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2 15:54:44瀏覽544|回應0|推薦7 | |
再論善有大小,有難易之理: 了凡四訓 古時有位叫衛仲達的人,任職朝廷為官,有一次精神解離, 被攝入陰間,閻王命人呈現善惡記錄簿給仲達看,他發現惡錄溶 攤滿庭院,而善錄只一小卷而已。問王又命人取秤來秤,大疊之 惡錄簿卻比那一小卷善錄簿輕,仲達好奇的問:「我才三十多歲 ,那束這麼多的惡錄?」問王說:「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 做了才算。」又問:「這小卷善簿寫些什麼?」問王笑著說:「 這是朝廷常興大功,要修三山︵即福州)石橋時,你上書的奏章 稿文。」仲達說:「我雖上書,朝廷並未採納,何以有此份量? 」問王說:「朝廷雖未採納,但你一念之善,普達萬民之身,若 被採納,則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達萬民,則善雖小而功德大;若志 在一身,善及一人,雖多也小。至於難易之善,就儉修身克己一 樣,必須從很難克服的地方克服,則小的過失也就自然不會犯。 改過之法!發心改過 春秋時代,有許多大夫僅憑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就能推測 其人的吉凶禍福,並且非常的準確,這種事在左傳、國語諸書裒 ,都有許多記載。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吉凶徵兆,發源於人的內心,而表現於 人的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穩重之人,大都能獲福;相 呈刻薄,行為輕佻者,大都近禍,絕對沒有所謂吉凶未定,渺不 可測的道理。 一個人心性的善惡,必與天心相感應,福之將至,可從其人 寧靜的心境、安祥的態度判斷出來;禍之將臨,也能從其人乖戾 的行為發現的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禍,可以先不談如何行善,只 要力行改過,自然就能向善。 談到改過,「羞恥心」是第一要素 試想,古之聖賢跟我們同樣是人,何以他們能流芳千古而我 們卻默默無聞,甚至於身敗名裂呢?人若只含戀聲色名利,縱情 恣意,背著別人作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自以為他人見不到,而自 鳴得意,亳無慚愧,則漸漸變成衣冠禽獸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沒 有比這種行為更可恥、更慚愧的了!孟子也說過,知恥給人的影 響太大了。能做到知恥就是聖賢,不知羞恥為何物,必是禽獸無 疑。改過的關鍵就在此一念之間,人所以異於禽獸,也僅在那一 念之差而已。 改過的第二個要素,是要有「教畏心」 天地鬼神是欺騙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點點過失,天地鬼 神也知道得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過錯,天必降下種種的災殃 ,犯的若是小過錯,則會損及現世福報。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 一個人就是生活在隱蔽的暗室裏,天地鬼神也同樣一目瞭然,就 是掩蓋得周密,做得很巧妙,也無法掩飾自己的良心欺騙自己, 萬一被人看出破綻,那就丟臉得很,所以人必須要有敬畏心。 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惡,都有悔改的機會。古人 有一生作惡臨終前懊悔覺悟,發一善厥而得善終者,正所謂「放 下層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惡也,就像千年幽麥涵洞, 一燈來照,則盡去千年黑暗一般。因此說:「過失不拘大小,以 能改為要。」 但人生無常,肉體易壞,若等到呼吸停止了,想改過也來不 及了。明的報應,在陽世間遺臭萬年,使得孝子賢孫想洗也洗不 掉;暗的報應,在陰間沉淪地獄永受折磨,就是聖賢仙佛菩薩也 救不了,怎可不畏? 改過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氣與決心」 人所以不能改過,只因為因循苛又誤了大事,若能發奮圖強 ,當機立斷,碰到小過像竹刺傷肉一般,趕快拔除,犯上了大過 如毒蛇吱指一般,趕快斷指,不猶豫、不等待,就如易經所言: 「風雷益」,風起雷動乾脆俐落,則改過遷善必可成功。 人若能具備上述「三種心」,知過能改,就像春冰遇日,必 能消失了! !錄自了凡四訓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