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06 23:49:34瀏覽182|回應0|推薦0 | |
誠品網路書店 內容簡介◎聯合推薦 我想告訴你們,健康是人活著能被賜予的最好的禮物。 血友病是遺傳疾病,終身不癒。患者的身體無法製造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因此一旦受傷,就會血流不止,只能靠輸血治療。在1960年代,血友病患者頂多只能活到40多歲。布萊思‧寇特內最小的兒子戴門便是位血友病患。儘管他身體如此脆弱,卻是個開朗活潑的小孩,雖然好奇好動愛冒險的性格老是讓家人捏把冷汗,但也不時帶給家人歡樂。 隨著戴門逐漸長成青年,隨著戴門一次次有驚無險的冒險事蹟過去﹙包括一次車毀人還在的奇蹟似的車禍﹚,家人原本以為能這樣安然渡過戴門的一生;沒想到,上天最大的考驗卻在戴門19歲時毫無跡象地降臨:在一次輸血治療中,他使用了帶有愛滋病毒的血液製劑,成了愛滋病患者。奮鬥6年之後,他仍然敵不過愛滋病的侵蝕,於1991年4月1日過世。 懷抱著喪子之痛、對這20多年來父職生涯與親子關係的反省懺悔、以及對當時澳洲醫療制度種種官僚作風的憤怒,他終究完成了亡兒的囑託,寫出這本感動全世界讀者、更震撼醫界的感人巨著。 本書的出版,改變了當時人們對愛滋病的看法。在當時,人們對愛滋病有不良、不當的偏見,甚至有些偏激的人會把愛滋病視為「神的懲罰」。醫界對於愛滋病的問題也未加以重視,才會導致不少病患因輸血而感染上愛滋病。 本書中對醫療制度現象的描述,也大大改變了當時澳洲的醫療制度。如今本書是不少醫學院指定的必讀書目,作者前後共收到數千封來自醫生與護士的信件(就本書而言,作者前後共收到十萬封以上的讀者來信)。 作家父親忍著傷痛,鉅細靡遺地描繪兒子短短一生的點點滴滴,生動勾勒血友、愛滋病患與家屬如何在生活中強顏歡笑、苦中作樂,詳實記載血友病與愛滋病患的病情與照護歷程,也忠實呈現醫療體系的強勢作風與封閉心態如何延誤病患治療的契機、甚而損害患者的權益。一路讀來,實在令人動容。 除了作家父親的記載與自省之外,戴門的母親、哥哥與愛人席蕾絲特也都參與了書寫過程。儘管故事本身是如此悲傷痛苦,儘管在親人心中傷害與憤怒仍縈繞不去,他們真誠的回憶與敘述卻傳達了濃厚豐盈的愛--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主題。 博客來書店 作者傑米森女士為美國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先驅,本身卻是一名嚴重的躁鬱症患者,長年與躁鬱症搏鬥,甚至歷經一次幾乎致命的自殺行為。 她的夫婿理查也是精神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患有重度閱讀障礙。然他憑著熱情、豁達與努力,克服先天的障礙,成就自己的專業與人生。理查三十年前就曾與死神交手;十年前復發,又逃過一劫;第三次,終於不敵癌症病魔,撒手人寰。 傑米森與理查都在生命歷程中,長期與病痛、死亡、恐懼奮戰,對於生命與幸福,都視為上天的恩典,而格外珍惜。作者以真摯而抒情的文字,回顧與丈夫理查之間的深刻感情,以及陪伴理查抗癌的漫長過程。書中交織著許多幽默風趣的小故事,以及兩人既濃烈又溫馨的感情所留下的苦甜回憶,緩緩訴說作者如何透過丈夫的勇氣與風範,學習到盡情發揮生命。本書以死亡、哀傷、喪親為主題,作者從自身的哀傷經驗,以精神病理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哀傷,並以過人的文采,寫成一部感動人心的回憶錄。 本書是《躁鬱之心》作者的最新作品。《躁鬱之心》曾在台灣躁鬱症仍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年代,給台灣讀者帶來不少影響,也深受讀者喜愛。 作者凱.傑米森的文字樸實真誠、熱情洋溢,當一個醫生、精神科教授自身也深受躁鬱症所苦,更能使讀者及病友感受到自身並不孤獨。 而本書訴說的是作者伴隨夫婿走過人生最後一程的動人過程。本書的特殊在於「當醫生也變成了病人」、「當醫生是末期病人的家屬」……,當我們看到當醫生也無力挽救自己的生命時,他們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病痛、哀傷。由於作者身分的特出,使得本書擁有更能撫慰人心的力量。 書中隨處可見頗富哲思的佳句,是一本充滿勵志的溫馨小品。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