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社會可以給世界借鏡的 就是台灣島本身是一個人道主義浩刧洗禮的地方
2019/04/18 15:12:00瀏覽53|回應0|推薦0

 

 

巴黎聖母院 人道主義舞台的浩劫

2019-04-17 00:34聯合報 潘襎/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就像眼睜睜看著心愛的人死去」目睹巴黎聖母院化為灰燼,有人痛哭失聲、有人跪下禱告。 (美聯社)

十五日傍晚,巴黎聖母院大火是巴黎人焦慮、哀傷與失落的日子,不只如此,這場大火也為人類文明帶來世紀浩劫。因為巴黎聖母院不只是法國人歷史記憶,也是所有熱愛自由的心靈舞台。因為,那是一顆擁有純潔心靈的鐘樓怪人的生命舞台,故事雖屬虛構,卻建造起一個自由的長城。

當天傍晚,火舌畫破聖母院夜空,巴黎的四月,依舊寒冷。馬克宏總統趕到現場,對於這場世紀損失發表談話,深表哀痛,撫慰受到衝擊的巴黎人。

巴黎人緊張地眺望著熊熊烈火正在吞沒這座八五○年的教堂,眼神泛著淚光,經過廿三小時的搶救,聖堂內部祭壇推滿灰燼,觸目驚心。消防隊發言人表示,建築結構大致獲得保存,寶物室安好,但是從高空拍照可以看到,龐大的屋頂已經坍塌,損失無法估計。

特別是大火不斷吞噬著屋頂建築的畫面,讓人聯想到一座文明堡壘的倒榻。因為科技文明發達的今天,一座人類文化資產卻依然會活生生在我們眼前燃燒,從黑煙冒出到火舌四竄,高聳的屋頂陷入火海,尖塔在焰火中化成星火而逐漸倒榻,彷彿九一一恐攻,雙塔崩毀的衝擊。一種無奈,一種悲傷,一種震驚,難以壓抑,久久無法平復。

巴黎聖母院不只是法國人的歷史記憶,同時也是人道主義的象徵。聖女貞德在盧昂大教堂前被燒死,在這裡獲得平反,拿破崙在此加冕為皇帝,二次大戰巴黎解放鐘聲在高塔敲響,戴高樂葬禮在此舉行,聖母院見證了法國文明的發展歷程,比起羅浮宮的宮殿建築,還要貼近民心。

如果沒有小說家雨果在一八三一年寫作《巴黎聖母院》,或許飽經法國大革命摧折的這座哥德大教堂,早就傾毀了。這部小說描寫被棄養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醜陋嬰兒被副主教救起,日後成為天生駝背、面容醜陋的敲鐘人,但是他卻有一顆善良的心靈,相反地副主教卻面善心惡。《巴黎聖母院》成為故事舞台,人道主義的精神與聖母的慈愛交相輝映,流傳到世界各地。因為這部小說,巴黎市民開始重視文化資產,這座哥德建築在十九世紀中葉後獲得法國建築師歐仁.埃馬紐埃爾.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修復,得以保存到現在。

記得千禧年前在法國留學時,時常經過巴黎聖母院,聳立在塞納河畔的聖母院,將哥德建築的高聳尖塔以及法國人愛好對稱和諧與對稱的美感融合為一,代表著巴黎的容顏,意味著人道主義的光輝。假日,聖母院內飄揚出禮拜的聖歌,昏暗的光線下,仰望中央十字架,信徒們獲得精神慰藉。廣場前,平時擠滿了遊客,特別是夏日,大家聚集在聖母院前,享受溫暖的陽光。但是,這個尚且清涼刺骨的春天,聖母院卻演出一場椎心刺骨的煉獄戲劇,歷史記憶頓時消失在我們眼前。

巴黎聖母院燒毀,世界文明蒙塵。這些年來,文化部積極推動再現歷史現場計畫,今天,當我們面對著巴黎聖母院逐漸消失眼前的場景,彷彿給我們一記悶棍,國人必須正視文化保存的嚴肅課題。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y3632004&aid=12575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