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美學(一)
2012/06/12 09:25:35瀏覽681|回應1|推薦10
中國美學(一)

老子
山路/評記

老子和孔子,誰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開端頗有爭議,具史料記載老子比孔子早一百多年。
“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範疇和最高範疇。

1-道是混沌的。是天地産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是混沌的,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它包含形成萬物的可能性。原始是樸玄恍惚“有無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2-道産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負陰而報陽,衝氣以為和。”“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3-道是沒有目的沒有意志的。“道法自然。”“遭常無為而無不為。”道雖然産生萬物,但它並不是有意志、有目的主宰。“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名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4-道是自己運動。它處於永恒的“逝”、“遠”、“反”的運動之中,“獨立”運動既自己運動之中。正是“道”的這樣運動,構成了宇宙萬物的生命。

5-“道”是無和有的統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從作為“天地之始”來説,“道”是“無”。所謂“無”就是“無名”、“無極”、“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是無規律性、無限性。所謂“道”是沒有具體形象的,是不能單憑感覺把握的。這就是老子所謂“寂兮寥兮”,所謂“大象無形”,“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所謂”夷”、“希”、“微”。從另一個方面,從作為“萬物之母”,又是“有”,“有”就是有規定性、差別、界限。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由“道”産生的。這就是“有”。所以“無”和“有”並不是兩個東西。都是“道”。“道”具有“無”和“有”這雙重屬性。是無限和有限的統一,是混沌和差別的統一。

有的文章的作者看到老子説“道”産生萬物,“道”本身有時感覺不到的,就認為老子的“道”是一種精神性東西,相當於柏拉圖的“理念”。這種看法的根據是不充分的。因為在《老子》全書中,我們找不到關於“道”的精神性的明確規定。“道”生萬物,但産生萬物的東西不一定是精神性的東西。“道”看不見,摸不著,但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不一定是精神性的東西。當然,在《老子》全書中,我們也找不到關於“道”的物質性的明確規定。但是老子説過;“道法自然”老子還説過;“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用這個沒有沒有意志、沒有目的的“道”,否定了有意志的“上帝”、“天命”。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説,老子的哲學體系在總體上帶有唯物主義的傾向。

“氣”和“象”是和“道”緊密聯繫的。老子説;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段説説明“道”儘管是恍惚窈冥,卻不是絕對的虛無。“道”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實的存在。

所謂的“精”,就是“氣”。這段話就是“道”包含氣。氣是陰陽和中産生出來。所以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就是氣,也就是道包含有陰陽這兩種對立和生命就是氣,也就是道。萬物都包含有陰陽者兩種對立 方面的傾向,而在看不見的氣中得到了統一。

既然萬物的本體和生命是道,是氣,那麼象(物的形象)也就不能脫離道和氣。如果脫離道和氣,象就失去了本體和生命,就成為毫無意義的東西。老子關於道氣象的論述,對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典美學關於審美客體、審美觀照以及藝術形象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看法。美學家認為,審美客體並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象”必須體現“道,”體現“氣,”才成為了審美對象。審美觀照也不是對於孤立的,有限的“象”的關照。審美觀照必須對於“象”的觀照進到對於“道”的關照(既老子的所謂玄鑒),魏晉南北朝美學家宗炳講;“澄懷觀道”、“ 澄懷味道”。審美觀照的實質並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體和生命。正因為這樣,美學家們又認為,審美觀照不能被孤立的“象”和生命。正是因為這樣,美學家們又審美觀照不能被孤立的“象”所局限,而應該突破“象”,應該取之“象”外。取之“象”外,就比較容易講到對對“道”的觀照。唐代美學家提出了“境”這個範疇。“境”就是對於“象”的突破。“境”生於“象”外。唐代把“境”作為審美客體因為“境”比“象”更能體現“道”。同這樣對於審美客體、審美觀照的特殊看法相聯繫,中國古典美學認為,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當中必須表現宇宙的本體和生命(道氣)只有這樣,藝術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魏晉南北朝美學家提出的“氣韻生動”的命題,就是思想的概括。“氣韻生動”成了幾千年來中國繪畫的最高美學法則。關於審美客體、觀照以及藝術的生命一系列的看法,他們是哲學的根源。就是老子:“道”、“氣”、“象”的論述。誰能説老子的哲學對古典美學影響不大,誰又能説中國古典哲學對中國古典美學影響不大?

老子論“有”、“無”、“虛”、“實”。

虛空,並不是絕對的虛空,中間充滿了氣。正因為有了這個虛空,才有萬物的流動、運化、才有不竭的生命力。

房子是空的人們才可以在裏居住,盆是空的才可以盛物。車輪中心的圓孔是空的才可以轉動。孔子説;天地之間,其猶橐龠(風匣)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又説;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總之,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無”和“有”的統一。“虛實”的統一。天地萬物才能流動,運化,才能生生不息。虛實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原則,概括了中國古典藝術的重要的美學特點。認為藝術形象必須虛實結合,才能真實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前面提到魏晉南北朝美學家提出了“氣韻生動”的命題,的“氣”不僅表現于具體的物象,而且表現物象之外的“虛空”。這條原則不同於西方古典美學的藝術的重要美學特點。

老子的論“美”、“妙”、“味”

老子有段名話;天下皆知美而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故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的這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這説的美已經明確地把“美”與“善”區別開來了。二區別顯示“美”和“醜”、“善”和“惡”、“有”和“無”、“難”和“易”的對立性。“美”早就有人提出過但給“美”的這兩個規律性他的第一個,而且成了獨立的美學範疇。這在美學是有重要意義的。

老子對藝術的態度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否定藝術在社會上的和人的精神的價值,簡單的否定。認為藝術可以誘導慾望。對窮人是不可取的。後來的墨子和韓非否定藝術也是受他的影響。但老子的這段話也給美感和快感作了區分,但是他並不認為聲色犬馬之樂是實用而不是“美”。正相反,他認為聲色犬馬之樂是“美”而不是實用的,他們引起的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美感。“為腹”,就是實用的他産生生理的快感;“為目”就是美的東西,他産生美感。“五音”、“五色”是“為目”而不是“為腹”,也就是説“五音”、“五色”是美的東西而不是實用的東西,所以應予以排除。老子站在“為腹不為目”這樣一個狹窄的實用立場,而不是站在美的立場否定“五音”、“五色”的。

老子對形式美也是持否定態度的。每個時期的特殊性是不同的,老子的時期是諸侯爭霸的時期。他就極力的反對各國用漂亮的言辭欺騙對方,達到駕駛對方的目的。老子説;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巧若拙,大辨若訥。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是以聖人……光而不耀。老子的這個思想對後人影響是很大的。韓非的主張“君子取情去其貌”,漢代《淮南子》“白玉不琢,美珠不文”,都是受老子的這種思想有血緣關係。老子説的“拙”,成了後代很多藝術家竭力追求的一種審美趣味、審美風格。老子的“光而不耀”成了後代很多人追求的一種審美理想,特別是人格美的理想。
老子的“味”。

老子説;“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這個“味”不光是美學範疇又是美學標準。儘管不它規定還不具體,還不豐富,它還是在今後的發展當中不斷取得自己的規定性,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範疇。“淡乎其無味”,並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種特殊的美感,一種平淡的趣味。説;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正如“無為”是一種“為”,“無味”,在一種味。王弼注;“以恬淡為味”,所謂“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來的晉代陶潛、唐代王維在創作中、唐末司空圖在理論中,宋梅堯臣、蘇軾都繼承發展了老子的這個思想。在中國美學史和藝術史影響很大的審美趣味,審美風格,最早就是源於老子的美學。

老子的“妙”

用來評價書畫,“微妙”、“神妙”,分品有“神”、“妙”、“能”、“逸”。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和“道”是聯繫在一起的,和“徼”都是“道”的屬性。所以,“妙”是體現“道”的無規律性、無限性的一面,而“徼”則是體現“道”的有規律性和有界限性的一面。“玄”更偏重説明“道”的無限性。與“妙”的屬性更接近。所以説“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法自然所以“妙”又出於自然。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老子説;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柯;渙兮,其若淩釋;郭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妙”發展成為美學範疇用的廣泛。

中國古典美學有個重要特點。往往不限于概括具體的審美對象或審美過程的某種特點,而是同古代思想家對於宇宙的看法密切相關,因而往往包含有形而上的含義。如果脫離古代思想家的宇宙觀,這些美學的範疇就會失去深刻的、豐富的內涵,變成一個空殼。

老子論“滌除玄鑒”

“滌除玄鑒”就是洗去人們的各種主觀慾念、成見、迷信,使頭腦變的像鏡子一樣純凈清明。

老子認為一切觀照都要進到對於萬物的本體和根源的觀照,既進到對於“道”的觀照。這就是認識的最高目的。這就叫“玄鑒”。

怎樣對“道”觀照呢,對具體事物的觀照和對“道”的觀照是什麼關係呢?老子沒有講清。有的著作説老子的“玄鑒”講的是一種神秘主義的直觀,實際上是一種內心觀照。有的著作講的是理智與經驗統一的直觀。還有的著作認為講的是一種否定感覺經驗的畏理論的認識論。我覺都不充分。沒有直接包含重視感覺經驗的意思,也沒有直接包含排除感覺經驗的意思。所謂的“玄鑒”也只是要求説對“道”的觀照。不是感覺經驗和神秘主義。前面講的”有“和“無”的雙重性,是無限和有限的統一。對“道”的這種性質來説,也並不是絕對排除人們通過感覺經驗把握它的可能性。至於老子説的;“絕聖齊智”、“為道日損”、“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等等的話,在歷史上重來就有不同的解釋,並不足以論證老子就是一個否定感覺經驗的知識的神秘主義者。第二,是要求人們排除主觀慾念和主觀成見,保持內心的虛靜。説;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觀復”就是觀照萬物的根源、本源。是説保持虛靜的態度,才能觀照宇宙萬物的變化以及本源。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如齊國的管子學派荀子講;“虛壹而靜”,顯然和老子的命題有血緣關係。韓非也講“思慮靜則故德不去,孔竅虛則和氣日人”,“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之正”。莊子把老子的“滌除玄鑒”的命題發展成為“心齋”、“坐忘”的命題,建立了審美心胸的的理論。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期,把老子的“滌除玄鑒”直接引用了文學的領域。宗炳提出了“澄懷味象”、“澄懷觀道”的命題。“澄懷”、“滌除”、“心齋”。“坐忘”,也就是虛靜空明的心境。是觀照的必然條件。“味象”的實質在於“觀道”,既老子的“玄鑒”。莊子説的“朝徹”、“見獨”、“遊心於物之初”。所以,宗炳南的命題包含兩個意思;一審美觀照的實質乃是對於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觀照;一是為了實現審美觀照,觀照著必須有一個審美的心胸。這兩層意思都是源於老子的“滌除玄鑒”的命題。按照宗炳的理解,老子的“滌除玄鑒”的命題並不排斥感覺經驗。“味象”就是感覺經驗。而“味象”同時就是“觀道”。這就是説人們通過經驗可以達到對“道”的觀照。也可以説是宗炳對老子的命題的補充和發揮。

宗炳之後,陸機、劉勰也把老子的“滌除玄鑒”的命題直接引用文學創造的領域。陸機在《文賦》一開頭説;“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就是説,進行文學創造,首先要以虛靜空明的心境觀照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説;“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這是直接引用《莊子-知北遊》中的話,強調虛靜對於文學構思的重要性。

魏晉南北朝以後講虛靜的就更多了。唐代劉禹錫詩;“虛而萬景人”。宋代的蘇軾詩;“欲令詩玉語妙,無厭空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宋代畫論郭熙也強調為了發現審美的自然,為了創造審美的意象。畫家必須有一個審美的心胸。稱之“林泉之聲”,也就是所謂“萬慮消沉”、“胸中寬快,意思悅適”。由此可見,在中國美學史上,審美心胸的理論是一個影響很大的理論。這種審美心胸的理論雖然是在莊子建立的,但他的最早的源頭,卻是老子“滌除玄鑒”的命題。

老子生存的年代是諸侯相竟的時代。一個思想的出現都當成法寶用在治國文化等各個領域。當孔子的時代是到處販賣他的思想。不知老子當時是不是也為這個忙碌。但他的思想後來被接受和推廣發展。一個思想的出現就應有不同的學術的辯論。來證明他的合理性科學性。在那個年代學術上的沒有反對的聲音,也沒有其他對這個命題的辯論和深思。難免産生狹窄和偏頗的地方。老子也一樣,他對美在社會上的作用就否定,認為美可以誘導慾望,不利生産。還是該國家物資富足,百姓家道殷實。説美的藝術是富人的享用的東西。他提出這個固然有當時的社會情況,就是諸侯國的競爭的時代,富國強兵是正路。他還否定了語言藝術,説是華麗的詞語,詭辯遊説王侯是為了駕馭和利己損彼的目的。當時雖然是像老子這樣的思想家很少,但當時的軍事、辯語、成語故事、歷史經驗等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財富。

老子的思想對中國的哲學,美學,藝術多方面産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光而不耀”、“淡”成為藝術家創作的作品、追求的理想和人格美的朔造。老子的“虛空”成了藝術的境界。中國畫為什麼畫成這樣,從歷史當中對中國藝術有影響的美學和思想家那裏,就能一點一點的找到答案。

老子不是對“美”是最早提出來的但是他是把“美”和“善”區分的第一人。用規律性把“美”和“醜”、“善”和“惡”、“難”和“易”、“有”和“無”等都是相互比較相互依賴而存在的。是用相對的規律性加以區分的。是對哲學、美學和其他學科的貢獻。老子的思想美學理論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對後來的影響是深遠的


�X�B: 中國美學—老子 - 龍騰天下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amlink/6534062#ixzz1xXPTxFRB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乘風傳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大特色就是能與人相互"感應"。
2012/10/30 18:00
失掉了這種"感應"的互動與鑑賞力,中國古典美學的"生機"就斷了,就不能在先輩前人奠下的基楚上更進一步,於是就走下坡路了......

感謝拓仁兄的雄文,並趁機搭搭便車賣點舊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