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02/23 18:58:43瀏覽8212|回應3|推薦94 | |
曾經既有的記憶 「梨山」,台7甲、台8線公路交接處,梨山賓館、梨山郵局馬路對面櫛比鱗次的水菓攤,或過再走上去的商店、餐館。 「合歡北峰」,滿山高山杜鵑,令人驚艷而瘋狂,似乎上去追花三次以上。 「紅香部落、帖比倫瀑布」,則是久聞,卻從未曾踏足的位居南投東北角深山裡的一塊陌生地。 因緣際會,這趟有了另一個視角,看見台灣不一樣的美。
天氣晴,友人的車從新店出發,循台7、台7甲公路,經宜蘭、南山、思源啞口,近日武陵農場櫻花盛開,我們路過直接錯過(哈!是花季期間散客不能入內),其實一路上的櫻花都開得很美。 午間進入梨山街上吃過午餐,再迴轉回台7甲公路,車行一小段轉進右側山坡岔路,僅約一車寬的柏油小路蜿蜒在果園、蔬菜園間,想不到離開車來車往的台7甲公路,這時視野反而意外的寬闊,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山稜間忽上忽下的小路,兩側除了遠遠有一似工寮的鐵皮建築物或巨大水桶,緊捱的農作、菓園,一畦、一大塊如波浪,隨著山稜起伏,迤邐似乎無盡頭,群山環抱,突然想起小時候讀到的一句話: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入晚,冷冽的風驟降,主人朋友忙著找電毯、電熱器,說:半夜會讓你冷到雙腳像冰的! 節氣已過立春的這兒,白天暖得得躲太陽,主人說:半夜可以降到零度。 結果,隔天早上要開車,友人發覺擋風玻璃完全看不見景物,拿塊布要擦,才發覺:結霜! 梨山,為台灣美味的水梨、蜜蘋果、高麗菜,高冷夏季蔬菜及溫帶高經濟果樹主要產地,也是國內外知名梨山觀光風景區。
這深山田園山景,白天暖陽酥醉,傍晚溫柔婉約,晨曦時則水樣柔情,如女人般,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面貌,真是迷煞人也。 唯因土壤管理不當,如今不少溫帶果園相繼廢耕,改種高冷夏季蔬菜,且農民為節省生產成本,大量施用低價位生雞糞,嚴重影響空氣品質與環境自然生態至鉅,心裡甚為不捨。
台灣中央山脈主脊北段的合歡山系,算是容易親近的高山、百岳,自始都很熱鬧,花季則更甚,不僅台7甲公路邊綿延數公里車一位難求,每座山頭山徑上更是熱鬧如夜市,一路摩肩擦踵,青春熱情洋溢。 「合歡北峰」,年青時為了追滿山的高山杜鵑勝景,爬過三次以上吧!
「合歡北峰」,台灣百岳之一,排名第34,海拔高度3,422公尺,為合歡群峰當中最高峰,步道約2公里多,山徑明確,唯一路多為岩塊、碎石,雖有簡易土石階,或許不堪人潮踏足負荷,亦多有崩塌。 這趟,同行有多位年輕友人,腳程甚健,一路飛奔,恍如當年的我。 但,高山景緻雄偉壯闊,如今僅能步履維艱,氣喘如牛的我,也沒呆在山腳納涼,總也亦步亦趨,慢慢隅行,眼看Lillie漸漸遠去,ㄚ北我便賴在0.8K處休憩。 恭喜Lillie!合歡北峰登頂成功,值得慶賀!
我常覺得,當年被葡萄牙人稱之「Formosa」的台灣,應該就是蕞爾小島上有著綠色綿延的崇山峻嶺。 佇立百岳山頭,遠望層巒疊嶂,環繞群山的壯闊,心胸、視野也一併被打開,在這兒,只有敬畏、謙誠和靜心,思緒單純,至少我是如此。 不站立山頭,是難以體會的感覺,尤其混居都會水泥叢林,那年頭昏天暗地打拼的我,每每期待上山的享受。
但,前晚在梨山農作園區大概被凍壞了腦袋,在一片蔚藍晴空北峰的山徑上,一路享受暖陽撫慰、曝曬,毫無高山紫外線的警覺,回到遊客中心臉頰、脖子皮膚刺疼,才驚覺被曬傷了,正確的說,應該有五分熟,幾乎聞得到肉的香味了!
「紅香部落、帖比倫瀑布」,久聞卻未曾踏足的一塊陌生地域。 COVID-19或許改變了世界,也影響了許多人,包括轉業甚至失業。 來紅香部落,是同行年輕友人探視一位因COVID-19離職返鄉種植農作,曾經一起打拼的工作好伙伴。 下了合歡北峰,在台14甲翠峰附近,轉入常年坍方,蜿蜒險惡的力行產業道路,半個多小時的山路,我們深入南投泰雅族紅香部落。
黝黑、謙遜、熱情十足、個不大,眼神充滿活力,似乎這深山裡沒有困難的年青人,一見面便邀大家鑽進一座棚架很大的農作溫室。 一臉閃著很驕傲又自信的說:這幾座棚架地是租的,裡面是有機栽種的甜碗豆,摘下來就可以吃! 常日於市場買菜,對於所謂的有機,總在心裡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在這隔日即將提供2噸產量的園圃,禁不住垂掛藤苗上青嫩、微胖碗豆的誘惑,更以支持、信任他的信念,伸手便摘,衣服擦一擦,一入口咀嚼,毫無生澀感,一口清脆、甘甜,略帶清香,不禁打從心底為這年青人無形的巨大、為深山泛起新的希望且欣喜。
「帖比倫瀑布」帖比倫溪發源於白姑大山,紅香部落的一處景點,耳聞甚久,唯地處偏遠無緣探訪。 我們從住宿處步行,穿梭林間約3~40分鐘,便可輕易到達。 這峽谷黝黑的石壁,因長年礦物氧化,而形成橘、白線條的彩色岩壁(有如小版哈尤溪),這瀑布恐怕是落差最小的瀑布吧! 雖無三千呎大瀑布的氣勢磅礡,溪水充沛也能萬馬奔騰,經年沖刷後,山壁也切割出美麗的弧型線條,注入碧藍深色水潭,形成難得幽美峽谷的秘境景觀。
現在的人類社會,表面上是地理距離很近的地球村,實際上卻是心理距離比過去更遙遠,產生更多不同的同溫層部群。如此現象,卻沒在這群感性年輕人的身上發生,頗為欣喜。 此行因緣際會,看到很多慣常生活甚少接觸的一面,所學有限,無法說得對錯,只能多看,多學。 如何易位思考「對荒謬微笑,和遺憾握手。」總是值得學習、思考的人生大學問。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