堆阜,裂溝渠,壞牆屋,壓人畜,死者無數。延、慶次之,安西又次之,余尚未聞也。至今月餘。猶若乘舟車,然間複一動"。(《勤齋集》卷4《雜著·地震問答》乾隆翰林院抄本)"大德柒年八月初六日戌時地震,平陽路倒塌房舍七分,塌死人肆拾柒萬伍千八百。"(元大德十一年《河伯將軍爲記》木牌)"大德癸卯秋八月六日,河東地震,壓死者二十余萬人。吉鄉爲輕,屋之存者什三、四。"(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三0)"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地震,縣人死者三千六百三十六名口,傷者三千三百九十名口,頭畜死者五百二十,房屋倒塌二萬四千六百間,公廨倒塌殆盡,地湧黑沙與水不止。"(康熙《平遙縣誌》卷下)"考元之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戌時地震,本路一境房屋盡皆塌壞,壓死人口二十七萬有餘,地震頻頻不止,直至十一年乃定。"(康熙三十四年《重修三聖樓記》) 13、1352年4月26日(元順帝至正十二年閏三月丁醜)甘肅會甯東南(35.6°N,105.3°E)M7"閏三月丁醜,陝西地震,莊浪、定西、靜寧、會州尤甚,移山湮穀,陷沒廬舍,有不見其蹤者。"(《元史》卷51《五行志》》) 14、1411年10月8日(明永樂九年九月十二日,藏曆第七繞回()陰鐵兔年九月十一日)西藏當雄西南一帶(30.1°N,90.5°E)M8(震中烈度Ⅹ-Ⅺ)"約半夜時分發生強烈地震,黎明時發生比前更大的地震。許多房屋倒塌,經堂東門牆壁倒塌五至六度長,門窗亦倒,舊依怙殿門前經書倒下約五十捆,金頂下塌一大塊牆壁;正中的供奉品亦倒下來。此時佛仍在背誦經文,並令念經之僧衆遷居室外。十五日又發生大地震,托其恩澤,幸無大損失。其他地區災害嚴重,出現山岩塌落、湖崩等現象;有的村莊被埋入地下,平地出現大裂縫,衆多人畜死亡,損失驚人。"(《達隆白教傳》頁117) 15、1500年1月13日(明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己醜)雲南宜良(24.9°N,103.1°E)M≥7(震中烈度≥Ⅸ)"冬地震,有聲如雷,從西南方起,自子時至亥時連震二十餘次。衙門、城鋪、寺廟、民房搖倒幾盡,打死壓傷男女無數。嗣後或一日一震,旬日一震、半月一震、一月一震,經四年方止。"(康熙《宜良縣誌》卷2)"弘治十二年冬,宜良縣地震,自西南來如雷,民居盡圮。壓死以萬計,旬月常震,越四年始寧。"(隆慶六年修萬曆四年刊本《雲南通志》卷17) 16、1501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陝西朝邑(34.8°N,110.1°E)M7(震中烈度Ⅸ)"陝西延安、慶陽二府、潼關等衛、同、華等州,咸陽、長安等縣,是日至次日地皆震,有聲如雷。而朝邑縣尤甚,自是日至十七日頻震不已,搖倒城垣樓櫓;損壞官民廬舍共五千四百餘間,壓死男婦一百六十人,頭畜死者甚衆;……"(《弘治實錄》卷170)"……據本府朝邑縣申,……將本縣城樓、垛口,並各衙門倉監等房,及既()縣軍民房屋,震搖倒塌,共五千四百八十五間,壓死大小男女一百七十多口,壓傷九十四名口,死頭畜三百九十一頭隻。……汛流震開裂縫,長約一二丈、四五丈者,湧出溢流,良久方止;蔡家堡、嚴伯村等,四處湧出,幾流成河。"(《馬端肅公奏議》卷7) 17、1515年6月27日(明正德十年五月壬辰)雲南永勝西北(36.7°N,100.7°E)M73/4(震中烈度Ⅹ)"雲南地震,逾月不止,或日至二、三十震,黑氣如霧,地裂水湧,壞城垣、官廨、民居,不可勝計。死者數千人,傷者倍之。"(《正德實錄》卷125) 18、1536年3月29日(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西昌北(28.1°N,102.2°E)M71/2(震中烈度Ⅹ)"二月二十八日丑時建昌衛地震,聲吼如雷數陣。本都司並建前二衛大小衙門、官廳宅舍、監房倉庫、內外軍民房舍、牆垣、門壁、城樓、垛口、城門俱各倒塌頃(傾)塞,壓斃……內外屯鎮鄉村、軍民客商人等,死傷不計其數。自二十八日以後至二十九日,時常震動有聲,間有地裂湧水,陷下三、四、五尺者。衛城內外,似若浮塊,山崩石裂,軍民驚惶。又據甯番衛申稱,同日地震,房屋牆垣倒塌無存,壓死……。"(嘉靖二十年抄本《四川總志》卷16) 19、1548年9月22日(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癸醜)渤海(38.0°N,121.0°E)M7"癸醜,京師及遼東廣甯衛,山東登州府同日地震。"(《嘉靖實錄》卷339)1556年2月2日(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陝西華縣(34.5°N,109.7°E)M81/4(震中烈度Ⅺ)"壬寅,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縣、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湧,中有魚物、河渭大泛,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嶽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死八十三萬有奇。"(《明史·五行志》)"十二月二十二日晡時,……而地在在皆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墮于水穴而複出者,有墮于水穴之下地複合,他日掘一丈餘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高下盡〖改〗故迹。後計壓傷者數萬人。"(隆慶六年修光緒重刊本《華州志》卷10) 20、1561年8月4日(明嘉靖四十年六月壬申)寧夏中衛東(37.5°N,106.2°E)M71/4(震中烈度Ⅸ-Ⅹ)"壬申,山西太原,大同等府,陝西榆林、寧夏、固原等處各地震有聲,甯、固尤甚,城垣、墩台、房屋皆搖塌。地裂湧出黑黃沙水,壓死軍人無算,壞廣武、紅寺等城、蘭州、莊浪天鼓鳴。"(《嘉靖實錄》卷498) 21、1588年8月9日(明萬曆十六年閏六月十八日)雲南建水曲溪(24.0°N,102.8°E)M≥7(震中烈度≥Ⅸ)"閏六月十八日,臨安通海、曲江同日地震,有聲如雷,山木摧裂,河水噎流,通海傾城垣,仆公署、民居,壓者甚衆,曲江尤甚。"(天啓五年抄本《滇志》卷31) 22、1597年10月6日(明萬曆二十五年八月甲申)渤海(38.5°N,120.0°E)M7"遼陽、開原、廣甯等衛俱震,地裂湧水,三日乃止,宣府,薊鎮等處俱震,次日複震。蒲州池塘無風波,湧溢三四尺。"(《萬曆實錄》卷313) 23、1600年9月29日(明萬曆二十八年八月壬辰)廣東南澳(23.5°N,117.2°E)M7(震中烈度Ⅸ)"八月二十二日戍時地震,響聲如雷。又二十三日戍時地震,澳城官舍民房傾倒,壓死陳二、黃森、張德、婦女吳氏等六命。"(《續文獻通考》卷221) 24、1604年12月29日(明萬曆三十二年十一月乙酉)福建泉州海外(24.7°N,119.0°E)M71/2"夜,浙、直、福建地震。興化尤甚,壞城舍,數夕而止。"(《國榷》卷七九)"十一月初九日夜,福寧地大震如雷,山谷回應;壽寧縣地震。是年饑。是日,福州、興化、建寧、松溪、壽寧同日地震。福州大震有聲,夜不止,牆垣多頹。興化地大震,自南而北,樹木皆搖有聲,城圮數處,屋傾無數,洋尾、柯地、利港水利田皆裂,中出黑沙,作硫磺臭,池水皆涸。初十夜,地又震。"(道光九年同治刊本《福建通志》卷271)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